1999年5月7日午夜,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三樓密室里,軍事專家陳振華手中的蓋革計數器正發出急促的“滴滴”聲。
他掌心那塊巴掌大的黑色金屬片,泛著詭異的藍紫色光芒。
那是兩個月前被塞爾維亞飛彈擊落的美軍F-117隱身戰機的殘骸。
突然,大樓劇烈震動,五枚JDAM炸、彈從8000米高空呼嘯而至。
三枚飛彈精確命中目標,新華社記者邵云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和朱穎當場犧牲,數十人受傷,館舍嚴重損毀。
那場被美軍稱為“誤炸”的轟炸,其真實目標竟是那塊散發著輻射的金屬殘片。
而這一切,還要從兩個月前的3月27日說起。
![]()
夜鷹折翼——“隱形”神話的首次破滅
1999年3月27日,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的“盟軍行動”進入第四天。
凌晨,一架編號為82-806的F-117A“夜鷹”隱形戰斗轟炸機,悄然越過邊境,準備對貝爾格萊德附近的戰略目標進行打擊。
F-117,當時美國最先進的隱形戰機,被美國人稱之為“黑色明星”。
其以詭異的菱形外形和能散射雷達波的隱形涂料,在海灣戰爭中一戰封神,被譽為“看不見的空中幽靈”。
然而,那一次,他的好運到頭了。
在南聯盟首都郊外,一支由佐爾坦·丹尼上校指揮的第250防空飛彈旅,正嚴陣以待。
他們手中的,是看似落后的蘇制薩姆-3(S-125)防空飛彈。
但丹尼上校和他的戰士們,在戰爭爆發前的數月里,就已經在默默研究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如何發現和擊落隱形飛機。
“雷達的波長是關鍵。”
![]()
多年后,丹尼在一次采訪中透露,“我們發現,通過調整老式雷達的波段,并與其他雷達進行巧妙的組網,F-117在特定角度和距離下,會短暫地暴露出一個微弱的信號。”
那是一個需要極致耐心和精密計算的游戲。
當晚,當F-117的飛行員戴爾·澤爾科中校駕機進入伏擊圈時,丹尼上校的雷達屏幕上的一個操作員,捕捉到了那個稍縱即逝的“幽靈”信號。
“鎖定!開火!”
兩枚薩姆-3飛彈拖著尾焰沖天而起。
第一枚在F-117附近爆炸,震碎了飛機的隱形涂層,使其完全暴露在雷達下。
第二枚則直接命中。
一時間,那架價值數千萬美元的“夜鷹”折戟沉沙,墜毀在貝爾格萊德以西約60公里的村莊附近。
![]()
殘骸的誘惑——來自東方的交易
F-117的墜落,不僅是軍事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更是一場秘密爭奪戰的導火索。
消息很快傳到了北京。
對于當時正致力于追趕世界先進軍事技術的中國而言,那架F-117的殘骸,無疑是一座價值連城的“金礦”。
其獨特的隱形材料、雷達吸波結構、紅外抑制技術以及先進的導航設備,都是中國軍工界夢寐以求的。
幾乎在第一時間,中國方面向南斯拉夫提出了一個秘密請求:能否將F-117的部分關鍵殘骸交給中國進行研究?
對于米洛舍維奇而言,中國是他們在國際舞臺上少數的堅定支持者之一。
戰爭期間,中國不僅在聯合國安理會多次發聲反對北約的轟炸,還提供了大量人道主義援助。
那份友誼,在此時得到了最好的回報。
![]()
“我們同意了中國朋友的請求。”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南聯盟軍官回憶道,“他們甚至派來了一架沒有任何標識的運輸機,停在軍用機場。”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一場秘密的“螞蟻搬家”行動在夜色中展開。
F-117的導航設備、部分帶有隱形涂料的機翼蒙皮、以及發動機噴口的耐高溫部件,被小心翼翼地拆解、裝箱。
然后運往一個看似最不可能的地方——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地下室。
然而這一切,都逃不出美國人的“手心”。
原來,美國人在設計之初,就在F-117的關鍵部件,特別是其慣性導航系統和部分加密通信設備上,都內置了微型GPS定位信標。
那些信標設計為在飛機墜毀后,能持續發出微弱的定位信號,以便美軍能迅速定位并回收殘骸,防止技術外泄。
![]()
幽影追蹤——GPS的致命信號
當F-117在塞爾維亞的田野中燃燒時,遠在德國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的美軍歐洲司令部,就收到了那樣的信號。
信號顯示的位置,正是F-117的墜機地點。
最初,美軍并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他們計劃派出特種部隊,秘密回收殘骸。但很快,事情開始變得不對勁。
信號開始移動,并且越來越遠離墜機地點,最終,它停在了一個令所有美軍情報分析師都倒吸一口涼氣的位置——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的地下。
“這不可能。”
一位參與過當時情報分析的前CIA官員在多年后回憶道,“我們反復核實,信號確實來自大使館內部。”
![]()
消息迅速上報至五角大樓,最終擺在了克林頓的辦公桌上。
美國高層委員會連夜召開會議,討論如何應對那一“災難性”的泄密事件。
很快,一場旨在摧毀F-117殘骸的秘密行動,代號“夜影”,被迅速制定。
當時美軍考慮過多種方案:
1、派遣“海豹”突擊隊秘密潛入大使館奪回殘骸。
2、利用外交手段施壓中國交出。
但前者風險極高,可能引發外交危機甚至軍事沖突;后者則毫無勝算,且耗時過長。
最終,一個大膽而危險的計劃被采納:
利用精確制導炸、彈,從高空發動一次“外科手術式”的轟炸,將大使館地下室連同殘骸一并摧毀。
為了確保行動的“隱蔽性”和“可否認性”,轟炸將以“誤炸”為借口。
![]()
火與血——大使館的至暗時刻
美軍情報部門開始精心編造一個謊言:由于使用了過時的地圖,導致將中國大使館誤認為是南聯盟的“聯邦供應與采購局”。
1999年5月7日晚,一架B-2“幽靈”隱形轟炸機從美國密蘇里州的懷特曼空軍基地起飛,橫跨大西洋,在夜幕的掩護下,飛向貝爾格萊德。
貝爾格萊德時間7日晚11點45分(北京時間1999年5月8日凌晨5點45分)。
五枚JDAM聯合制導攻擊炸、彈,從B-2的彈艙中脫離,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向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樓頂俯沖而去。
那些炸、彈并非普通的炸、彈。
它們是經過特殊改裝的“鉆地彈”,能夠穿透多層建筑結構,最終在地下室引爆,以達到徹底摧毀地下目標的目的。
爆炸的火光照亮了貝爾格萊德的夜空。
大使館的主建筑在劇烈的爆炸中轟然倒塌,三層樓高的建筑被炸成一個巨大的彈坑。
![]()
新華社記者邵云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及其夫人朱穎,三位中國記者在襲擊中不幸遇難。數十名使館工作人員和家屬受傷,其中多人重傷。
在廢墟之下,地下室也未能幸免。
雖然我國技術人員在發現殘骸中的GPS信號后,已經嘗試切斷電源,但為時已晚。
轟炸不僅摧毀了存放F-117殘骸的臨時實驗室,也掩蓋了那場秘密技術爭奪的最終結局。
事件發生后,面對中國人的憤怒譴責,美國方面一直以“誤炸”為借口,試圖掩蓋背后的真相。
后來,在我國外交人員的多輪干涉下,美國最終道歉并支付了賠償。
然而即便如此,那句輕描淡寫的“地圖錯誤”,永遠無法撫平罹難者家屬的傷痛,也透露出技術強大的傲慢與無理。
讀者們,關于“1999年南斯拉夫事件事件的真相”,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