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是美軍尷尬的一天。
在半小時之內,美國尼米茲航母上的一架MH-60R特種直升機、F/A-18戰斗攻擊機在南海海域相繼墜毀。
人是救起來了,但戰斗機殘骸打撈要花一點時間。
在墜機發生的第二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記者會上表態:
"如果美方提出,中方愿意從人道主義角度出發,向美方提供必要的協助。
在這句話后面,他還跟著說了一句
我們想強調的是美方有關軍機是在南海開展軍事演練時墜毀的,美方頻繁派遣軍艦、軍機到南海炫耀武力是引發海上安全問題、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的根源"
![]()
很多人都忽視了這條信息的重要性,這條看似平淡的信息背后其實信息量不少。
中國的表態首先以"人道主義"為切入點,南海作為中國周邊海域,中方在事故發生后主動提出協助,向外界展示了什么叫"負責任大國"
更關鍵的是,這一姿態與美軍的"炫耀武力"形成鮮明對比。
中方強調事故發生在"軍事演練期間",將美軍的軍事活動與安全風險直接掛鉤,實際上說的是這都是美國窮兵黷武,炫耀武力的惡果。
這樣給世人的印象是,當美軍以"航行自由"之名加劇地區緊張時,中國卻以實際行動展現克制與理性。
這只不過是第一層,更有深意的還在后面
中方表態中暗藏一個重要前提:中國對南海的掌控力遠超美軍。
不要看美軍實力強大,但其實他們本身不具備在南海打撈飛機殘骸的能力。
時間回到2022年,美軍一架F-35C戰斗機在南海墜機,自己打撈不上來,只好找了新加坡一家公司來幫忙,花了2個月時間打撈。
![]()
南海的海況、洋流、海底地形數據,中國通過多年科考已構建起全球最精細的數據庫;
而中國的深海打撈能力更是全球領先8萬噸級沉船整體打撈技術、"蛟龍號"7000米深潛能力,意味著如果美軍需要殘骸打撈,中國能提供的協助很有意義
這種能力展示本質是對南海主導權的宣示:
美軍不遠萬里來南海"秀肌肉",卻連基本的事故處置都可能需要依賴中國,
這本身就是對其"地區安全維護者"身份的諷刺。
你以為我們是在說客套話,其實我們是丟給美軍一個兩難選擇題
接受中國的幫助嘛,不就是說我美利堅不行?
本來半小時里面連掉兩架飛機,美國就很沒面子了,再讓老中來幫忙,那就不是沒面子這么簡單了。
那些東南亞國家,菲律賓越南之類的啊,會怎么看我大美利堅?
![]()
會不會對我天兵實力產生懷疑?
美軍在南海的核心目標之一,是通過"軍事存在"維系對盟友的承諾。
若接受中國幫助,東南亞盟友會產生疑問:"連美軍自己都需要中國協助,我們還能依賴美國嗎?"
對美軍而言,失去盟友信任的代價,遠比兩架軍機殘骸更沉重。
而且讓老中來幫忙,軍事機密不就都給老中看光了,以老中的科技實力,哪怕是一點信息,都可能琢磨出個12345來。
所以老美絕對不能接受,打死都不能接受
這一次事故的根源也不難解釋:美軍裝備老化與后勤崩壞。
"尼米茲"號航母明年退役,艦載機平均機齡超15年,MH-60R服役19年(超最佳周期4年),F/A-18F更是服役26年(部分部件超設計壽命)。
此外,美軍2025財年因國會停擺導致軍費短缺,航母維護預算削減30%,地勤人員超負荷工作已成常態。
要是接受中國幫助,這不等于向外界承認"美軍連基本裝備保障都做不好",這將直接沖擊特朗普政府的"軍費擴張"政策
當美軍在南海連摔兩架軍機時,特朗普卻還在吹噓"美軍實力前所未有的強大"。內部追責壓力與政治信譽損失,讓美軍不敢輕易松口。
但是不接受美軍也很尷尬啊
因為這一來中國就占據"和平穩定推動者"的道德高地,還向周邊國家傳遞了一個信號:
誰才是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關鍵?只能是中國。
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正是中國近年來在國際博弈中常用的"巧實力"體現:
不直接對抗,但通過規則與道義的結合,迫使對手陷入被動。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