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寂聽于2021年11月9日圓寂。
即便如此,只要逛逛書店,依然可見與她相關的不少圖書陳列于書架;而縱觀雜志等媒體,亦可見不少名人悼念感言道:“瀨戶內的話讓自己受益良多。”
縱觀瀨戶內的人生軌跡和活法,可以明白“大可不必以年齡為理由放棄想做之事”,只要有想法或意愿,就不要擺出“等有了時間再說”之類的托詞借口,關鍵應該“說干就干”。
瀨戶內給大家的啟示是“不要被世俗的固有觀念束縛”,而應該“活出自己的樣兒”,關鍵要常懷好奇心,充滿活力、心情開朗地生活。
生活在當今這個時代實屬不易,不少人逐漸喪失對生活的信心,此時正應該學習瀨戶內的思想:人既然生死有命,就應該對被賦予的生命感恩,并努力認真地好好活一回。

受傷亦是年輕的特權
年輕時吃苦也許的確苦,
但年輕時擁有強大的自愈力量,
因此不必擔憂。
人隨著年紀變大,自然會比年輕時容易疲勞,且消除疲勞所需的時間也會變長。比如,年輕時睡一晚就能消除的疲勞,上了歲數后就不行了,不但睡一晚無法恢復元氣,而且搞不好到了第二天、第三天會感到更加疲憊。
瀨戶內寂聽常常建議年輕人:“年輕時要敢于摘下玫瑰蕾。”
此話出自17世紀的英國詩人羅伯特·赫里克所寫的一首詩歌的頭一節,原文可譯為“趁機摘下玫瑰蕾”。而瀨戶內對其闡釋如下:
“玫瑰有刺,但由于其美麗,所以惹人不禁伸手去摘取。而一旦手指因此被扎傷,如果是高齡老人,則傷口容易惡化化膿且遲遲難以愈合。可換作年輕人的話,只要用舌頭舔一下,傷口就好了。”
她還進一步指出,人年輕時,不管是肉體還是心靈的傷口,都能迅速愈合,因此年輕時應勇敢嘗試、大膽前行。
年輕時吃苦的確苦,也可能會受到巨大傷害。即便如此,也要相信并用好“睡一晚就沒事了”的“年輕特權”,不斷挑戰自我。這一點至關重要。
![]()
生命有限莫虛度
當覺得諸事無趣而冷漠“躺平”時,
其實是在白白損耗自己有限的生命。
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學的學生畢業典禮上演講。該演講非常有名,引起巨大反響。在演講中,他介紹了自己17歲時邂逅的一句箴言:“如果把每一天都當成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天,你一定會找到人生的方向。”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皆有一死,而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應該過好活好每一天。
瀨戶內寂聽亦一直強調“努力活在當下”的重要性。
現在或許已被人遺忘,但日本以前的年輕人之間曾有一個流行詞叫“了無興致”。這是當時不少年輕人推崇的所謂“酷酷的”生活態度——不關心社會,對什么事都不熱衷、不投入,以冷眼旁觀的態度處事,提倡“躺平”,還把認真熱心視為“落伍”和“丟人”。這種風潮的背后,其實體現了對自己生命和人生的漠視。
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因此一生中能做的事情也有限。換言之,留給每個人的時間并不多。若能意識到這一點,就能明白瀨戶內寂聽所言非虛,也就不會有閑工夫覺得諸事無趣而冷漠地“躺平”了。
![]()
積極向前,趕跑衰老
人難逃一死,
但是否“衰老”則取決于心態,
因此可以抗拒和趕跑“老化”。
在過去的34年內,人們對于年齡的感覺有了較大的變化。
如今,日本人的平均退休年齡是60歲到65歲。可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最普遍的退休年齡是55歲。現在看來,55歲退休或許太早了點兒,可在那個年代,許多人真覺得55歲之后就已經是“剩下的余生”了。
縱觀當下55歲至60歲的人群,其中極少有“面老心老”的。在瀨戶內寂聽看來,尤其是如今的女性,有不少甚至“一年比一年年輕,一年比一年光彩照人”。鑒于此,她認為,人無法阻止自己歲數的增長,但卻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活法和心態,來抗拒和趕跑“老化”。
她還指出,“當一個人對自己健康和精神層面的‘年輕態’和‘樂觀性’持否定態度,便是衰老的開始”。
換言之,一個人若是打心底覺得“自己已經老了”“自己已經上年紀了”,那就真的開始老了。反之,若是堅信自己“還年輕”“還充滿好奇心”“還想嘗試許多新事物”,并真正踐行這種積極向前的活法,便能抗拒和趕跑衰老。
![]()
歡迎關注東方出版社官方賬號
避免錯過更多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