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抗日戰爭歷史,南京大屠殺中30萬中國同胞無辜被殺害,這是中國人民的慘痛。后來很多人在反思這一段歷史時候,都口誅筆伐守城總指揮唐生智的棄城而逃。
![]()
很多人譴責當時的總指揮唐生智,在戰前高喊“與南京共存亡”,打算戰死南京,以死殉國。但最終他卻不能遵守自己的諾言,夜晚乘船渡江撤退,再加上組織撤退方案不力,沒來得及疏散南京百姓,燒毀了長江邊的渡船,把五十多萬南京百姓和末接到撤退命令的士兵和失去指揮的殘兵都滯留在南京城,最終釀成了南京軍民如羔羊被屠殺的結局。
唐生智背叛殉國的誓言,沒有選擇在中山陵前當烈士,成為如文天祥,或者張自忠將軍一樣的英雄,失去了流芳百世的機會。但我們只要縱觀唐生智的人生履歷,唐生智的 “食言”,從來不是偶然。從他湘軍的背景和三次反蔣的經歷,注定南京保衛戰中選擇棄城逃跑的結局。
一 湘軍背景,難以承擔重任
1 唐生智的家族
提及唐生智,必需提及他的湘軍根脈。唐生智,字孟瀟,號曼德,晚清末年1889年出生在湖南東安縣一戶顯赫的官宦家庭之中,祖父原本出身貧苦,后來投靠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叛亂中以戰功升遷,曾是清朝的一品提督,被清朝皇帝贈過黃馬褂。
![]()
唐生智故居
父親唐承緒,也是湖南地方官僚,晚清末年擔任湖南省鹽務署署長,辛亥革命后擔任民國的湖南省政府實業司司長。
生活在官宦家庭,唐生智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童年時候的他,受著革命思想的熏陶,立志參軍。1905年考入了湖南陸軍小學,之后又進入了武昌軍官學校,秘密加入同盟會,與同學參加過辛亥革命,1912年被考入保定軍官學校步兵科。
在保定軍官學校的唐生智,成績優異,成為校長蔣百里的得意門生。1914年,唐生智從學校畢業,被分配到北洋陸軍第二師(師長王占元)擔任見習軍官,之后成績優異升任到排長。
2 早期軍旅路
當時的唐生智,一直在北方服兵役。1916年護國戰爭爆發之后,程潛、趙恒惕等湘軍軍閥將領趁機組建 “護國軍” 反袁,推翻北洋軍閥在湖南的統治。唐生智因自己籍貫是湖南,也不滿北洋軍的軍閥作風,主動脫離北洋第二師,返回湖南加入程潛領導的護國軍。
![]()
1918年,湖南軍閥發生權力斗爭,程潛因派系斗爭失去勢力,趙恒惕憑借強大的兵力優勢成為湘軍總司令,掌控湖南軍政大權,唐生智的部隊編入了趙恒惕的湘軍隊伍。
之后,唐生智憑借自己能力,在趙恒惕麾下的崛起:從團長到師長,在1920-1926年期間成為湘系核心將領。1926年,他趁趙恒惕與廣東國民政府(蔣介石主導)矛盾激化時候,發動兵變,迫使趙恒惕下野,自己接管湘軍主力,成為湖南的實際掌權者之一。
3 佛教治軍:湘軍 “鄉情 + 宗教” 的管理模式
成為湖南軍閥的唐生智,主政湖南時候結交了佛教居士顧凈緣(密宗高僧)為好友。在他的建議下,唐生智力主佛教治軍,以佛法教化軍隊。
于是,在軍閥混戰的民國時代,唐生智把管轄的湘軍入自家產業,給士兵們佩上佛教胸章,以佛教理念輔助軍隊管理,減少了對現代化軍事訓練的投入;靠湖南老鄉的關系網和鄉情維系部隊忠誠度,戰術都是“守土自保”,卻很少關注現代化作戰體系的建設。
![]()
但唐生智的“湘軍模式”的軍隊治理模式,通過鄉情增強部隊的凝聚力和忠誠度,在窩里斗的民國軍閥內戰,通過鄉情的凝聚能提高戰斗力。但在南京保衛戰中,面對裝備精良、戰術先進的日軍就不管用了。
守土自保思維的錯誤
如在南京保衛戰中,唐生智的湘軍“守土自保”思維,令他在戰略部署上犯了嚴重的錯誤。他根據軍閥混戰時候“守城墻”的老辦法,把自己掌控的11萬兵力分散在南京城200 多公里的外圍防線。
唐生智在城墻兵力防守的布置上,犯下的錯誤就是平均主義,放棄紫金山、雨花臺等制高點,沒有重點防御方向,也沒有預留機動部隊,未能形成重點防御,容易合圍。
當時,白崇禧勸他“收縮防線,集中兵力守復廓陣地”,唐生智卻固執地認為:“南京城墻堅固,分散防守才能面面俱到。”當時,德國的軍事顧問法肯豪森曾主張“梯次防御,逐次抵抗”,但唐生智拒絕采納(《抗戰初期德國軍事顧問報告》,臺灣“國史館”藏)。
![]()
為此,日軍第16師團參謀回憶稱:
【史料參考】《中島今朝吾陣中日記》(日軍第 16 師團參謀回憶錄):“中國軍隊若在外圍設防,至少可拖延一周。”—— 側面反映南京防線部署的問題。
湘軍經驗導致防守失敗
唐生智聽不進意見,剛愎自用的決策,來源于在湘軍里家長制的作風,“說一不二”的習慣。可是,他沒意識到,在國內軍閥混戰時候,軍隊都是雜牌軍。可是在南京保衛戰中,防守的國軍面對擁有現代坦克、飛機、重炮,武裝到牙齒的日軍現代化部隊。
但當時中國工業落后,國軍的武器裝備落后,而且都是淞滬會戰退下來的雜牌軍,根本比不上日軍。于是,日軍在完成對南京合圍之后,12 月 5 日發起進攻后,唐生智布置的城墻防線,如同紙糊一樣接連崩潰。
![]()
躲在指揮臺的唐生智,也是晝夜不眠,看著前線士兵發來的戰報。當戰報告知南京重要地帶紫金山、雨花臺、中華門都先后失守,他也慌了神。原來他自豪土包子的“湘軍經驗”,在日軍現代化進攻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二 缺乏現代戰爭后勤意識
唐生智最令后人指責,就是在南京保衛戰中缺乏現代戰爭的后勤意識,使得南京百姓和守軍都被困在南京城里出不來,最終被宰割。
事先,唐生智為了表達于南京共存亡的決心,就下令銷毀長江沿岸所有船只,宣稱“破釜沉舟”,不留一條后路。甚至他本人在孫中山的中山陵前立誓:“棄城者軍法處置!”
南京百姓們見守城最高指揮官以死殉國的決心,很多也愿意留下守家。
![]()
但后來唐生智卻私藏逃亡渡江的火輪。當唐生智看到南京城即將被攻破,知道大勢已去,12月12日下令撤退,各個部隊自行突圍時,很多撤退的士兵和百姓在長江邊因無船渡江,最終數萬人溺斃或遭日軍屠殺。
當12日夜晚九點,唐生智本人卻不顧江邊亂成一團的軍民,獨自乘坐預留的小火輪渡江。如此棄城逃跑的行為,后被譏為“船夫將軍”。但很多沒接到撤退令的守城國軍,竟架機槍掃射撤退的士兵,乃自己打自己人,場面可謂是亂成一團糟,造成無辜百姓死亡和沒必要犧牲。
可以看到,唐生智缺乏現代戰爭的后勤意識,沒來得及疏散南京百姓和撤退的部隊,造成滯留城內的九萬國軍放下武器,和當時南京平民都淪為“待宰羔羊”。
三 蔣介石把他當作棋子
如果說湘軍的管理經驗,造成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中抵御日軍,以及后勤管理上的“能力不夠”。但是,唐生智在軍閥生涯中三次反蔣經歷,也注定了南京保衛戰后必然會選擇逃跑。
![]()
前面說到,唐生智原本湘軍軍閥,為著利益與最高統帥蔣介石的關系如橡皮筋,時而對抗,時而妥協,但如同孫悟空逃不了如來佛的佛掌一樣,始終逃不過被老蔣當棋子利用的命運。
唐生智第一次反蔣
北伐戰爭時候,唐生智投靠了廣州的南方國民政府,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承擔攻克湖南、湖北的重任。
當第八軍一路披荊斬棘,北洋軍閥的部隊打得措手不及,唐生智也因此聲名大振。可是,原本崇敬蔣介石的唐生智,卻在對蔣介石深入了解過程中,認識到老蔣的自私和獨裁,自然滋生對他不滿。
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之后,寧漢分流,汪精衛在武漢成立國民政府,與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公然對立。對蔣介石不滿的唐生智,在1927年就投靠汪精衛,指責蔣介石獨裁,一起討伐蔣介石,這是他第一次反蔣。
![]()
唐生智第二次反蔣
但蔣介石有著江浙財閥勢力的支撐,也聯合馮玉祥、閻錫山等施壓,唐生智兵敗,被迫通電下野,流亡日本。
回國之后的唐生智,正好遇到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軍閥聯合反蔣,發動“中原大戰”。唐生智雖然表面服從于蔣介石,但暗中卻與反蔣勢力聯絡。
之后,唐生智攜150萬元巨款北上收編舊部,與汪精衛、馮玉祥、閻錫山等軍閥勢力,組成反蔣聯盟。
蔣介石迅速調集中央軍鎮壓,并收買唐生智的部下將領—何鍵(湖南軍閥),造成唐軍內部分裂。之后,唐生智兵敗逃亡國外,其部隊被蔣介石收編。
![]()
中原大戰后,蔣介石進一步鞏固在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這一次失敗,使唐生智失去了軍事資本,回國后只能依附蔣介石,出任沒有實權的軍事參議院院長。
唐生智第三次反蔣
唐生智第三次反蔣是在1933年的福建事變。當時,十九路軍將領蔣光鼐、蔡廷鍇聯合李濟深、陳銘樞等,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反蔣。當時,唐生智受邀加入福建政府,卻處在邊緣,沒掌握兵權,因為他沒嫡系部隊了。
沒多久,蔣介石調集大軍鎮壓蔡廷鍇的軍隊,福建事變僅兩個月即告失敗,唐生智逃亡香港。這一次反蔣的失敗,使唐生智徹底失去了軍事實力,毫無實權。
![]()
雖然蔣介石為了平衡各方勢力,也讓唐生智回國后出任沒有實權的軍事參議院院長,卻是沒有權力的閑職。唐生智三次反蔣的經歷,令蔣介石不信任他。如蔣介石在《蔣介石日記》里曾寫道:
“孟瀟(唐生智字)反復無常,可用但不可信。”
因此,蔣介石對唐生智的態度,從來都是 “利用為主,提防為輔。”一句話,不信任!同時,唐生智也看到老蔣任用自己,也只是為了當棋子使用。
唐生智的主動請纓,中了老蔣的計
在1937年11月的高級軍事會議上,何應欽、白崇禧等將領都看清了形勢,認為南京守軍兵力弱,再加上南京地形特定是“無險可守”,主張撤離物資和疏散平民,放棄南京。
![]()
但蔣介石比較愛面子,知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道理。他知道南京是首都,關系到國際形象,如果頑強抵抗,在國際上能留下英勇抗戰的好形象,方便以后獲得國際援助。因此,對于白崇禧和其他將領的建議都是沉默不語。
唐生智在會議上,也揣摩到老蔣的心思,立即慷慨激昂拍案而起,喊著:“軍人與首都共存亡!”在晚年回憶時候,也講述當時愿意與南京共存亡,成為民族英雄(《唐生智口述歷史》)
唐生智的誓言,正中老蔣的下懷。老蔣也立即任命他為南京衛戍司令,看似是 “委以重任”,但其實也是老蔣很深的算計。
蔣介石內心想法,日軍強大,南京守不住是必然。但唐生智主動愿意承擔守城的責任,贏了就是國民政府的英勇抵抗,輸了就由他背鍋。無論贏還是輸,在國際上都有面子。
![]()
所以,唐生智在晚年也回憶錄寫道,蔣介石不是信任他,卻是需要一個人來承擔責任。小編估計,唐生智主動請纓,也是為了獲得老蔣的信任和提拔,改變打入冷宮的官場地位。
唐生智毫無嫡系部隊,決定棄城逃跑
12 月 11 日蔣介石發來的電報就是“如情勢不能久持,可相機撤退”,簡單來說最終將撤退與否的決定權交由唐生智決定。唐生智沒選擇在南京城內打巷戰,如張自忠一樣以死殉國。他可能想著自己在國民黨內部邊緣化了,沒有嫡系部隊和黨羽勢力。
要知道,唐生智接手的南京守軍,名義上是11萬,卻是淞滬會戰的潰兵,戰斗力弱。同時,這一支部隊也是典型的 “大雜燴”,拼湊的雜牌軍:有淞滬會戰打殘的中央軍德械師(36 師、87 師、88 師),也有廣東來的粵軍(66 軍、83 軍),還有川軍、桂軍的零散部隊,總兵力 11 萬,卻分屬 7 個派系。
![]()
這些軍隊派系林立,但都不是唐生智的嫡系部隊,對唐生智這一最高司令缺乏高度認同感。
如唐生智作為“南京衛戍司令”,名義上統領全軍,但實際上各派系部隊只聽各自長官的命令。粵軍將領葉肇、鄧龍光私下抱怨:“唐生智非我粵人,憑什么指揮我們?”
唐生智早年雖是湘軍將領,但無直接的嫡系部隊。尤其是粵軍、桂軍、川軍,都是“客軍”,對唐生智毫無忠誠和認同。這也是為什么唐生智下令撤退時,命令無法有效傳達至各部隊,甚至自相殘殺,亂成一鍋粥的原因。
唐生智可能想著一旦戰死,在國民黨官場上沒人幫他說話,家人也沒得到黨羽勢力的扶持。張自忠有嫡系的33集團軍為支撐,他卻一無所有……
![]()
于是,唐生智最終決定渡江逃跑,承擔棄城的背鍋責任。因為他知道蔣介石信任過自己,也沒必要為蔣介石戰死……
唐生智的結局
后來,唐生智出于丟棄南京軍民的愧疚,辭去了一切職務,回湖南老家隱居,吃齋念佛。
在1949年國共內戰進入尾聲,唐生智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與湖南省的國民黨將領如程潛、陳明仁等將領會談,爭取了湖南和平起義,避免了一場大規模的流血沖突。
新中國成立后,唐生智又以湖南省副省長的身份,繼續為新中國的建設鞠躬盡瘁,試圖以實際行動彌補以前的過往爭議,這也令對他的評價難以簡單定論。
1971年的春天,準備去世的唐生智,在病榻上對家人的遺言,就是沒看到海峽兩岸的統一。這不僅是他的遺憾,也是海峽兩岸民眾的心愿。
![]()
晚年唐生智
結語
回望那一段歷史,南京保衛戰的被動局面,不僅源于將領決策,與守城兵力損耗、各派系部隊的派系分裂等多重因素相關,唐生智的選擇是其中一環,并不是唯一原因。讀者們,你認為南京悲劇的主因是唐生智還是蔣介石?
參考文獻列表:
[1]《唐生智口述歷史》,中國文史出版社;
[2]《中島今朝吾陣中日記》,上海人民出版社;
[3]《抗戰初期德國軍事顧問報告》,臺灣‘國史館’藏
#唐生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