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逼近華北,企圖用武力吞并中國。然而,蔣介石反動政府堅持“先撫國,后抗外”的政策,以“不抵抗”的政策,向日本一再妥協、退讓。駐扎在華北戰場的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日軍長驅直入,所到之處,人民慘遭蹂躪,祖國神圣的領土大片淪陷。
![]()
八路軍渡過黃河
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并積極把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對敵斗爭。當年9月,八路軍第一二0師、第一二九師、第一一五師在朱德總司令的指揮下,由陜西東渡黃河,挺進華北,深入敵后,與日寇作戰,并以山西為中心建立了晉冀豫、晉察冀、晉綏抗日根據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游擊戰爭。 抗戰初期,八路軍的武器裝備質量較差,數量嚴重不足,有時不得不使用大刀、長矛等古代武器與裝備精良的日軍作戰。
![]()
蔡浪溝八路軍修配廠舊址
據村里傳說,村外的溝里有很多豺狼,所以取名豺狼溝。后來覺得不雅,改名為蔡郎溝。后來,這里被八路軍用作修理廠。這也是與當地人民共同抗敵的有效措施。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堅決執行“從敵方拿來”的政策,與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密切配合,在對敵斗爭中靈活、勇敢、頑強,用繳獲敵人的武器補充自己,不斷完善我軍的武器裝備。當時根據地流行的《游擊歌》唱道:沒有糧食、沒有衣服,敵人送來;沒有槍炮,敵人給我們造。生動地描述了我軍武器裝備來源的一個側面。
![]()
修理廠的故事
為了及時修復從敵人手中繳獲的武器和戰斗中損壞的武器,中國工農紅軍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廠,有職工1000余人。長征到陜北時,只剩下30余人。這些同志有的留在陜北建立新的兵工廠,有的隨軍東征,來到山西,在戰場上修理武器。隨著抗日戰爭規模的擴大,戰斗更加頻繁,修理武器的任務也不斷加重。部隊從全國各地招募工人,這樣隨軍的修理班由小到大,發展成為人數眾多的修理廠。到1938年,山西共有八路軍各部隊開辦的修理廠13個,有1400余人。
在晉東南部,晉冀豫根據地共有9個修理廠,員工近600人,每月修理槍支2000余支。他們是:
129師供給部修理廠有20多名員工,大部分是金紅軍時期的修理工人,每月修理火炮200多門。
一二九師騎兵團修理廠以峰峰煤礦的機修工人為骨干,有員工30余人,每月修理槍械300余支。
一二九師高峪修理所(以其所屬和成立地命名,下同)由正太鐵路、煤礦機械工人組成,有員工80余人,每月修理槍支200—300支。
一二九師高平修理所由金城槍修工人組成,有60余人,每月修理槍支200余門;一二九師梁溝修理所由從柳河溝煤礦招收的機修工組成,有50余人,每月修理槍支300余門。
一一五師三四四旅修理廠是由從太原兵工廠回來的技術工人和從五臺、定襄一帶招募過來的技術人員組成,有員工80余人,每月修理槍支200至300支。
第115師安義修理所由來自河南洛陽、孟津等地的手工制槍工人組成,有員工30余人,每月修理槍支50至60支。
十八軍軍部第四修理所于1938年初,集中襄垣縣上河村平山、安居等幾家修理單位成立,有職工110余人,每月修理火炮400余門。
殉國縱隊沁源修理所主要由太原兵工廠的工人組成,有員工一百多人,每月修理槍支兩三百支。
在晉東北,晉察冀根據地所屬的部隊有兩個,共有500余人,每月修理槍支200余支,制造手榴彈、地雷數千枚。它們是:晉察冀軍區供給部修理廠,共有80余人,每月修理槍支100余支。
晉察冀邊區制造廠有員工近500人,制造手榴彈、地雷等;晉西北,隸屬于晉綏根據地的修理廠有兩個,員工300余人,分別是第120師修理廠,員工100余人,每月修理槍支200多支;工衛旅修理廠,員工200余人,每月修理槍支100多支,能生產刺刀400把,仿制少量捷克步槍。
![]()
偏城縣修理廠印章
晉察冀、晉綏根據地修理廠的工人,大多來自太原兵器制造廠。這些修理廠大多沒有固定的地點,都是用牲口馱著,帶著工具箱,隨部隊移動。他們每到一地,就利用古廟宇或民居作為工作間,在桌凳或樹樁上安裝老虎鉗作為工作臺。主要工具有:鑿子、鑿子、鋸弓、鉆頭、銼刀等。少數修理廠有一些舊機器,多以手工操作為主。修理廠的技術骨干,是由紅軍時代的修理工、大廠礦的產業工人,以及從當地招募來的木匠、石匠、銅匠、錫匠、鐵匠等各類農村手工業者組成的,他們有一技之長,經驗豐富,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多為文盲,但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救亡圖存的革命熱情。 因此,在艱苦、簡陋的生產條件下,他們堅持不懈,克服困難,互相學習,共同研究,完成了許多重要的搶修任務。
晉察冀軍區供給部修配廠于1937年12月在五臺縣炮泉村西口幾間民房和草屋內成立,下設機工段、木工段、鑄造段、鍛造段。機工段有六尺、十尺元車各一輛。照明用油燈,動力為手工(即用普通人磨糧用的廢舊磨扇作輪子,套上鐵棍作車軸,用麻繩、破布作皮帶,選拔青壯工分批搖動磨扇,帶動機器轉動)。鍛造段負責點火燒爐、拉風箱、揮動大錘。木工用手工鋸、手工刨。鉗工主要用頭、鑿、鉗、銼。 在這樣的條件下,80多名員工每月要修理200多支槍。
1938年5月,軍需部命令修理廠在一個月內修復從敵人手中繳獲的200支65
式步槍,以迎接新的作戰任務。經檢驗,這些槍只有槍管可以使用,其他零件全部需要重新制作。特別是撞針要銑成半圓形,技術要求高,完成難度很大。接到任務的當晚,修理廠召開全體員工緊急動員會,大家想出主意、想辦法,用銼刀代替銑刀,用鉆床代替銑床,廢寢忘食、日夜操勞,僅用20多天就圓滿完成了任務。修理廠員工除了確保完成修復任務外,還齊心協力,制造紅纓槍、大刀片、刺刀、重裝子彈,仿制成“巴音孜”手槍、手提沖鋒槍、捷克步槍、木質手榴彈等。 他們還創造性地制作了地雷等爆炸性武器,裝備部隊。
1938年秋,八路軍總部在陽城縣舉行戰利品展覽會,安義修理廠制造的槍械展出,朱德總司令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年冬天,晉冀豫根據地太行區修理廠不僅完成了每月修理2000多支槍械的任務,還生產出大刀200把、紅纓槍800余支、馬蹄鐵10副、手榴彈2500枚、地雷1500顆、步槍20余支、補彈1000發。
隨著軍修所的建立和發展,員工們從修理到制造的技術水平逐漸提高,為后來山西人民軍事工業的大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
五臺二區修理廠成立歷史
回想往事,歲月動蕩,太原淪陷前,五臺一批太原兵工廠工人回到家鄉,五臺縣耿鎮、趙屯口、古峪溝、葛上等村落,由榮修德帶領,成立了抗日救亡會。趙爾祿得知后,立即召見榮修德了解情況,隨后又迅速找到聶司令說:這些人修槍修炮技術一流,自己辦兵工廠正好。 聶司令聽后連連稱贊:“好!好!這些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我覺得,我們先辦一個修槍鋪,籌措修理工具和設備,修好槍。等將來隊伍壯大了,再建一個兵工廠,自己生產手榴彈、地雷、子彈。只有這樣,才能完全滿足我軍剿滅和打日本鬼子的要求!”
![]()
修理店地圖
聶司令員看到這些工人,非常高興,宣布成立軍供部修理廠,任命榮修德為廠長,命令軍炊隊殺豬宰羊,熱情招待他們。看到八路軍這么高的領導對自己這么關心、這么看重,這些工人感動得不知道說什么好,紛紛表示一定要努力工作,修理好武器,多殺一些日本鬼子。
修理廠成立于1937年12月,歸軍需部管理。當時條件很差,照明用的是油燈,動力全靠手工。拉風箱、燒鐵爐、揮大錘、手鋸、手砍、搖砂輪。這些人的確不簡單,他們不但能修理槍械,還能快速制作出紅纓槍、大刀,還能組裝槍械子彈,制造手榴彈、地雷。他們不僅供給八路軍和基層巡防隊使用,還武裝了兒童團和自衛隊,在抗擊日偽、打破經濟封鎖中發揮了很大作用。那么這個修理廠在哪里呢? 位于太行山長城山西、河北兩省交界處,北沱、南沱腹地炮泉場村。
![]()
軍區供給部修理廠
炮泉場村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呢?傳說有兩種。一種是康熙說:康熙微服私訪至此,口渴難耐,康熙的馬見狀,用蹄子刨地,一股清泉噴涌而出,人們便把這里稱為“炮泉場”,后來演變為炮泉場。另一種是文殊菩薩說:文殊菩薩巡游至此,見此風光秀麗,想建寺,便騎著馬刨了這塊石頭作為標記。駝梁景區一塊巨石旁至今還留有蹄印。康熙曾多次經龍泉關上五臺山,他微服私訪至此嗎?很多地方都有康熙足跡的傳說。 至于文殊菩薩,五臺山是他的道場,北陀、南陀是五臺山北臺、東臺的殘存,這個沒有爭議,但涉及到神靈的事情就不好說了。
![]()
修理店
其實這里森林茂密,水源充足,腐殖質豐富,不需要好馬,普通人家的騾馬在溝壑林坡上挖個坑就能汲到水。炮泉場村西側有一座古戲臺,坐北朝南,每逢三月初三,這里便辦廟會,五行八作,熱鬧非凡。戲臺對面,設神龕,供奉神明、觀戲。戲臺兩邊各有三間房,是修理鋪所在地。炮泉場村隸屬于五臺縣二區,二區區公所就在耿鎮。日據時期,區公所曾一度遷往炮泉場村鐵洞坑。聽村民說,修理鋪的負責人是二區區長郭寶全。 炮泉場村村民為修理廠的成立和發展付出了不少努力,隨后,各邊區、軍分區相繼成立了修理廠,分散在各地的太原兵工廠工人更是成為最愛。
1938年9月,日軍糾集華北五萬兵力,橫掃晉察冀邊區。10月3日,五臺城失陷。軍需處隨即越過梁巖,轉移至楊道村(阜平縣境內),炮泉場村修配所則轉移至河北省平山縣桑園口村。修配所轉移時,因軍情緊急,時間緊迫,部分武器未能及時運走,只得就地掩埋。
![]()
軍需部修理廠舊址
“掃蕩”結束后,軍區把平山縣桑園口村修理廠改名為晉察冀軍區供給部第一修理廠,同時將部分人員和機械設備遷回炮泉場村,組建晉察冀軍區供給部第二修理廠。此時炮泉場村修理廠機械、木工、鐵工、鍛壓等門類齊全,不僅能制造刺刀、地雷、手榴彈,還能仿制八音手槍、“手提式”沖鋒槍、“捷克式”步槍等武器裝備,受到部隊的認可和歡迎。
![]()
軍隊修理廠工人宿舍舊址
這時,有人問了,你說兵工廠、兵工廠,為什么總叫修理廠呢?其實大家都知道是兵工廠,只是從來沒有正式這么叫過,大多數時候連個招牌都沒有。兵工廠、兵工廠,好像只存在于人們的口頭語言和回憶錄里。就連大名鼎鼎的太原兵工廠,也只叫了一年半(1927.1--1928.8),沒過多久就變成了“軍事工藝練兵廠”。新中國成立后,炮泉場村村委會把修理廠舊址作為村小學。后來,臺子北側建起了學校,小學就搬走了。后來,臺子西側的房子就成了石磨坊。
作者簡介:胡立成,筆名紅雨,山西五臺人,醫學世家后裔,文化媒體人、品牌締造者、抗戰紅色文化傳承人、本土文化推動者。北京寫作學會會員、國際攝影協會會員、文友新媒體主編、中華網特約編輯、《旅游作家》專欄作家、山西新聞網《山西慢游》專欄作家、國際攝影雜志記者。曾獲2019年倉央嘉措全球百位杰出詩人國際詩歌獎,作品多次在國家級刊物發表并獲獎。文化主張: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