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瞞”,是文學藝術中曹操性格形象的主要特征之一。無巧不成書,曹操小字稱“阿瞞”。是因為曹操天生具有“欺瞞”之特性,而小字命為“阿瞞”?還是因為小字“阿瞞”,衍生出了曹操形象“欺瞞”的性格特點?這二者之間是否有著必然的關聯呢?
![]()
白庚延繪曹操
讓我們從歷史記載開始考察。
一
“曹瞞”之稱,最早見于《三國志》裴注所引之《曹瞞傳》。晉代陳壽《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載:“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后。”裴松之注引《曹瞞傳》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1]
查之裴注所引早期文獻,曹操的稱呼有曹操、魏武、太祖、曹公等,一些語境中稱曹操為魏王,或曰“王”。唯有《曹瞞傳》的書名稱曹操為“曹瞞”。
《曹瞞傳》出于吳人之手[2],與出于魏人王沈的《魏書》相比,就裴注所引來看,二者有著各自鮮明的傾向性。
王沈《魏書》多溢美之詞。如對于曹操的出身,《三國志》僅言“漢相國參之后”,《魏書》則遠溯至于“其先出于黃帝”,稱頌曹操的高貴出身。對于曹操微時名聲,《魏書》引“世名知人”的橋玄之言:“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為托。”
此外,稱引曹操的吏治之能、行軍用武之才、洞悉政治權術之長,以及恤民愛兵之德之情,總之,裴注所引《魏書》各條,沒有一則是不利于曹操的英雄形象的。
特別對于殺呂伯奢之事的記載,《魏書》顯然不同于各書所記而歸罪于呂家:
《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3]
而如《世語》則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又如孫盛《雜記》則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4]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裴注所引《曹瞞傳》也有稱頌曹操之處,大概只有如下幾則:
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后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咸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為頓丘令。(卷一·魏書一)
時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后勿難言之。” (卷一·魏書一)
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床不起。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諸將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卷一·魏書一)
遣候者數部前后參之,皆曰“定從西道,已在邯鄲”。公大喜,會諸將曰:“孤已得冀州,諸君知之乎?”皆曰:“不知。”公曰:“諸君方見不久也。”(卷一·魏書一)
這些記載表現曹操的吏治之能、寬厚明智的用人之術、危急之中豪邁的英雄氣概、臨敵之時的善斷勝算等等,顯然是褒揚的態度。
![]()
李可染書曹操詩
但裴注所引《曹瞞傳》占絕對多數的是表現曹操作為“奸雄”的惡德事件,后來為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毛本《三國演義》渲染而廣為人們所知的那些關于曹操“酷虐變詐”[5]的典型事例,多出于《曹瞞傳》,如:
太祖少時好飛鷹走狗,游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 咼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卷一·魏書一)
公遣華歆勒兵入宮收后,后閉戶匿壁中。歆壞戶發壁,牽后出。帝時與御史大夫郗慮坐,后被發徒跣過,執帝手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帝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后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卷一·魏書一)
太祖為人佻易無為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 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幘,其輕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余。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
初,袁忠為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謝于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
常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于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
常討賊,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軍中言太祖欺眾,太祖謂主者曰:“特當借軍死以壓眾,不然事不解。”乃斬之,取首題徇曰:“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其酷虐變詐,皆此類也。(卷一·魏書一)
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卿遠)[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既入坐,謂公曰:“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其實可一月,為之奈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輜重有萬馀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公大喜 ……(卷一·魏書一)
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間。遇太祖至,坑殺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陶謙帥其眾軍武原,太祖不得進。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卷十·魏書十)
![]()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此外,《昭明文選》李善注引錄《曹瞞傳》如此一則:“曹操破梁孝王棺,收金寶。天子聞之哀泣。”[6]
由此可見,《曹瞞傳》的正文敘述中雖未必稱曹操為“曹瞞”,但“阿瞞”之小字僅見于此書,而此書又是裴注所引文獻中記載曹操惡行最多的一種,且總其名為“曹瞞傳”,如此稱呼,表現了吳人對曹魏的敵意和貶斥,是一種輕蔑、戲謔的稱呼。
二
為什么“曹瞞”之稱會有這樣輕蔑、戲謔的貶義呢?有二種可能性:
一是因為曹操小字阿瞞,在史傳這樣莊嚴的語境中直呼小字,因其不嚴肅而與語境不協調而產生諧謔,所以“曹瞞”之稱為蔑稱與戲稱;二是“瞞”字本身包含貶義。
第一種可能性無須論證,因為歷史上、典籍中這類例子比比皆是。由這一種可能,我們可以推論:假如不是在莊嚴的文體和語境中使用“曹瞞”之名,就不一定包含貶義。
現在,我們需要考察的是第二種可能:“瞞”字本身是否包含貶義。
![]()
清嘉慶刻本《說文解字注》
《說文·目部》:“瞞,平目也。從目,?聲。”徐鍇系傳:“瞞,目瞼低也。”《荀子·非十二子》:“酒食聲色之中,則瞞瞞然。”楊倞注曰:“瞞瞞,閉目之貌。”此為“瞞”字的本義:眼瞼低。《說文》僅記載“平目”之意,可見在東漢許慎的時代,“瞞”字還只有本義這一種意義。
根據《漢語大字典》,瞞字共有三個讀音,讀為“母官切”(即mán)的本義是眼瞼低;閉目貌。這個“瞞”字還有后起之義“欺騙,隱瞞”。讀為“謨奔切”(即mén)的“瞞”字意為“慚愧”。讀為“母本切”(即mèn)的“瞞”字意為“暗”。
查之典籍,隋唐之前,“瞞”字相對出現不多,或用于國名,如《春秋左傳》之“鄋瞞”;或用于人名,如《春秋左傳正義》之“祈瞞”;或為姓氏,如《春秋左傳》之“司徒瞞成”。這些顯然不表示“欺瞞”、“慚愧”、“暗”等意義。
惟《莊子》卷五之“子貢瞞然慚”,以“瞞然”修飾“慚”,表示“慚”之貌,此與《荀子》“酒食聲色之中則瞞瞞然”用法相同,還是“閉目之貌”的意思。但以“瞞然”和“慚”相連,后世“慚愧”等義項或許就此而起。
大概在宋以后,“瞞”字在詩文史籍以及俗文學中大量出現,筆者據愛如生基本古籍庫不完全統計,“瞞”字在《五燈會元》中出現十幾處,在《古尊宿語錄》中出現二三十處,在《朱子語類》中出現十幾處,而且全部都是“欺騙、隱瞞”之義。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目部》說:“瞞,今俗借為欺瞞字。”這個“今俗”應該就是宋以來,宋代文化下移,很多“雅”字“俗”用。此外,還有一個旁證可以說明宋之前“瞞”字應該尚未出現“欺瞞”之義,即:唐玄宗的小字也是“阿瞞”,唐玄宗很愛在宗族親近中自稱“阿瞞”。[7]
因此,應該可以認為,“瞞”字“母官切”的“欺瞞”之義、“謨奔切”的“慚愧”之義、“母本切”的“暗”之義都是后起之義。
![]()
《國之梟雄:曹操傳》
可以肯定的是,在三國直到隋,“曹瞞”的“瞞”字本身都沒有貶義。而從中國人取名的習慣來看,由“阿瞞”之字似乎可以推想曹操的外貌特征之一,即眼瞼比較低,小字由此而來。
隋代“水飾”中有個節目“曹瞞浴譙水擊水蛟”[8],其本事見于劉昭《幼童傳》:“太祖幼而智勇。年十歲,常浴于譙水,有蛟逼之,自水奮擊,蛟乃潛退。”[9]
在這一水飾節目中,曹瞞的外貌形象我們不得而知,但此曹瞞形象肯定是正面褒揚的。
《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描寫曹操的出場道:“為首閃出一個好英雄,身長七尺,細眼長髯。”[10]這看似套話的外貌描寫其實真實表現了曹操“平目”的外貌特點。
在后來的戲曲臉譜中,為了刻畫曹操的性格形象,角色的眼形被畫成“疑目”,擅長演曹操戲的京劇著名花臉演員郝壽臣、侯喜瑞在談到曹操臉譜時說,根據京劇的傳統,“白臉曹操”勾粉白臉象征奸,眉毛和眼窩的畫法是“細眉長目,齊眉挑灰”。細眉是表現曹操心思細膩,是個秀氣人,工于心計。長目要勾成笑眼,這是刻畫曹操常以笑臉對人;但不能輕浮,而要沉重。眉間有“挑灰”[11]。
![]()
郵票曹操
“挑灰”是表現曹操工于心計,經常思索問題。無論是“疑目”,還是“細眉長目,齊眉挑灰”,或者“笑眼”,似乎都是有點瞇著的眼形,從黃殿祺《中國戲曲臉譜》彩頁中的曹操臉譜圖,也可看出曹操臉譜相對于其他白臉的眼形較小。
是否在最早的化妝表演中曹操形象的化妝就突出了歷史真實中曹操眼瞼較低的外形特點,由此逐漸形成京劇曹操臉譜的“疑目”刻畫?小說戲曲關系密切,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細眼長髯”看來極有可能。
三
“瞞”字字義的變化對詩文史籍中的“曹瞞”之稱是有影響的。
唐代之前的詩文史籍中較少稱曹操為“曹瞞”,僅見《全陳文》中陳暄《食梅賦》“眼同曹瞞之見樹,形異韋誕之聞雷”[12]、《樂府詩集》卷三十四載唐代元稹“劉虞不敢作天子,曹瞞篡亂從此始”[13]、《全唐詩》崔涂“曹瞞尚不能容物,黃祖何因解愛才”[14]等不多的例子,而且其中陳暄之賦稱引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未必含貶義,崔涂之詩用一“尚”字,應可理解為“英雄如曹操尚不能容物”,因而也未必含貶義。
因此,唐前“曹瞞”之稱并非一定與貶曹相聯系,比如隋代水飾 “曹瞞浴譙水擊水蛟”之“曹瞞”之稱就是中性的用詞,在此特定語境中是為了表明“幼童曹操”而用曹操之小名。
應該說,在唐代之前,對于曹操,敬之者比貶之者多。在唐以前的詩文中,詠曹操者提得最多的就是“銅雀臺”或“銅雀伎”,評價各異,但無不尊稱曹操為“曹公”、“魏帝”、 “魏武”、“魏主” 乃至“君王”、“英雄”等。
![]()
郵票《煮酒論英雄》
事實上,由于隋唐大一統的局面結束了長期戰亂之痛,民眾普遍存在英雄崇拜心理,又由于隋唐時代風尚逐漸趨于對建功立業的肯定,因而在大眾的英雄崇拜心理中,不太褒貶魏、蜀、吳的正統與否,三國的創業之主成為大一統疆域內全民族共有的英雄,如《大業拾遺記》“水飾圖經”四種三國故事——曹瞞浴譙水,擊水蛟;魏文帝興師,臨河不濟;吳大帝臨釣臺望葛玄;劉備乘馬渡檀溪——集中表現魏、蜀、吳創業帝王的英雄故事,而不論正僭隆替。
對于曹操,雖然多側面的評價是復雜的,但對他建功立業的成就,對他文采風流、英雄氣概的贊賞是不容置疑的,如張說《鄴都引》:“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驅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15]張鼎《鄴城引》:“君不見漢家失統三靈變,魏武爭雄六龍戰。蕩海吞江制中國,回天運斗應南面。”[16]
![]()
吳作人書曹操《龜雖壽》
但是,此后五代十國,長期分裂與戰亂,宋雖一統,終宋之世,外族侵凌,強敵壓境,終至南北分疆,在思一統、思仁君、思中原等民眾意識之中盛行的“說三分”,便漸漸地由“褒劉貶曹”而至于“擁劉反曹”了,承續漢家血統的劉備成為統一中原的仁君的象征,承載了不同時段不同地域民眾的多種理想與愿望,而曹操則成為惡德的化身,承載著民眾的家國憂與民族恨。
根據高承《事物紀原》和蘇軾《東坡志林》的記載[17],在宋仁宗朝,說話伎藝中已形成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而在文人的輿論中,大概更早就有了反曹傾向。
早在宋代初年,就有一股強勢輿論,反對當時流行于社會上層的帝魏寇蜀觀,認為尊魏為正統是“與奸而進惡”。
為此,歐陽修作《魏論》為曹魏辯說,曰:“昔三代之興也,皆以功德,或積數世而后王。其亡也,衰亂之跡,亦積數世而至于大壞,不可復支,然后有起而代之者……自秦以來,興者以力,故直較其跡之逆順、功之成敗而已。彼漢之德,自安、和而始衰,至桓、靈而大壞,其衰亂之跡,積之數世,無異三代之亡也。故豪杰并起而爭,而強者得之。此直較其跡爾。故魏取漢,無異漢之取秦而秦之取周也。夫得正統者,漢也;得漢者,魏也;得魏者,晉也。晉嘗統天下矣,推其本末而言之,則魏進而正之,不疑。”[18]
雖然歐陽修努力為曹魏爭正統,但不能改變疑魏、貶魏的時代主潮。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雖然緣陳壽《三國志》之舊例以曹魏紀年,但在開啟魏之紀年時,前有第六十八卷卷末的“教化”、“風俗”之論,謂“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之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19]
![]()
《資治通鑒》
在開啟魏紀的第六十九卷,又以“臣光曰”對何以以魏紀年作了解釋:“臣今所述,止欲敘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非若春秋立褒貶之法,撥亂世反諸正也。正閏之際,非所敢知,但據其功業之實而言之……然天下離析之際,不可無歲、時、月、日以識事之先后。據漢傳于魏而晉受之,晉傳于宋以至于陳而隋取之,唐傳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齊、梁、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年號,以紀諸國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也。”[20]可見當時貶曹之聲很高,以至司馬光以魏紀年必須對皇帝以及讀者說明編撰原則。
其后蘇軾以一向雄辯的氣勢稱曹操“陰賊險狠,特鬼蜮之雄者耳”[21]。他在《孔北海贊并序》中嘲笑曹操臨死之時的英雄氣短[22];在《魏武帝論》中認為曹操不能“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計”,“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是故有所重發而喪其功,有所輕為而至于敗”,詳論“魏武重發與劉備而喪其功,輕為于孫權而至于敗北”[23]。
![]()
《蘇東坡全集》
又作《擬孫權答曹操書》,站在孫吳的立場贊吳、蜀而獨罪曹操之“威挾天子以令天下,妄引歷數,陰構符命”,歷數“荀文若與公共起艱危,一旦勸公讓九錫,意便憾,使卒憂死”,“孔文舉與楊德祖,海內奇士,足下殺之如皂隸”,“天下之才,在公右者即害之矣”[24]。蘇軾之文,從德與能各方面,對曹操進行了全面的否定。
與此相對的是,在《題三國名臣贊》、《念奴嬌·赤壁懷古》、《八陣磧》等詩詞中褒獎蜀與吳的功績。以蘇軾當時在文化界的地位,可想而知這些言論對世人影響之大。事實是,在南宋以后,正史如朱熹《通鑒綱目》,民間講史如〈〈三國志平話〉〉,都持“帝蜀寇魏”觀。
很巧的是,宋代以后“瞞”的字義發展出了新的含義:欺騙、隱瞞。正與疑魏、貶魏之風相合,“曹瞞”之名為當時貶魏的人們所常用,在詠曹操的詩文曲賦中很少再見到“曹公”、“魏武”等尊稱,人們用“曹瞞”、“阿瞞”之名痛快淋漓的指罵曹操的害禰衡、殺孔融、忌楊修、敗赤壁以及銅雀伎等等事跡[25]。
在“瞞”字發展出新的含義之后,“瞞”的“平目”的本義就少見使用了,宋以后的人們在稱曹操為“曹瞞”的時候,所想象和理解的大概就是“欺瞞”的“瞞”。
之所以如此,固然與宋以后貶曹的時代思潮有關,但應該說,也是與早期文獻所記載的曹操性格形象有關,確實,在曹操的個性中,狡詐是一個明顯特征。
裴注所引各書有諸多記載,不為裴注所引的還很不少,如《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26]就記載了數條:
![]()
日本尊經閣藏宋本《世說新語》
1.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游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 “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 枳棘中,紹不能得動。復大叫云:“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
2.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3.魏武常言:“人欲危己,己輒心動。”因語所親小人曰:“汝懷刃密來我側,我必說‘心動’,執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無他,當厚相報。”執者信焉,不以為懼,遂斬之。此人至死不知也。左右以為實,謀逆者挫氣矣。
4.魏武常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覺。左右宜深慎此!”后陽眠,所幸一人,竊以被覆之,因便斫殺。自爾每眠,左右莫敢近者。
這些故事影響深遠,以至于人們把意為“欺騙、隱瞞”的“瞞”字與曹操這一狡詐性格相聯系,而認為“阿瞞”是貶稱,或用為貶稱。宋以后“瞞”字的引申義強化了講史話本、元雜劇以及明清小說中曹操“欺瞞”之性格形象的塑造。
![]()
《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平話》
所以,在成書于宋元時期的《三國志平話》中,如劉備兒時的樹下戲言被作為劉備貴為天子的預兆,而與此相似的曹操少年英雄的斬蛟之事則不為所載;而在后來的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中,與劉備樹下戲言的敘事功能相似,為了表現曹操的天生奸詐,敘述了曹操兒時假裝中風的故事,作為曹操狡詐的性格之源。
綜上所述,小結如下:
1、“瞞”字在唐以前沒有“欺騙、隱瞞”的含義,曹操“阿瞞”之小字取的是“瞞”字的本義:眼瞼低。
“阿瞞”之稱在史傳中與語境不諧而含貶義,在其他文體或藝術體式中則不一定是貶稱。如隋代“水飾”中的“曹瞞浴譙水擊水蛟”以肯定和褒揚的態度表現幼童曹瞞搏擊水蛟的智勇,此“曹瞞”之稱不含貶義,而特指年少時的曹操——幼童曹瞞。
2、由曹操之小字可推想,曹操的外貌可能有眼瞼長得較低的特點。
成書于元明之際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描繪曹操的外貌為“細眼長髯”。雖然后來的戲曲臉譜是藝術表現個性而對人物臉貌進行了夸張的藝術勾畫,但曹操臉譜“疑目”的特點或許與曹操的真實長相有關。
3、“瞞”字發展出“欺騙、隱瞞”的新含義后,其本義幾乎不為人們所用。
而對曹操的“阿瞞”、“曹瞞”之稱卻變得非常常見,人們大概以“瞞”字的新含義與曹操個性中狡詐的特點相聯系,以此理解“曹瞞”之名。所以此后的“阿瞞”、“曹瞞”之稱多為貶義。
![]()
曹操高陵
4、“瞞”字的引申義強化了文學藝術中關于曹操狡詐性格的書寫。
正是在宋以后貶曹思潮中成書的《三國志平話》,尊劉而采劉備兒時的樹下戲言以為劉備天子之兆,而對于具有相同敘事功能的曹操少年英雄斬蛟之事卻略而不采。此后曹操形象逐漸演變成典型的“白臉”。
注釋:
[1]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一·魏書一,中華書局,1982年,頁2。
[2]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頁2,裴注曰:“吳人作曹瞞傳”。
[3]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頁5。
[4]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頁5。
[5]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裴注,頁55。
[6] [梁]蕭統編 [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卷四十四·檄》 陳孔璋《為袁紹檄豫州一首》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頁614。
[7]唐玄宗小字阿瞞未見于正史記載,但多見于《酉陽雜俎》《唐語林》等諸多筆記之中。此引《太平廣記》二條。《太平廣記》卷一百八十八:……輔國領眾既退,太上皇泣持力士手曰:“微將軍,阿瞞已為兵死鬼矣。”卷二百五:……寧王謙謝,隨而短斥之。上笑曰:“大哥不必過慮,阿瞞自是相師。夫帝王之相,且須英特越逸之氣,不然,有深沉包育之度。花奴但秀邁人,悉無此狀,固無猜也。而又舉止閑雅,當更得公卿間令譽耳。”寧王又謝之,而曰:“若于此,臣乃輸之。”上曰:“若此一條,阿瞞亦輸大哥矣。”寧王又謙謝。上笑曰:“阿瞞贏處多,大哥亦不用撝揖。”眾皆歡賀。《太平廣記》,中華書局,1961年,頁1409,頁1560。
[8] 《太平廣記》卷二百二十六,“水飾圖經”條,小字注曰:“出《大業拾遺記》。”頁1736。
[9]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一引,中華書局,1982年,頁4。
[10] 《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之一第二則《劉玄德斬寇立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頁8。
[11]黃殿祺著《中國戲曲臉譜》,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年,頁166。
[12]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四冊《全陳文》卷十六,中華書局,1958年,頁3491。
[13] [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卷三十四,[唐]元稹《董逃行》,中華書局,1979年,頁507。
[14]《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九崔涂《鸚鵡洲即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頁4218。
[15]《全唐詩》卷八六,頁512-513。
[16]《全唐詩》卷二○二,頁1149。
[17][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九《博弈嬉戲部· 影戲》記載:“宋朝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吳、蜀三分戰爭之像。”中華書局,1989年,頁495。[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一《懷古·塗巷小兒聽說三國語》記曰:“王彭嘗云:‘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中華書局,1981年,頁7。
[18] [宋]歐陽永叔《歐陽修全集·居士外集》卷九《魏論》,中國書店,1986年,頁417。
[19] 《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八,中華書局,1956年,頁2174。
[20] 《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八,頁2187、頁2188。
[21] [宋]蘇軾撰、郎曄選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九《孔北海贊并序》,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頁977。
[22]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九《孔北海贊并序》,頁977:“世之稱人豪者,才氣各有高庳,然皆以臨難不懼,談笑就死為雄。操以病亡,子孫滿前,而咿嚶涕泣,留連妾婦,分香賣履,區處衣物,平生奸偽,死見真性。”
[23]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頁68。
[24]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八,頁965。
[25] 如蘇軾“猶勝白門窮呂布,欲將鞍馬事曹瞞”(《蘇軾詩集》卷十六《答范淳甫》,中華書局,1982年,頁843);蘇轍“孔融漢儒者,本自輕曹瞞”(《欒城集》卷之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頁160);宋人戴復古《滿江紅·赤壁懷古》:“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何?”([明]毛晉《宋六十名家詞》第四集《石屏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頁469);金人李晏《題武元直赤壁圖》:“鼎足分來漢祚移,阿瞞曾困火船歸”([金]元好問《中州集》第二卷,中華書局,1959年,頁102);元好問《銅雀臺瓦硯》:“千年不作鴛鴦去,喚得書生笑老瞞”( [清]施國祁 注 《元遺山詩集箋注》卷十一《銅雀臺瓦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頁539);元郝經《書黃華涿郡先主廟碑陰》:“仲謀雄略只僭偽,阿瞞詭譎空奸邪”(郝經《陵川集》卷九,文淵閣四庫全書1192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明末清初張岱“嚴武題詩屬杜甫,曹瞞拆字忌楊修”(《西湖夢尋》卷五《鎮海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91)。
[26] [南朝宋]劉義慶撰《世說新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頁344-34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