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長洋村位于寧海縣北部,東接西店鎮嶺口村,西經大蔡可通奉化大堰。據《郭氏宗譜》記載,宋哲宗年間(1086-1100),郭瑜從臨海康谷遷居于此,為開基始祖。村名 “長洋” 既因地處狹長田洋畈、旁有溪流環繞的地形特征,又因郭瑜長兄居臨海長潭、二兄居金華長衢,為彰顯 “三長同宗” 的血脈聯系而得名,形意相融。
【鋁業發展史】
讓長洋在近代工業史上留下印記的,是 “鋼精(鋁)灰” 產業。
1968 年,一批長洋籍上海返鄉青年。他們的父輩多為民國時期赴滬謀生的鄉親,依托長洋人郭學序 1916 年創辦的上海華昌鋼精廠(后改制為上海鋁制品三廠)扎根上海。因不愿遠赴邊疆插隊,這些知青回到長洋,卻因不擅農活陷入困境。經上海親屬提議,深甽公社牽頭創辦社辦企業,利用上海鋁制品工廠的鋁灰(含 15%-30% 金屬鋁)提煉金屬鋁,既解決生計又規避政策風險。
原料由上海的長洋人郭余定媳婦俞婉貞(上海鋁制品幾個廠人脈深厚)保障;技術依賴 1958 年返鄉的上海熔爐工郭如南、郭如西、郭朝庭、郭永法等人,他們熟稔熔煉技藝。鋁灰從上海經水路運至西店樟樹碼頭,靠手拉車運回,用家用搗臼加傳統 “踏碓” 搗碎篩分。1970 年,人們在村南廢棄的大乘寺砌磚爐,以柴為燃料,拉大風箱熔化鋁灰,煉出第一爐鋁液。部分知青則負責聯系廠家發貨,成為 “外勤”。
1974年,作坊升級為深甽綜合化工廠。1976 年,郭雙寶任書記后接入電網,改用鼓風機和煤炭,生產效率翻倍,并為全村通電,讓 “辦廠脫貧” 的觀念深入人心。工廠進而發展深加工:用翻砂技術生產 “鋁火踏、鋁火熜”“鋁燙罐” 暢銷全省;將鋁錠運至寧波壓延成鋁片,回廠沖壓成湯匙及電風扇配件,完成從 “賣原料” 到 “做成品” 的跨越。
改革開放后,家庭作坊遍地開花,形成 “長洋點火,深甽添柴” 的格局,但原料爭奪與污染問題漸顯。2004 年,環保壓力下,小廠合股遷址深甽小毛嶺陳草岙規范化生產;2013 年引入過硫酸鋁技術,鋁灰利用率超 90%,二次灰供水泥廠、凈水器廠使用,獲政府環保補貼。2017 年熔鋁環節因政策叫停,深甽企業轉向鋁制品深加工,為后來登山杖等產品占據全國市場埋下伏筆。
如今長洋村的老作坊早已停辦,可當年留下的技術和拼勁,在深甽慢慢結出了更多果實。從當年熔爐工匠們拉著風箱煉鋁,到如今車間里機械臂運轉,這段從村里起步的產業路,也是浙江民營經濟慢慢發展的一個縮影。
(采訪時間:2025.8.9.- 8.10. 口述:郭大進、郭家安)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水東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鄉土寧海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