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應摯友之邀,赴招商銀行與“美時美客設計公司”“MICMAX美時美客:空間美學與生活詩意”藝術私享會”
卻在現場聽聞一段更勝人生智慧的人生選擇——我曾經為其做過居家規劃布局的大宅主人,斥資裝修裝點完寬敞華宅后,未染指分毫,反倒退居小房。因為母親喜歡原住地,他就終日陪伴老母親左右。當他決意將廣廈掛牌流通時,我心中涌起的不是對豪宅易主的惋惜,而是對“取舍”二字最質樸的感動:原來真正的通透,從不是追逐物的豐裕,而是守住心的本真。
![]()
古人言“廣廈千頃,夜眠僅七尺;良田萬傾,日食不過三餐”,這看似簡單的生活真相,恰是儒、道、佛三家共通的生命哲思。儒家講“欲而不貪”,孔子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并非推崇貧困,而是肯定“心有所守”的定力——就像那位總裁,舍華宅之奢,取母子相伴之暖,恰是將“孝悌”這一儒家根本,落到了不被物欲裹挾的實處。他明白,房子的價值從不是磚瓦的堆砌,而是能否裝下人間至情;財富的意義也非數字的累積,而是能否成為守護親人的底氣。
![]()
道家更重“少則得,多則惑”。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太多人困在“擁有”的執念里:求遍世間豪床,卻夜夜難眠;嘗盡山珍海味,仍覺口腹空虛。可那位總裁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把千頃廣廈歸還給“流通”,把自己歸還給“簡單”——小屋里的一盞燈、母子間的幾句家常,比豪宅里的雕梁畫棟更能安住心神。這恰是道家“返璞歸真”的智慧:生命所需本就不多,一間能遮風的屋、一張能安睡的床、一碗能飽腹的飯,足矣。多余的物欲,不過是捆縛心靈的枷鎖。
![]()
佛家亦講“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提醒世人莫被“我所擁有”的幻象迷惑。所謂“琳瑯滿目”的財富、“山珍海味”的享受,終究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那位總裁放棄廣廈,看似“舍”了物質,實則“得”了生命的本真——他跳出了“擁有越多越幸福”的迷思,看清了“陪伴才是永恒”的真相。正如佛家所言“知足常樂”,這份“足”,從不是擁有的數量,而是內心的滿足: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更知道該為了什么放棄什么。
世人總羨“圣人偉業”,卻忘了“自古圣人多寂寞”的真諦。這份寂寞,不是孤芳自賞的清冷,而是不隨波逐流的清醒——是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的自得,是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沉淀,是佛陀“一坐蒲團,萬念皆空”的通透。他們在少欲的寂寞里,看清了生命的本質;在簡單的堅守中,成就了精神的豐盈。那位總裁或許不算傳統意義上的“圣人”,但他舍廣廈而就親闈的選擇,卻藏著與圣人相通的智慧:不被物欲牽著走,只讓心跟著真情走。
如今再想“大宅最好的規劃布局”,忽然懂得:世間最好的運勢,從不是羅盤上的方位、梁柱間的格局,而是居住者心中的溫度。千頃廣廈若少了親情,不過是冰冷的建筑;方寸小屋若盈滿陪伴,便是溫暖的港灣。愿我們都能從這位總裁的選擇里悟得:少一些對“擁有”的執念,多一些對“所需”的清醒;少一些對名利的追逐,多一些對真情的守護。畢竟,人生到最后,能安住我們的從不是千間房、萬張床,而是一顆知足、向善、守真的心——這,才是生命最珍貴的“運勢”,也是最長久的“常樂”。
海平 寫于欣都龍城1棟27樓云南海平民俗文化中心
本文由《海平說》專欄特約嘉賓云南海平民俗文化傳承中心院長、上海交大老子書院昆明分院院長海平先生撰文 云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節目《人物至》全網刊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