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40周年之際,《環球銀幕》會有許多新舉措、新改變,“薦書”也是其中之一。
如果你是通過《環球銀幕》對電影產生了興趣,很想探索這一領域,系統而深入了解更多行業幕后,這時候最好打開一本書。讀過之后你會發現,你擁有了一種嶄新的觀影視角,從文字到影像的反饋,令人受用無窮。
從這個夏天起,《環球銀幕》不只“薦書”,還將與“后浪”“明室Lucida”等著名圖書品牌合作,成為一家匯集優質電影讀物的線上書店。這次先推薦幾本“大師”,讓我們一探諾蘭、赫爾佐格、布列松、戈達爾成功的秘密。
![]()
諾蘭變奏曲
作者: [英] 湯姆·肖恩
出版社: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諾蘭變奏曲》一書的作者湯姆·肖恩,在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授權許可下,首度叩開了大門:從諾蘭早期的家庭生活、寄宿經歷,到自學成才、業界崛起、在好萊塢穩占一席之地,再聊到手握話語權、不斷刷新各項紀錄……可謂巨細無遺。
本書各章以諾蘭著迷的母題(“時間”“空間”“幻象”“夢境”等)結構成文,由導演親自解說其11部長片與4部短片的靈感來源和幕后故事,深入挖掘劇作、配樂、美術、攝影、剪輯等各環節的匠心,為你答疑解惑,刷新對電影的認知。
本書收錄近300幅劇照、片場照、故事板及諾蘭親筆繪制的概念手稿(含新作《信條》的手稿),包括未公開珍貴照片,圖文并茂,全方位回顧創作生涯。就像本書推薦人、名導薩姆·門德斯所說:“唯一能夠真正理解諾蘭或其電影的方法,就是追隨他走進這座迷宮。”
掃描以下二維碼可選購
![]()
在世界盡頭相遇
作者: [美]羅杰·伊伯特/ [德]維爾納·赫爾佐格
出版社: 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電影人和影評人常常水火不容,而在《在世界盡頭相遇》一書中,我們卻可以見證一段相互成就的友誼。
1968年,初出茅廬的伊伯特在紐約電影節上看到了赫爾佐格的第一部電影,兩位年輕人在位于格林威治村的某個公寓初次相遇,當時伊伯特坐在赫爾佐格腳邊的地毯上,“感覺到了一種很強烈的聯結”。
說伊伯特成了赫爾佐格的粉絲也許有些不敬,但也并不離譜,在這位有著嚴格標準的苛刻評論家眼中,赫爾佐格是不會犯錯的。
從1972年的《阿基爾,上帝的憤怒》到1997年的《小小迪特想要飛》 ,伊伯特對其一部又一部作品給予盛贊并不遺余力地將它們推向世界。赫爾佐格稱其實他們私交上彼此“謹慎地保持著距離”,卻因在電影和藝術的基本層面上有著深刻共識而產生聯結。
掃描以下二維碼可選購
![]()
電影的七段航程:戈達爾論電影
作者: [法] 讓-呂克·戈達爾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明室Lucida
1978年,大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在蒙特利爾康考迪亞大學的電影藝術學院進行了一系列每次一小時的講座。他放映了自己60年代以來拍攝的著名作品,以及對他的作品影響最大的一些電影,通過一種“公開的自我分析”,對自己的個人和職業關系、工作方法、藝術觀念、政治立場,乃至人生哲學進行了內容豐富的闡述。
這14次講座是戈達爾計劃中的電影影像史的一部分,為其后來拍攝的《電影史》奠定了基礎。經過轉寫與整理,他的演講內容與當時的現場討論于1980年以法語出版。
如今這本書被引進中國,便是《電影的七段航程:戈達爾論電影》。戈達爾從未如此風趣、健談、清晰、坦誠,本書因此成為對其電影理念和導演生涯最全面、最透徹的記錄。
掃描以下二維碼可選購
![]()
電影的節奏是心跳 : 羅貝爾·布列松談話錄
作者: [法] 米蓮娜·布列松(編)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明室Lucida
羅貝爾·布列松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之一,以極簡主義的電影語言書寫人類的精神世界,其獨樹一幟的美學深刻影響了世界電影史,被塔可夫斯基、戈達爾等大師一致推崇。這位沉默、超然的電影圣哲,在藝術之路上緩慢求索,在世時僅留下十四部電影作品。
《電影的節奏是心跳:羅貝爾·布列松談話錄》是布列松唯一的談話錄,收錄其四十年藝術生涯中所有重要談話,由其遺孀米蓮娜·布列松親自整理編纂。本書以創作歷程為經,以電影美學為緯,在其中,布列松將他對藝術和人生的哲思娓娓道來,字字箴言,簡潔而不失激情。這些思想猶如永恒的火焰,照亮了通向純粹、真實的藝術長路。
掃描以下二維碼可選購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