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溪下王村,曾用名 “方家洋”。因地處茶山北麓,地勢平坦,方氏一族在此興盛而得名。
據《桃花溪王氏宗譜》記載,南宋時,王氏始祖王克浦(1156-?)任象山縣丞,因母病返回臺州,途經此地時母親病逝,遂在此定居。茶山北麓有澗水自南向西北流入黃墩港,因沿岸多桃樹,得名 “桃花溪”。村落位于桃花溪下游東岸,地勢較低,村民多姓王,故改稱 “溪下王”。而地勢較高的西岸,方孝孺一族聚居處,則稱為 “溪上方”。
靖難之役時,燕王朱棣誅殺方孝孺一族,以桃花溪為界,溪下王王氏幸免于難,得以繁衍至今。
![]()
【賢治遺風】
王賢治(1886-1952),字一修,號亞仙、渭濱,溪下王村人。1908 年以優等成績畢業于浙江師范學堂,后肄業于京師大學堂。他曾任忠魂鄉、孝孺鄉(今屬大佳何鎮)鄉長,1945 年兼任忠魂鄉中心小學校長,還曾在寧海縣正學高等小學任教,學生中不乏郭履洲、李士珍、胡福相、潘天壽等后來的知名人物。
1947 年秋,李士珍當選第一屆國大代表,回鄉祭祖次日,時任寧海縣長李潔設宴慶賀,特邀王賢治赴宴。席間,李士珍堅持請恩師坐首位,“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的情誼,連同他尊師重教的舉動,被傳為美談。
李士珍每次從寧波經寧象輪至薛岙碼頭,再擺渡到茅山道頭,必進溪下王村拜會王賢治。逢年過節回鄉,常約同學同往探望。王賢治的本地學生胡福相(大佳何胡家村人),也常來幫忙招待,端茶遞水間,見證著師生間的溫情。
一次拜訪中,李士珍見胡福相儀表不凡,問其籍貫學業。得知胡福相因家貧輟學,李士珍問及是否愿繼續讀書,胡福相低頭不語。事后,王賢治對胡福相說:“為何不道出求學心愿?” 隨即修書一封,囑他來年開春赴南京找時任中央警官學校教育長的李士珍。
在李士珍幫助下,胡福相不僅重續學業,更在仕途上嶄露頭角。這段由恩師搭橋、學長相助的經歷,讓兩人亦師亦友的情誼成為當地佳話,胡福相常說,王賢治是他人生的第一個貴人。
溪下王的草木間,至今流傳著這段師生佳話。王賢治教書育人的熱忱,李士珍尊師重道的赤誠,胡福相逆境求學的堅韌,都成了溪下王村人記在心里的故事。
(王仁高搜集整理)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王仁高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