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元1556年,傳教士克魯斯由馬六甲抵達中國,獲得前往廣州游歷的許可。后來,他將這段日子的見聞加以整理記錄,成為流傳至今的《中國志》。其中就有不少關于軍事技術的內(nèi)容,包括處于轉型階段的水師艦隊。
誠然,在他之前和之后,其他外國觀察者都有提及明朝水師。但只有克魯斯能在和平環(huán)境下近距離接觸,并且以完全中立身份進行描述。
![]()
整體上,克魯斯對明朝治下的廣東持表揚態(tài)度:
這個國家有大量木材、十分便宜,又有很多鐵、價格低廉、質(zhì)量好,所以有許多的船艦。因全國生長著數(shù)不清的樅樹及其他樹木,那怕沒有什么資財?shù)娜耍踩菀字圃煲凰掖碛幸恢煌АS忠驀倚枰褂写娜双@利非淺。其原因在于沿海不僅有很多島嶼,而且有可航的漫長海岸線。
此外,中國內(nèi)陸是河流縱橫交錯、既多又大,以致可以乘船直抵內(nèi)地的盡頭。
![]()
克魯斯筆下的明朝 基本是以廣州為中心展開
事實上,這位傳教士游歷多國,對明朝的贊嘆幾乎全部來自體量規(guī)模:
沿海的任何將尉,如果要去打仗,可在短時期內(nèi)集合200-300乃至上千艘船。沿河小城鎮(zhèn)無不布滿大小船舶。離河半里格多的廣州城,船只多到令人驚異。
尤其嘆為觀止的是,幾乎整年大量船只從不減少和缺乏。如果30、40或上百艘船某天開走,那同樣多的船必定再開進來。盡管有時多點少點,始終都保持一個驚人數(shù)字。而且,開走的船是滿載而走,開來的船也是滿載而來。
中國人有個共同說法,以表明他們國家的偉大。那就是皇帝能夠用船,從中國搭一座橋到馬六甲,約500里格長。
![]()
克魯斯抵達的時代
廣東剛剛對部分外國商人開放
另一方面,克魯斯進入廣州的年代,地方當局剛與葡萄牙人實現(xiàn)關系正常化。因此,他能觀察到非敵對狀態(tài)的水師:
最大的船叫做容克(junk),那是戰(zhàn)船,像加拉克。其中建有巨大的前甲板、很高大,也有后甲板,打起仗來可以制服敵人。因他們不用炮,打法只是聚集一起,接近敵船后登上它。
開始襲擊時,他們投擲大量石灰弄瞎敵人的眼,然后既從船樓又從頂端,投射很多用硬木制成、頭上燃燒的尖矛,那是當作標槍使用。他們還使用大量石頭。
![]()
同時他們首先要作的,是用他們的船攻破敵人的堅固工事,以便征服敵人,使敵人處于劣勢,無所防衛(wèi)。當他們能夠接近,他們就進入高潮白刃戰(zhàn),使用長槍和佩在身上的寬刀。
再其他的運貨容克,不及戰(zhàn)船高大,盡管其中有的也很大。所有這些船,前頭使用兩支槳。槳很大,每支需要4-5個人劃,安在舷旁。他們熟練地劃動,使船前進。而且他們出和進都大大依靠一道柵門,襲擊敵人以攻入敵船。他們把這些槳叫做櫓櫓,在所有船上都使用櫓櫓,航行中從不用別的種類的槳。
![]()
較容克小的船叫做板舟,一邊3支槳,劃行方便,運載大量貨物。再有小的叫做蘭艇,一邊有6-7支槳,搖動輕捷也能載貨。
這兩種船,因為快速而為海盜所用。劃這些槳是立著的,一支槳2人劃,每人在他的一面,一腳在前,一腳在后。
![]()
他們也使用一種很長的船,像格列而無槳或鐵嘴、載大量貨物。船造得那樣長,因為他們可以更好地載大量貨物在河上航行,河水有時并不波濤洶湧。
從總督的駐地梧州到廣西省邊境,那是最危險的地方,不斷有40或50艘戰(zhàn)艦。這些守衛(wèi)和護航船都由國家公款支付。由此可清楚看到,中國管治得多么好,為商旅的道路安全又作出多大的努力。
![]()
顯然,這些克魯斯本人的第一視角,并不符合后世明粉的美好幻想。盡管引進弗朗機炮多年,又有不斷改良的土造火器,但真實的裝備比率依然偏少。至于曾被譽為遙遙領先的硬帆,似乎也沒有今人理想的那么高效,否則不至于讓大部分船只保留劃槳......
![]()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