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本號 · 共同思考討論
從資源大國到技術霸主的逆襲之路
在中美倫敦會談的議題清單上,稀土始終占據著核心位置。每當國際局勢出現波動,這種特殊的礦產資源總會成為輿論焦點。
人們常說中國在稀土領域擁有"卡脖子"的能力,但這并非單純依賴儲量優(yōu)勢——中國稀土總儲量4400萬噸,占全球33.8%,雖居世界前列,卻遠未達到壟斷級別。
真正讓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yè)中占據絕對優(yōu)勢的,是領先世界五到十年的開采冶煉技術,以及獨一無二的全產業(yè)鏈掌控能力。
![]()
稀土不"稀",為何得名?
稀土并非指單一元素,而是元素周期表中15種鑭系元素加上鈧、釔的總稱,共17種金屬元素。
從地殼含量來看,稀土其實并不稀有,總量比銅還多,是黃金的九萬多倍。
其名稱的由來有兩層含義:
1794年芬蘭化學家加多林首次發(fā)現這類元素的混合氧化物時,因其高溫難熔、不溶于水的特殊性質且少見而命名;
更重要的是,稀土元素通常不單獨存在,多與其他礦物共生,分離提純難度極大,這才讓"稀土"之名名副其實。
稀土家族分輕、重兩大類別,劃分標準并非原子量大小,而是基于化學分離行為和礦物共生習性。
重稀土因提純難度極高,成為各國爭奪的戰(zhàn)略資源——目前全球僅有中國能穩(wěn)定量產純度達6N級(99.9999%)的重稀土產品,其他國家連4N級都難以實現。
這種技術壁壘,正是中國稀土產業(yè)的核心競爭力。
![]()
逆襲之路:從技術追隨者到領跑者
中國稀土產業(yè)的起步遠遠落后于西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莫利礦業(yè)憑借山口礦的豐富儲量,掌控著全球稀土市場的話語權。
轉折發(fā)生在1980年,美國因稀土提純過程中產生的釷放射性污染,將其納入核監(jiān)管體系,導致開采成本飆升,山口礦生產線逐漸萎縮,1998年徹底關閉,美國一度喪失商業(yè)提純能力。
而此時的中國,正悄然完成著技術逆襲。這一切的起點,要追溯到1927年地質學家丁道衡發(fā)現白云鄂博鐵礦床。
新中國成立后,241地質隊在此勘探發(fā)現,除8億噸鐵礦外,稀土儲量高達1830余萬噸,遠景儲量更是達到1.45億噸,占當時世界總量的80%以上。
但儲量優(yōu)勢并未帶來技術突破,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仍需將稀土礦出口到法國羅納普朗克廠,經其"搖漏斗"工藝提純后,再以幾十倍價格購回成品。
![]()
改變這一局面的關鍵人物是徐光憲
1972年,這位原本研究核燃料的科學家臨危受命,轉向稀土分離技術研究。
他發(fā)現傳統(tǒng)溶劑萃取法的局限后,提出"恒定混合萃取比"新概念,將稀土提純從經驗摸索轉變?yōu)榭闪炕嬎愕目茖W工程,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新串級萃取理論。
1974年,該技術在包鋼工廠工業(yè)試驗一舉成功,讓中國稀土萃取技術實現彎道超車。
尤為關鍵的是徐光憲提出的"一步放大"技術,通過理論模型與計算機模擬,跳過傳統(tǒng)工藝的小試、中試環(huán)節(jié),直接實現實驗室成果向工業(yè)化生產的轉化。
1978年,中國率先完成稀土工業(yè)全流程數字化設計,對全球同業(yè)形成降維打擊。
到1986年,中國稀土產量超越美國;90年代更是占據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產量,通過三次價格調整(1993年價格僅為1984年的1/5-1/3),迫使美、日、法等國稀土巨頭紛紛減產破產。
![]()
野蠻生長后的理性回歸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稀土產業(yè)曾經歷一段野蠻生長的陣痛。徐光憲的串級萃取技術因成本低廉,催生了大量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導致稀土資源被無序開采、低價拋售。
2005年數據顯示,中國稀土出口量較1990年增長9倍,價格卻下跌55%,出口均價僅每千克5.5美元。
更令人痛心的是,美國莫利等外資企業(yè)將工廠遷至中國,利用中國技術和資源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再高價返銷中國。
過度開采還造成嚴重環(huán)境污染。2005年,徐光憲等16位科學家聯(lián)名上書國務院,呼吁遏制稀土亂象。
國家迅速響應,出臺出口管制與環(huán)保治理雙管齊下的政策,倒逼產業(yè)從粗放擴張轉向精深加工。
2014年啟動的產業(yè)鏈整合更是關鍵一步:
2016年將數百家企業(yè)整合為6大集團,2023年進一步合并為兩大集團,形成集中高效的產業(yè)格局。
![]()
整合后的中國稀土產業(yè)展現出三大優(yōu)勢:
完整的全產業(yè)鏈覆蓋,成為全球唯一能生產輕重全品類稀土的國家;
通過內部利潤率調控,吸引全球稀土礦來華加工,提高產業(yè)話語權;建立嚴格環(huán)保標準,稀土冶煉固廢綜合利用率達85%,廢水廢氣排放量減少60%以上,部分環(huán)節(jié)實現零排放。
如今,中國環(huán)保標準已成為國際標桿,反而構成新的技術壁壘。
![]()
全球格局中的中國力量
從白云鄂博螢石中那抹淡淡的紅綠色光被發(fā)現,到如今形成燎原之勢,中國稀土產業(yè)用百年時間完成了從資源大國到技術強國的蛻變。
目前中國生產全球85%以上的稀土礦、95%以上的稀土冶煉分離產品,尤其在應用廣泛的稀土永磁體領域,2020年產能占全球92%以上。
專利數量上,截至2018年8月,中國累計比美國多出2.3萬件,電驅開采、聯(lián)動電解等新技術持續(xù)涌現。
盡管萊納斯等國際企業(yè)奮力追趕,中國在稀土領域的領先優(yōu)勢仍難以撼動。
我想不久的將來,全球芯片的宿命也不過如此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