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年間,保定府有個窮書生叫陳三福。這年他二十有三,生得眉清目秀,卻因家貧如洗,連個秀才都沒考上,只得在城隍廟后頭搭了間茅草屋棲身。
這日天剛擦黑,外頭就下起了瓢潑大雨。陳三福縮在漏雨的草屋里,就著半截蠟燭抄《三字經》——這是西街李員外家小少爺的功課,抄完能得五個銅板。他肚子餓得咕咕叫,卻舍不得吃那半塊早上剩下的玉米餅。
"咚咚咚!"破木板門突然被敲得直晃。
陳三福嚇得一哆嗦,毛筆在紙上洇開一大團墨。他心疼得直抽氣,沒好氣地問:"誰啊?"
門外傳來個嘶啞的聲音:"過路的,討碗熱水喝。"
開門一看,是個渾身濕透的跛腳老人。花白胡子粘在皺巴巴的臉上,粗布衣裳往下滴水,腳上的草鞋只剩半只。最怪的是,老人腰間掛著個臟兮兮的葫蘆,散發著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味兒。
"您老快進來。"陳三福連忙讓開身子,"就是屋子漏雨,您多擔待。"
老人一瘸一拐進屋,在地上一坐就是個水洼。陳三福翻出唯一一塊干布給他擦臉,又把那半塊玉米餅掰開大半遞過去。老人也不客氣,三口兩口吞下肚,眼睛卻盯著書生手里的毛筆。
"后生,你這字寫得不錯。"
陳三福苦笑:"字好有什么用?連頓飽飯都換不來。"說著肚子又叫喚起來。
老人忽然壓低聲音:"老朽看你心善,教你個吃飯的本事如何?"
燭光下,老人渾濁的眼睛突然閃過一道精光。陳三福后背一涼,手里的餅渣掉在地上。
"不瞞您說,老朽是廁神座下童子,人稱'廁仙'。"老人從腰間解下那個臭烘烘的葫蘆,"專管人間五谷輪回之事。"
陳三福頭皮發麻。他聽老人講過,廁神是管茅房的神仙,可哪有神仙這副邋遢相?正猶豫著,老人已經拔開葫蘆塞子——里頭竟飄出股奇異的檀香味。
"伸手。"
陳三福鬼使神差地攤開手掌。老人往他手心倒了滴晶瑩的液體,眨眼就滲進皮膚里。
"這是'辨穢露',明日你往東市去,自然明白用處。"老人說著站起身,跛腳突然不瘸了,"記住,醫者父母心,莫要被黃白之物迷了眼。"
話音剛落,一陣穿堂風刮滅蠟燭。等陳三福再點燃,屋里哪還有老人蹤影?只有地上未干的水漬,證明方才不是做夢。
第二天放晴,陳三福將信將疑往東市去。路過王婆家茅房時,突然聞到股刺鼻的酸腐味。更怪的是,他眼前竟浮現出幾行金字:"積食化熱,脾胃虛弱,當用山楂五錢、陳皮三錢......"
"三福啊,站茅房門口發什么呆?"王婆挎著菜籃子路過。
陳三福紅著臉把診斷說了。王婆一拍大腿:"可不是嘛!我家孫子這兩天不吃不喝,請郎中看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按著眼前浮現的方子,陳三福去藥鋪賒了藥。說來也奇,那藥童聽說他要山楂陳皮,竟多抓了味神曲,正合了后續浮現的"若三劑不愈,加神曲二錢"。
三天后,王婆拎著半籃子雞蛋上門道謝。這事兒一傳十十傳百,街坊們有個頭疼腦熱都來找他"聞味兒"。陳三福這才明白,那滴"辨穢露"讓他能通過排泄物判斷病癥。
轉眼到了臘月。這日陳三福正在給趙掌柜家看脈,突然來了個錦衣管家,說是京城禮部侍郎家的公子病了三個月,御醫都束手無策,聽說保定有個"聞香斷病"的奇人,特地來請。
"這、這如何使得......"陳三福手直發抖。他這野路子,哪敢給京官看病?
管家掏出個銀元寶往桌上一按。趙掌柜眼睛都直了:"陳先生,您就發發慈悲吧!"
坐著馬車顛了三天才到京城。侍郎府雕梁畫棟,陳三福踩在青磚地上腿直打顫。管家引他到一間熏著沉香的廂房,床上躺著個十五六歲的少年,面色蠟黃,瘦得脫了形。
"請先生看看。"侍郎夫人抹著眼淚遞來個鎏金夜壺。
![]()
陳三福硬著頭皮湊近——那股子腥臭氣差點把他熏個跟頭。但更嚇人的是眼前浮現的金字:"蠱蟲入肝,十日將亡。需用雄黃一兩、蒜汁半盞......"
他冷汗涔涔地把診斷說了。侍郎臉色大變:"御醫說是脾胃不和,怎會是蟲癥?"
"若大人不信,可取新鮮糞便置于清水,半刻鐘后便見分曉。"
果然,水中漸漸浮出細如發絲的紅蟲。侍郎當場給陳三福作了個揖,按方煎藥。不出七日,公子就能下床走動了。
臨別時,侍郎贈了百兩紋銀,又親筆題了"凈室堂"三字。陳三福回到保定,盤下間鋪面開醫館,專門用"五谷輪回術"治病。說也奇怪,自那以后,他每次診斷時,懷里總會多出塊銅鏡,鏡面照向病人糞便,就能顯出病灶所在。
這年端午,陳三福正在后院曬藥材,忽聽前堂"咣當"一聲響。跑過去一看,那面寶貝銅鏡竟掉在地上,鏡面裂了道縫。更駭人的是,鏡中映出的不是藥材,而是個模糊的人影——正是當年那個跛腳老人!
"恩公?"陳三福失聲叫道。
鏡中老人嘆氣:"你治好了三百六十五人,功德圓滿。但昨日收了知府二百兩診金,可是真的?"
陳三福面紅耳赤。昨日知府小妾便秘,他確實多收了錢。
"老朽當日怎么說的?"鏡中突然伸出只枯手,啪地打了下他額頭,"明日午時,把多收的銀子散給乞丐,否則......"
話沒說完,銅鏡"咔"地碎成兩半。陳三福天旋地轉,再睜眼時,鏡片上映出自己額頭上多了個紅點,像被火鉗烙過似的。
第二天,陳三福乖乖背著錢袋去城隍廟施粥。說來也怪,散完最后一文錢時,額頭的紅點突然消失了。當晚做夢,老人拄著拐杖對他說:"行醫如行舟,逆水不進則退。你好自為之。"
此后三十年,陳三福的"凈室堂"成了直隸省最有名的醫館,而他本人七十歲無疾而終,那面碎了的銅鏡一直供在醫館正堂。據說他立下三條規矩:貧者分文不取,富者酌情收銀,為官者加倍收費。有人問他為何最后一條反倒貴了,老頭捋著胡子笑:"當官的銀子,多半不干凈,老夫這是替他們消災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