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生命:混合體的形而上學
作者:[意] 埃馬努埃萊·科恰
2025年8月
內容簡介:
我們很少談論植物,也忘記了它們的名字。哲學總是忽視它們,甚至生物學也認為它們是生命之樹的簡單裝飾。然而,植物賦予地球生命:它們創造了環繞我們的大氣層,它們是我們賴以維生的氧氣的源頭。
植物體現了生命所能與世界建立的最為密切和基本的聯系。從葉、根和花的視角來看,世界不是一種簡單的物的集合,或包含一切的普遍空間,而是總體的大氣、氣候,是一種真正的混合形而上學之所在。
不同于討論自然和宇宙的思想慣例,科恰將無限小與無限大結合在一起,創造性地闡釋了植物的哲學意涵,進而重新定義了人類在生命領域中的位置。
作者簡介:
埃馬努埃萊·科恰(Emanuele Coccia),意大利哲學家,現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時尚與生態學,著有《蛻變》《感性生命》等。
![]()
“視而不見”:近代中國視覺文化
作者:黃瓊瑤
2025年5月
內容簡介:
看客的目光跨越百年交匯于紙面,視覺研究手持隱秘鑰匙,為我們開啟了一座晚清民初的圖像寶庫:上海開埠慶典圖像里的民族主義和政治博弈;女性形象在近代大眾文化中的首次突圍;民國畫師平衡新與舊的美麗;報刊編輯開啟對新娛樂的追求……
本書考察近代視覺文化中的具體問題,分析晚清民初文化交融背景下,大眾文化中視覺符號的形成與變動。從《點石齋畫報》到《時報·余興》,從美女月份牌到時裝仕女圖,作者關注畫報、廣告、印刷、電影等媒介,回應視覺文化研究中誰在看、怎么看、看什么、什么東西可看等核心問題,期待與讀者一起睜開眼睛,看見近代視覺文化中被“視而不見”的新變,思考過去與當下。
作者簡介:
黃瓊瑤,上海交通大學與法國先賢祠-索邦大學聯合培養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視覺文化、文藝批評、中國近現代美學。已發表研究論文和評論文章若干,譯有《德里克·賈曼》。
![]()
巫師:一部恐懼史
作者:[英] 羅納德·赫頓
2020年9月
內容簡介:
本書是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歷史學高級教授羅納德·赫頓的巫師研究專著。作者以盡可能廣泛和深入的視角切入近代早期巫師審判,將巫術視為從古至今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追溯了巫術觀念和獵巫文化的發源和流變。作者綜合英美和歐陸學者的觀點和研究路徑,結合歷史學和人類學的方法,考察了世界各地人們對巫師及其他類似的信仰的態度以及巫師嫌疑人的遭遇。其視域跨越非洲、中東、南亞、澳大利亞以及美洲,洞見貫穿古代異教時期到當代社會。本書是巫師研究領域的集大成之作,致力于消除人類社會對巫術的恐懼。
作者簡介:
羅納德·赫頓(Ronald Hutton),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歷史學教授、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英國文化遺產信托基金專員,研究領域涉及基督宗教、民間傳說和民俗文化。其著作主題廣泛,包括14至17世紀英國史、英國古代和現代異教,以及西伯利亞薩滿教等。
![]()
詩歌小史
作者:[英] 約翰·凱里
2024年5月
內容簡介:
流傳至今的最古老的詩歌講了什么故事?與荷馬齊名的女詩人是誰?歐洲人眼中的李白、蘇軾作品什么樣?
詩歌是用特殊的方式構成的語言,因此它會被人記誦,被人珍惜。本書要講的,就是這些至今沒有被遺忘的作品,主談英美詩歌,兼及歐洲其他地區和東方詩歌。英雄史詩如《吉爾伽美什》《貝奧武甫》,傳奇歌謠如《高文爵士與綠衣騎士》《仙后》,中世紀大師如但丁、彼特拉克,現代主義詩人如華萊士·史蒂文斯、蘭斯頓·休斯……還有各個歷史時期,不可不提的女詩人如畢曉普、普拉斯。他們共同構成了本書璀璨的詩人星圖,他們的故事與創作寫就了四千年詩歌史。
詩人告訴我們,一切都將變為塵土,但這首詩本身不會消亡。
作者簡介:
約翰·凱里(John Carey),英國文學評論家,畢業于牛津大學圣約翰學院,退休后擔任牛津大學英國文學榮譽教授。曾于1982年和2004年兩次擔任布克獎委員會主席,2005年擔任首屆布克國際獎評委會主席。已出版作品《閱讀的至樂》《知識分子與大眾》《藝術有什么用》等。
![]()
動物尋古
作者:袁靖
2023年4月
內容簡介:
十二生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經典體現。這十二種生肖動物中,除了龍是虛構的,其余均在考古遺址中有所發現。
本書從動物考古學家的視角,分析各大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以及各種反映動物形象的青銅器、陶器、畫像磚石、繪畫,再結合相關的文字記載,還原生肖動物的起源、馴化,以及它們在華夏民族生產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仔細講述了華夏民族與動物自新石器時代起,同行至今發生的種種有趣故事。
作者簡介:
袁靖,考古學家,考古界金鼎獎獲得者,從事考古工作三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為動物考古、環境考古和科技考古。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英國杜倫大學考古系名譽教授。主持過多項科技考古課題,著有《中國動物考古學》《科技考古文集》《中國科技考古導論》等,發表了數百篇論文,并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
![]()
口罩:近代東亞的衛生與政治
作者:張蒙 主編
2025年5月
內容簡介:
口罩,這件如今深刻嵌入我們生活習慣與生命記憶的醫療用品,其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現代口罩誕生于19世紀末,隨著20世紀初香港鼠疫、東北鼠疫、西班牙大流感等數次疫情的暴發,口罩在政府政策、現代醫學與社會思潮的角力下,作為政府與醫學界宣傳推廣的防疫用品,在中、日、韓等東亞地區推廣開來。
口罩的普及不僅僅是醫學、科學知識宣傳的過程,也是政策力量、社會輿論等公共博弈的結果,對這件物品的探究揭開了近現代政治、文化、社會史的沉重一角。
作者簡介:
張蒙,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醫療史,旁涉東亞科技史。譯有《權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學、知識分子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9》。
![]()
我也只是一個人
作者:[匈] 特雷齊婭·莫拉
2025年4月
內容簡介:
“房地產危機正在拖累所有人。”
“我們的個人素質和專業能力根本無關緊要。”
達留斯·科普生活在新經濟泡沫背景下的德國。總部位于美國的跨國集團收購了他所在的公司,又解雇了幾乎所有人,只留下他作為歐洲大陸辦事處的唯一員工。從網絡工程師變為銷售經理,面對一個人的辦公室,科普自嘲:“從今天開始,我就是大陸上唯一的男人了。”
有一天,客戶在留下一個裝滿現金的紙箱后便不見人影,科普卻遲遲聯系不上遠在英美的上司。與此同時,妻子需要他提供更多真正的支持與回應(而非僅僅停留于口頭的“愛”),住院的母親和待業的妹妹期待他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朋友透露了科普的公司又將重組的傳言……他隱約感覺到工作和婚姻都岌岌可危,自己的生活即將崩潰。必須行動起來,可除了拖延和自欺欺人,他還能做些什么?
“我也只是一個人而已。”
作者簡介:
特雷齊婭·莫拉(Terézia Mora),1971年出生于匈牙利,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德語文學作家,編劇、翻譯。曾獲畢希納文學獎、巴赫曼文學獎、德國圖書獎、不來梅圖書獎等。
![]()
奧斯特利茨
作者:[德] 溫弗里德·塞巴爾德
2019年1月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德國作家溫弗里德 ?塞巴爾德 享譽國際的代表之作,也是其離世前發表的最后一部小說。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這一名字本身便是一種隱喻,它既是一個典型的猶太人名字,又是一場著名戰役的名字,同時還與奧斯維辛(Auschwitz)的發音如此相似。這部長篇小說講述了被一對英國夫婦收養的猶太男孩,得知自己的真實姓名“奧斯特利茨”后,終其一生追索自己的身世之謎。從威爾士到巴黎,從圖書館到地鐵站,從安特衛普到柏林……而伴隨著他對“自我”的探尋,一塊又一塊不可或缺的記憶拼圖逐漸連綴起來,還原出一份悲慟的個人史,一段令人難以釋懷的家族往事,以及歐洲大陸曾發生過的那段黑暗的歷史。塞巴爾德以其獨特的筆法和語調,突破傳統小說文體的各種邊界,將虛構與事實、記憶與歷史、圖像與語言、敘事與評論等糅雜在一起,編織出一個既有理性的深度,又有感性的迷人的故事。通過奧斯特利茨,我們穿越到一片帶著深不可測的時間感的廣袤之地,一個由朦朧的畫面與人影組成、籠罩于光與霧之中的世界中。
作者簡介:
溫弗里德?塞巴爾德(Winfried Sebald),1944年生于德國, 1970年起任教于英國東英吉利大學,2001年因車禍去世。大器晚成,但名聲在死后直線上升,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級別的作家。曾獲德國柏林文學獎、不萊梅文學獎、海因里希?伯爾文學獎、海涅文學獎等,代表作有《移居者》《眩暈》《土星之環》《奧斯特利茨》等。《奧斯特利茨》是其最具野心的著作,在其中,他充分地直面時間的主題。
![]()
從莫扎特到貝多芬:侯麥的音樂電臺
作者:[法] 埃里克?侯麥
2025年4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二戰后法國新浪潮導演埃里克·侯麥的一本音樂評論集。侯麥曾受邀在一個法國知名音樂廣播節目里講莫扎特和貝多芬,由此生發而撰成本書。身為導演的侯麥以其嶄新獨特的眼光看待音樂,將對電影藝術的思考方法應用到音樂領域中。書中談論了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家激動人心的古典音樂作品,映照時代思想潮流的變化,從主題、調式、聲音與色彩等分析音樂,探討了古典音樂的性質,挖掘其哲學內涵,更將之與文學、繪畫等藝術交相比照,引讀者沉潛于藝術之美中。
作者簡介:
埃里克?侯麥(éric Rohmer,1920—2010),法國電影編劇、導演、制片人,作品有“六個道德故事”“喜劇與格言”“四季故事”等系列影片;也是電影評論家,曾任《電影手冊》雜志編輯;同時還是電影理論作家,著有《美的趣味》《希區柯克》《茂瑙的浮士德》等著作。他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重要人物之一。
![]()
布勞提根詩選
作者:[美] 理查德·布勞提根
2019年9月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美國詩人布勞提根的九十多首代表性詩歌,包括《由愛的恩典機器照管一切》《河流的回歸》《避孕藥與春山礦難》等。
布勞提根以使用幽默與情感來推動視覺想象力而聞名,他的詩歌通俗易懂而又奇特地具有一種跳躍性和神經質,簡潔的文字中往往蘊含著精妙的隱喻。因為他的詩作簡短而精妙,有俳句般的風味,他也被稱為“美國的松尾芭蕉”,在美國詩歌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布勞提根的寫作以“詩意”的展開為核心,將詩歌、散文、小說整合在一種可以稱之為“布勞提根風格”的新事物中。這種文體企圖先讓詩歌散文化,再讓小說“散文式詩歌化”,繼而讓詩歌小說化。
這本《布勞提根詩選》是“布勞提根風格”在詩歌上的集中體現。
作者簡介:
理查德?布勞提根(Richard Brautigan),美國詩人、小說家,被認為是美國“第一位后現代主義小說家”和“反文化運動”在作家中的最佳代表。
1935年生于華盛頓州的塔科馬,1984年于加州的波利納斯家中自殺身亡。曾參加“垮掉派”活動,但處于邊緣位置。小說《 在美國釣鱒魚》使其成為美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學偶像,并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巨大聲譽。
其詩歌同樣也收獲了龐大的讀者群,主要詩集包括《避孕藥與春山礦難》《由愛的恩典機器照管一切》《請種植這本書》《隆美爾駕車深入埃及》《用干草叉裝載水銀》等。
- End -
![]()
成為更好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