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了孩子,你還有性生活嗎?
很多人坦言,有了孩子之后,性就逐漸減少,以至消失。
孕期孩子的安全、哺乳期沒完沒了的夜奶、媽媽的疲憊不堪都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很多媽媽在生產初期一兩年的時間里沒有心思親熱。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很多夫妻的性也并沒有因此而恢復。如果說生養孩子的前兩年是被現實所阻斷的, 那么后來,又是被什么影響了呢?
![]()
在養孩子一地雞毛的生活里,很多事情都在發生變化。
比如,妻子對婆婆帶孩子的方式有質疑,丈夫站在哪一邊?妻子很辛苦,丈夫是否可以給一些支持?帶娃、做家務或者錢。給不到支持,能不能給一點情緒價值?
如果丈夫什么都不到,這日子必然矛盾重重。
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成為夫妻關系的減分項。結果就是,一減再減,從一個冰激凌你一口、我一口的甜蜜愛人減成睡在隔壁房間的兄弟,搞不好還是仇人之子。
所以我們說性生活減少,其實也是在說,愛意的消退。
那些熱戀般的“沒了你我不行”的感覺,最后都慢慢變成了,“我是哪只眼睛瞎了”?
在這樣的情感基調下,怎么睡得下去呢?
所以,這是性的問題,更是感情的問題。
![]()
![]()
當然,精神分析對一個女性(或者男性)生孩子這個時間點,非常重視。
我從女性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時間點為什么重要。
沒有結婚的時候,和我們有法定關系的身份很簡單,就是女兒。
結婚之后,我們多一重身份——妻子。
生孩子之后,再多一重——母親。
可能還有社會身份——一個職員、一個領導、一個創業者……,也可能沒有。不過,社會身份和家庭身份的切換,今天我們的內容并不涉及。
那么問題來了,這就會有個身份配重問題,理想狀態是,我們會在各個身份之間自由切換,并且感覺到每個身份的邊界。
比如說,一個女性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她像個媽媽,可以愛護孩子,也可以規范引導孩子。當她和丈夫在一起的時候,她可以分享自己的苦惱,享受親密愛意和性,能商量解決問題,當她和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時候,能信任父母愛自己,相信他們可以依賴。
這就意味著她可以在每個角色里流動。
太理想了吧?確實。實際上,我們可能會卡在某個角色里,使得其他角色功能的發揮受到影響。
![]()
我想起一個故事,說的是伊麗莎白女王應酬很晚,回家的時候,在門外敲門,她的丈夫問,請問是誰?她回答:是女王。丈夫沒有開門。接著問,是誰?她回答:是伊麗莎白,丈夫還是沒有開門,而是接著問:是誰?她回答:我是你的妻子伊麗莎白。然后門才打開。
這個故事說的也是身份轉換的問題。
當你和丈夫在一起的時候,你是誰?當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你是誰?當你和父母一起,又是誰?
卡角色可能會對一個人的生活帶來很大影響,今天只談談對性生活的影響。
當然這個分析也是簡化版的,只是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和角度,并不是一個范式。
![]()
第一種情況:
當一個女性成為一個母親,而她又執著于母親角色,會發生什么?
她的一切都將為了孩子,她可能把所有人都排除在這個關系之外,包括自己的丈夫,會厭煩丈夫對自己的需要。有些人甚至會和丈夫競爭孩子,以免自己和孩子的關系被他破壞。
所以,她的焦點是她和孩子的關系,使得她不自覺弱化自己身上欲望的部分,因為媽媽不要有性欲,不需要男人,才會更多地被孩子占有。
當然,我們可以想象,她對自己的母親可能是極度失望的。
試想一下,一個小女孩感覺媽媽永遠都在忙,或者永遠都更愛自己的兄弟姐妹,媽媽很難關注到小女孩,她也沒有辦法占有自己的媽媽。
當她成為一個母親,也是她這樣一些原始的愿望會被激活的時間點。促使她成為一個補償性的母親角色,并且卡在這個角色里。和孩子形成一個彼此獨占的關系。所以,孩子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其他關系的發展,會讓她感覺失控或者嫉妒。
![]()
第二種情況:
當一個女性成為一個母親,而她卻執著于一個孩子的角色。
那么她可能就無法進入照顧者的角色,她可能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受傷、會死掉,還有一些人會把孩子交給自己的媽媽或者婆婆去照顧,并且感覺到自己在生活里無法行使母親的權威性。
同時,可能讓她分不清,此時孩子的爸爸是誰的爸爸。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自從有了孩子,多少女人跟孩子一起,把自己的丈夫喊成爸爸?她也會混淆自己是誰,是女兒還是媽媽?那么這可能會激起亂倫焦慮,性就會令人恐懼。
那一個女性為何會卡在一個女孩子的角色,而不能成為一個成年女性的角色呢?
這涉及到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可能是,這個女性感覺媽媽并不歡迎自己變得成熟——有能力、有魅力,她感覺媽媽和自己競爭女性的魅力,甚至對她的能力和魅力進行打壓,那么她可能就不敢變得太好、太美。
或者她在一個孩子的狀態,就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照顧,就不必面對分離。
![]()
對男性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
當他成為一個父親,他的妻子也多了一個身份——母親。這也會激起他的焦慮。
他的性會變得復雜,他是要讓媽媽愛孩子呢,還是愛自己呢?他也會面臨自己身上不同身份的對于這個有著多重身份女人的需要。
他內在孩子化的部分,可能希望妻子愛孩子,孩子可以獨占媽媽,也可能是對亂倫幻想的一種成全,符合潛意識利益。
![]()
丈夫的身份可能是希望妻子是愛自己的,符合現實利益。
父親的身份可能不允許他愛媽媽,因為爸爸愛媽媽,孩子就沒有人愛了,同時也可能是俄狄浦斯競爭愿望的實現,符合潛意識利益。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男人都很自覺地把老婆讓給了孩子,自己去忙事業、忙應酬、忙著打游戲、看小說、忙著釣魚、打牌……
妻子要陪伴,沒有!妻子要支持,沒有!他身上丈夫的功能會急速消退。
這也非常符合中國式夫妻在集體無意識層面的一個情感遷移。
孩子才是自己的,孝道文化直接把這個部分合理化,甚至直接焊死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而且這個無后特指男孩子,好像每個人都要上交一個兒子給媽媽。
傳統文化對于亂倫關系既有明面上的禮義廉恥的限制,也有這種隱秘的成全。
![]()
所以,有了孩子,婚內出軌的現象會普遍增多。
因為性不可在婚內獲取,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之間的性,有太多角色的混淆在里面,焦慮太多了,甚至很多人都意識不到焦慮,而是需求自動消失了、被隔離了。
西方心理學不斷強調,夫妻關系才是家庭關系的首要關系,這個觀點和他們的神學文化和契約精神有關。在中國太難了。中國家庭的傳統就是,孩子比女人重要。這一點在女人心中也是一樣的,孩子比男人重要。
所以孩子的到來,在集體無意識層面,大家都有了更親近的人,畢竟那個男人和我們可是沒有血緣關系的。
甚至很長的歷史時間里,女人都可能會因為沒有孩子而被拋棄(七出之罪)。而男人會急著去找下一個女人生孩子,他可沒時間去擔心他的伴侶,他更擔心自己,畢竟他的指標還沒有完成呢。
所以,他們怎么能感覺到自己更愛伴侶呢?畢竟文化都不允許。這樣看,其實男人的性也非常工具化。
如果性是為了有孩子,那么有了孩子之后還要性,是為了什么呢?
為了快活嗎?太嚇人了吧?
性張力的萎縮從來不是表面上的疲憊或習慣,而是潛意識中自我保護機制的蘇醒。當原生家庭中未被處理的焦慮、羞恥與否定逐漸內化為心靈面具,我們便開始在親密關系里重復一種危險的"情感隔離"。
曾奇峰老師,用多年專業沉淀,帶你打開那扇你一直不敢推開的門——《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音頻課是曾奇峰首個大眾實用心理課,總結近40年臨床經驗,歷時1年打磨,5個板塊、30節精華音頻+文稿(課程目錄如下),讀懂8個心靈面具,解讀4種負面情緒,剖析2種家庭關系的相處之道。從生活中最常見的家庭現象入手,讓被壓抑的生命力重新在關系中流動。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