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社會讓交流變得輕而易舉,我們熟悉評論區與快速轉發,我們習慣了在無數信息浪潮中在線,卻也正在逐漸失去凝視彼此,共享沉默,感受同一個現場呼吸的經驗。
《第三排觀眾》試圖抵抗這種輕盈。它是一次公共性的嘗試,希望把人從加速的流通中抽離出來,我們可以身處同一個空間,分享彼此的存在。同時我們也期待一種可能性的恢復:個體重新開始在場,在現實空間中檢驗見證的意義。
《第三排觀眾》的第一期,將與單讀新書 057《在工廠夢不到工廠:如此工作二十年》的作者張賽展開對話,并邀請你參與節目錄制,與我們一起見證這場對話。
在工廠,流水線要求人的動作與機械保持同步,名字在這里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工號,生活被拉直成一條漫長而單一的軌跡,每一秒鐘都可以換算為產量。
張賽曾在這樣的空間里度過許多年。
張賽說,剛進廠子時,還抱有一絲幻想,以為或許能遇到同類,但很快他便發現,身邊這樣的人幾乎不存在。他在心里琢磨著:那些熱愛文學的人,可能大多已經去做別的事情了。于是他開始在下班后寫日記,用文字回應白天的無力。
之后張賽離開工廠又回到工廠,放下過筆又提起筆。2021 年底他再次回到工廠,寫下了《在工廠夢不到工廠》。
工廠占據了現實,卻無法進入夢境。張賽的寫作,正是對這種現實的抵抗和創造,他的文字有著近乎鋒利的真誠,它們不是判斷性的,而是見證性的。
張賽的寫作讓我們看到,個體的存在如何被龐大的機器與敘事遮蔽,又如何在微小的縫隙中生長和發光。在這個過程中,意義并不源于那些虛浮的宏大幻象,而在于個體是否被看見,被記錄,寫作的任務也許正是去捕捉這種被忽略的重量。
《第三排觀眾》與張賽的對談,不是關于文學如何裝飾生活,而是一次追問:當寫作尚不能提供救贖,也無法改變現實結構時,它能否成為一種存在方式。通過張賽的經驗,我們也將重新凝視那些流水線上工人的面孔——他們并非符號,而是在無法回避的重復中,依舊尋找自由的可能性。
【錄制時間】
8 月 23 日(周六)
15:00
【錄制地點】
單向空間·郎園 Station 店
北京市朝陽區東壩鎮半截塔路 53 號
郎園 Station(北京紡織倉庫南門)D3-1 座
【請掃描二維碼報名參與錄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