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已經突破25%,照理說應該越來越涼快才對。可現實是,南北方高溫預警連發,40℃的城市越來越多。問題來了:樹都種了,高溫為什么還在持續上升?
![]()
我們種了很多樹,但種得“對不對”才是關鍵
中國用幾十年時間創造了綠色奇跡:根據2024年國家林草局公報,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5.4%,人工林保存面積9240萬公頃,占全球人工林總量的1/4。從黃沙漫天到綠蔭連片,“退耕還林”等工程累計造林超6億畝,生態修復規模舉世矚目。
![]()
在“綠起來”的指標上,我們已取得顯著成就。但這并不意味著生態系統功能已經達標。
以“退耕還林”工程為例,自1999年啟動以來,累計造林超過6億畝,許多地方從黃土變綠洲。但很多造林區域采用的是單一樹種、等距種植的人工林,如楊樹、油松、樟子松等。這些樹種長得快、成本低,適合大面積推廣,卻存在明顯的生態短板——生態功能單一、抗逆性差、土壤依賴強。
![]()
黑龍江尚志市的退耕還林項目曾大量種植楊樹。幾年后,由于連續重茬種植、密度過高、土壤養分枯竭,加上干旱年份頻發,大片楊樹林死亡。蟲害也迅速蔓延,楊干象甲、天牛等蛀干害蟲在單一種群中迅速泛濫,導致“成片種、成片死”。
![]()
而在干旱或半干旱區,這種模式的問題更明顯。研究發現,干旱區人工林的死亡率明顯高于天然林,在極端年份甚至出現“綠退沙進”的逆過程。也就是說,我們種下去的,不一定能活下來,更別說構建完整生態系統。
![]()
種樹不是種草坪,它需要考慮水資源承載、土壤養分回饋、生物多樣性支撐。否則,看似綠了,其實是“生態空心化”。你以為我們種下的是“生態空調”,但可能只是“綠色泡沫”。
森林≠降溫神器,關鍵在“樹下能不能涼”
很多人相信“森林能降溫”,但這句話要分場合、分條件。森林的降溫機制,主要依靠兩點:遮陽和蒸散發。前者靠樹冠遮擋太陽直射,后者靠樹木從根系吸水,通過葉片釋放水汽,從而帶走熱量、調節氣溫。
![]()
但蒸散發必須依賴穩定的水源。在水分不足的地區,樹木為了“自保”,會關閉氣孔,減少水汽釋放,降溫效應大打折扣。
根據2022年對黃土高原的遙感研究,人工林對白天地表溫度的平均降幅為0.78±1.25℃,其中76%的降溫來自蒸散發作用。但在年降水量不足400mm的半干旱區域,造林可能導致土壤水分下降,甚至出現“微弱增溫”現象。這意味著,在西北干旱帶,造林降溫效應并不可靠。
![]()
反之,在濕潤地區,森林的降溫效果更明顯。長白山地區的實測數據顯示,夏季白天地表溫度比周邊空地低1.10℃,主要得益于豐富的水源支撐蒸散發。
![]()
城市也是類似邏輯。武漢市近年來持續推進綠化建設,2023年夏綠化率已突破38%。但氣象數據顯示,市中心與郊區溫差仍高達6℃。原因在于,綠地多集中在景觀帶、公園邊緣,而不是熱島核心區;且缺乏“通風廊道”設計,空氣流動性差,熱量難以排出。
![]()
森林能不能降溫,不是看它“有沒有”,而是看它“活得好不好、種得對不對、配得全不全”。生態調節不是“種樹就得分”,而是“種對樹、種好樹、種對地方”才有效。
“碳匯”和“降溫”不是一回事
很多人誤以為森林能降溫,是因為它能吸收二氧化碳。但要注意,碳匯能力≠降溫能力,兩者作用路徑完全不同。
![]()
有報告,2020年中國森林碳匯量約為8.4億噸CO?當量,約抵消全國碳排放的7%~8%。這個比例雖然不小,但它的效果是“長周期、慢反饋”的。碳匯作用的是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而影響全球氣候系統,而不是可以立刻“把城市變涼快”。
![]()
更重要的是,我們排放的速度遠快于森林吸收的速度。即便森林年年種、樹年年長,但如果化石能源照常燒、城市熱量照常排,森林的“吸收”根本趕不上人類的“加熱”。
![]()
這也是為什么日本東京綠化率從2000年起提升了近30%,卻在2018年創下41.1℃的歷史高溫。后來他們發現,只有將綠化與通風廊道建設、反射性路面材料、城市熱源管理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降低熱島效應。
你不能靠一棵樹來對抗整個城市的“熱鍋”。更不能指望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僅靠造林就能“涼快下來”。
生態系統才是“真正的空調”
森林不是一堆樹,而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能不能調溫,看的是整個系統有沒有“運轉起來”。
![]()
云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是典型案例。這里的森林通過豐富的樹種結構和穩定的水循環,形成了“生態水泵”:樹木吸水→蒸發成云→增強局地降水→滋養土壤→反哺根系。這套系統自我維持,即使在干季,林內氣溫也顯著低于外界。
![]()
哀牢山站點連續監測數據也顯示,林內升溫趨勢(0.27℃/10年)顯著低于林外(0.36℃/10年),說明森林不能完全抵消氣候變暖,但能有效“延緩熱化速度”。
![]()
反觀河北壩上。這里曾大規模種植楊樹防風固沙,但由于水源匱乏、風力強勁,樹木根系淺、生長緩慢。2009年干旱疊加蟲害,大片人工林死亡。實測數據顯示,該區域地表溫度在無林覆蓋時反而比造林初期更高1.5℃。
![]()
森林不是布景板,而是生命體。只有當它能吸水、儲水、調水,維持微氣候和生物多樣性時,它才能成為“地球的空調”。否則,就是“綠色背景板”,經不起風吹雨打。
![]()
寫在最后
我們不是不該造林,而是不能只靠造林。真正讓地球涼下來的,是生態系統的運轉,而不是樹的數量。
種樹容易,種出一個功能完備的生態系統,才是真的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