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家的樹,賣給鄰居,這事聽起來天經地義。
但要是這事花了整整14年,搭進去無數人力物力,最后才把自家沒人要的木頭順利賣出去,那這買賣背后,就有說道了。
這說的,就是日本和他們那片多到成了災的森林。
2003年,東京霞關,日本林野廳的辦公室里,一群官員愁得直撓頭。
他們的煩心事不是沒樹,而是樹太多了。
窗戶外面是鋼筋水泥的森林,可他們心里裝的,是國土上那一片片長得快要“爆倉”的人工林。
這些樹,曾經是國家戰后復興的希望,現在卻成了壓在心口的一塊大石頭。
![]()
這事得從六十年代說起。
1964年東京奧運會那會兒,日本經濟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躥,到處搞建設,木頭不夠用。
政府大筆一揮,開放木材進口。
全世界便宜又好的木頭嘩嘩地運進來,一下子就把日本本土的林業給沖垮了。
自家產的木頭,砍伐、運輸都貴得要死,根本沒人買。
![]()
到了九十年代,日本國內用的木頭,十根里有八根都是進口的。
可就在大家拼命買進口木頭的時候,另一件大事也在悄悄進行。
從1966年開始,日本政府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掏出大把的補貼,鼓勵老百姓把山上的雜樹砍了,全都種上杉樹和柏樹。
這些樹長得快,是蓋房子的好材料。
國家打的算盤是,現在先存著,以后萬一有需要,這就是戰略儲備。
于是,一個特別擰巴的局面就出現了:市場上全是便宜的進口貨,沒人用國產木材;而山上一棵棵國家花錢種的杉樹,卻像韭菜一樣瘋長。
到了2017年,日本的人工林面積多達1020萬公頃,占了全國森林面積的四成。
![]()
木材存量更是從1966年的不到6億立方米,暴增到超過33億立方米。
樹是長成了,可新的尷尬來了——沒人砍。
對于那些家里有幾片山林的普通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無聲的災難。
眼睜睜看著爺爺輩傳下來的山林,從能換錢的金疙瘩,變成了扔不掉的燙手山芋。
你要是想砍樹賣錢,光是請人砍、再運下山的費用,就比木頭本身的價格還高。
賣一棵虧一棵,誰干?
可要是不砍,任由它們長,樹木越長越密,陽光都照不進林子里,地上的草全死了,土壤也變得沒有活力。
![]()
更要命的是,樹長老了,木質就變差,更賣不上價了。
好好的森林,最后變成了只有一種樹的“綠色水泥地”,死氣沉沉。
日本,這個天天喊著資源緊張的島國,硬生生把自己給“綠”了,被自己親手種下的森林給困住了。
唯一的出路,就是把這些樹賣到國外去。
2003年,林野廳那幫官員終于下定決心,要往外闖一闖。
他們小心翼翼地申請了800萬日元的預算,這點錢在東京,可能連個像樣的廁所都買不起。
任務只有一個:去摸一摸中國市場的底。
![]()
這筆錢少得可憐,恰恰說明了他們當時心里有多么沒底,純粹是去探探路。
接下來的幾年,動作慢慢大了起來。
先是成立了個“農林水產品出口促進總部”,接著執政的自民黨也開了好幾次會討論這事,后來又批了3000萬日元,專門搞了個項目,名字很直接,就叫“擴大木材國外銷路援助項目”。
為了把木頭推銷出去,他們甚至跑到上海開高級論壇,請中國的專家去日本看他們用木頭蓋的房子,一個勁兒地夸自家的木材有多好。
一頭撞在了南墻上。
從2002年到2005年,賣到中國的木材量幾乎沒動過。
![]()
問題不是日本人不努力,也不是他們的木頭質量真有那么差,而是卡在了一張紙上——行業標準。
那時候,中國的《木結構設計規范》里,根本就不承認日本的杉木能用來當房子的承重梁柱。
杉木,這種占了日本人工林絕大多數的樹種,在咱們看來,材質偏軟,節疤又多,顏色也不均勻,頂多就是做做包裝箱、墊貨的托盤。
用途這么窄,市場自然大不了。
日本人費了半天勁,發現自己被一道技術門檻結結實實地擋在了門外,十幾年的折騰,收效甚微。
面對這堵看不見的墻,日本人沒有掉頭走人。
他們換了個思路,選擇了一條更熬人、也更聰明的路子:既然撞不破規矩,那就想辦法把規矩給改了。
![]()
從2003年到2017年,這十四年,表面上風平浪靜,實際上卻是日本林業戰略最要緊的布局階段。
他們不再是簡單地派推銷員過來,而是派來了大量的技術專家。
這些人到了中國,不是急著賣東西,而是像情報員一樣,一頭扎進市場里。
中國的木材是怎么流通的、各個地方的價格是多少、不同地區喜歡什么樣的木頭、最后買木頭的客戶有什么偏好…
這些信息被一條條地記錄下來,整理成厚厚的報告送回東京。
更關鍵的一步,是他們開始針對中國那本《木結構設計規范》進行“技術溝通”。
![]()
他們持續地跟中國的相關部門接觸,一次又一次地遞交關于杉木強度、耐久性的實驗數據和報告。
他們還把制定中國建筑標準的官員和學者請到日本去,讓他們親眼看、親手摸用杉木蓋起來的現代建筑,用實實在在的東西證明,這木頭當承重材料是安全可靠的。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攻關”,比的不是誰的嗓門大,而是誰更有耐心,誰更專業,誰看得更遠。
就在日本人感覺這事快要磨成一本老黃歷的時候,機會自己找上門了。
2017年,中國為了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出臺了一個重磅政策:全國范圍內,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業性砍伐。
自己家的樹不能砍了,但經濟還在發展,蓋房子、做家具對木頭的需求不僅沒減少,反而越來越大。
一個巨大的市場缺口,一下子就暴露了出來。
![]()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日本長達十四年的“磨功”,終于等到了出鞘的時刻。
2017年8月,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新修訂的《木結構設計標準》。
在這本厚厚的標準里,有一條看起來很不起眼的改動,卻徹底撬動了中日木材貿易的整個盤子:允許日本產的杉木,用作木結構建筑的結構材料。
十四年的數據鋪墊和技術交流,在這一刻全部兌現。
游戲規則,被成功改寫。
新標準一落地,被壓抑了十多年的貿易需求就像開了閘的洪水。
2017年當年,日本對華木材出口量就猛增到70萬立方米,到了2018年,更是接近100萬立方米,出口額高達158億日元,短短五年里翻了4.6倍。
![]()
中國,一夜之間成了日本木材的最大客戶。
這背后,是一筆算得極精的賬。
賣到中國的原木里,八成以上都是杉木。
這種在日本國內被嫌棄、覺得檔次不高的木頭,恰恰是中國市場當時最需要的、性價比極高的原料。
它每立方米一兩百美元的價格,比北美材便宜不少,供應又比東南亞的穩定,再加上離得近,海運費也低,完美地填補了中國的市場空缺。
通過這一手,日本把自己家后院里長瘋了、沒人要的杉木清了出去,換成了真金白銀,不僅盤活了快要死掉的林業,還給國內騰出了地方,可以去種更高級、更值錢的扁柏之類的優質樹種。
而對于中國來說,這同樣是一步穩棋。
![]()
在保護好自家森林、給生態環境爭取恢復時間的同時,通過進口日本這種合法、可再生的速生木材,有效地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保證了經濟發展的正常運轉。
這根本不是什么被動接盤,而是主動利用國際市場,來調配資源為我所用。
更有意思的是,這筆買賣還串起了一條全球產業鏈。
中國的工廠把從日本進口的杉木原木,加工成圍欄、板材等成品,然后再轉手賣到美國市場。
一個日本出原料、中國搞制造、美國來消費的全球合作鏈條就這么形成了。
這場跨越了十四年的森林棋局,其實沒有什么陰謀詭計,更多的是一種經濟和生態上的現實選擇。
日本人沒有抱著“森林神圣不可侵犯”的念頭死守,他們明白,只有“砍掉老的,種上新的”,森林才能健康地循環下去。
![]()
他們把一場國家級的危機,硬是用十四年的耐心和布局,變成了一次成功的出口創匯。
這盤棋,沒有輸家。
日本的杉木林需要定期采伐,中國的工地需要便宜的木材。
橫濱港的貨輪還在裝船,目的地,中國。
日本林野庁 (Japan Forestry Agency). (2018). 平成30年度 森林?林業白書 (Annual Report on Forest and Forestry in Japan FY2018).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7). GB 50005-2017 木結構設計標準 (Standard for design of timber structures).
![]()
Kanagawa, Y., & Aruga, K. (2020).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Japan's log exports to China.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5(3), 167-17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