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礁上茂密的綠色植被取代了原本白茫茫的礁砂,與周邊蔚藍色海面形成鮮明對比
近日,中國軍號發布的一組圖片驚嘆所有人,不僅令人感嘆果然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永暑礁這個水下干出礁早已蛻變!
歷經十年的生態治理與修復,永暑礁發生了兩大令人矚目的變化:曾經裸露的礁盤如今已被郁郁蔥蔥的海岸森林所覆蓋,形成了一片綿延的綠色生態帶;與此同時,自然形成的鹽沼濕地與潔白的沙灘相映成趣,共同構筑了一個健全的島嶼生態體系。
尤為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在南沙永暑礁的沿岸地帶,天然的紅樹林濕地正在迅速地生長成型。
![]()
南海島礁守備部隊官兵正在植樹
01.永暑島上的紅樹林
紅樹林是一種獨特的生態系統,僅分布于熱帶與亞熱帶的海岸帶區域,其主要構成植物為紅樹科物種。這一命名源自其樹皮富含單寧酸,在氧化后顯現出紅褐色的特性。作為海陸交匯地帶的特殊植被群落,紅樹林不僅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繁殖與棲息的場所,還扮演著抵御風浪、保護海岸線的天然屏障角色,堪稱全球范圍內效率極高的生態系統典范。
在永暑礁那片銀色沙灘的淺水地帶,自然演替所塑造的植被景觀蔚為壯觀:洋流攜帶而來的水芫花種子在灘涂上生根發芽,而鳥類傳播的馬齒莧也在此茁壯成長,共同編織成一條充滿生機的濱海綠色長廊。根據科研團隊的持續監測,這片自然形成的鹽沼濕地能夠存在,需同時滿足三個核心條件:海水清潔無污染、底質穩定且適宜、種源豐富多樣。這一生態景觀的形成,正是當地生態環境持續優化與改善的生動證明。
如今的永暑島已完成華麗蛻變——曾經的荒蕪礁盤已化作綠樹環繞、碧波掩映的生態綠洲,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海洋景觀。
雖然永暑礁早已蛻變成永暑島,但離不開中國37年前的提前布局!
![]()
02.找準時機部署南沙
1988年1月14日,中國海軍正式進駐永暑礁,展開海洋觀測站建設的前期工作。首批官兵乘小艇登陸礁盤,莊嚴升起五星紅旗,標志著我國對南海島礁的實際管控進入新階段。
![]()
當時的永暑礁面積狹小,幾乎無法提供人類立足之地。作為中國南海主權的最南端,南沙群島雖早已宣告主權,但因島礁面積過小且生存條件惡劣,長期未實施實際占領。
1988年1月15日至2月19日期間,越南海軍搶占永暑礁周邊島礁,引發中越海上對峙。
中方采取"和平擠占"策略——在不首先使用武力的前提下,通過人員身體對抗將越方人員擠出礁盤并拔除其旗幟,最終成功控制了多個關鍵島礁。
1988年3月12日,越南海軍出動三艘軍艦及百余名士兵,企圖非法占據中國南沙群島部分島礁。中國海軍迅速作出反應,派遣南充號護衛艦前往事發海域實施警戒。當越方艦艇無視中方警告,強行在赤瓜礁等三處礁盤拋錨后,中方又緊急增派鷹潭艦和湘潭艦馳援。
3月14日凌晨,越軍40余名士兵強行登陸赤瓜礁,與58名中國海軍陸戰隊員形成對峙。在雙方對峙過程中,越軍不僅做出挑釁行為,更在8時47分率先開槍擊傷中方人員楊志亮。
中國海軍被迫自衛還擊,南充艦精準炮火在9分鐘內即擊沉首艘越艦。
整場海戰持續約48分鐘,最終以越方兩艘軍艦沉沒、一艘重創,傷亡300余人告終。中方僅一人輕傷,并成功收復多個被占島礁。此戰有力維護了中國在南海的主權權益。
![]()
中國海軍在永暑礁的早期駐守條件極為艱苦。首批駐礁官兵只能棲身于簡易搭建的茅草棚內,在礁盤上幾乎沒有像樣的立足之地,僅能依靠臨時搭建的簡陋窩棚作為棲身之所。盡管環境如此惡劣,守礁官兵仍以頑強意志堅守崗位,在南海深處牢牢扎下了中國主權的根基。
![]()
中國守礁官兵很快迎來了第二代高腳屋的建成,居住條件從最初的茅草棚升級為鐵皮結構。然而,這種簡易住所夏季悶熱如蒸籠,遇到臺風來襲時更是險象環生。島上既無電力供應,也無通訊信號,生活用水完全依賴補給船運送,官兵們連最基本的洗澡需求都難以滿足——海水浸泡會導致皮膚皸裂。這樣的生存環境,若放在監獄都涉嫌違反人道待遇標準。但就是在如此極端惡劣的條件下,我們的守礁戰士以驚人的毅力堅守崗位長達半年之久,用血肉之軀在南海筑起了一道鋼鐵長城。
![]()
1988年8月2日,永暑礁海洋觀測站順利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這座兩層建筑占地面積僅1000多平方米,卻意義非凡,它標志著我國在南沙群島的駐守條件實現了重大提升。從相關照片里,我們仍能隱約看到早期鐵皮房的遺跡,正是這些簡陋的住所,見證了守礁官兵最初的堅守與無私奉獻。
永暑礁的此次建設,是我國維護南海主權的關鍵行動。然而,受當時海軍遠洋作戰能力不足的限制,我國難以對南海周邊國家在南海的漁船作業進行有效管控。面對這一實際情況,中國政府高瞻遠矚,創造性地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南海政策。該政策在堅定維護我國主權歸屬的基礎上,允許各國在南海開展漁業活動以及經濟合作。這一務實且富有智慧的主張,曾為南海地區營造了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既切實維護了國家的核心利益,也為地區的穩定發展作出了積極且重要的貢獻。
![]()
03.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永暑礁終變永暑島
中國曾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倡議,這一舉措本是中國展現和平誠意、尋求合作共贏的積極行動,然而卻被部分南海周邊國家錯誤地解讀為中國在主權問題上的讓步。這些國家將中國的克制態度誤認為是軟弱可欺,甚至錯誤地判斷中國缺乏對南海地區的實際管控能力。面對這種誤解與挑釁,中國不得不采取更為堅決有力的維權行動來捍衛自身權益。
2012年的黃巖島事件便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此后中國開始進一步強化對南海島礁的實際管控,徹底擊碎了周邊一些國家不切實際的幻想。
2014年,永暑礁啟動擴建工程,然而這一工程面臨著諸多巨大挑戰,其中傳統填海方式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效率極低。但中國憑借自主研發建造的“天鯨號”等重型挖泥船,成功突破了技術瓶頸。在這些先進裝備的助力下,永暑礁逐步轉變為功能完備的永暑島。這一系列建設行動,不僅充分彰顯了中國維護南海主權的堅定決心,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海洋工程領域所具備的強大實力。
![]()
僅用8個月時間,"天鯨號"自航絞吸挖泥船便完成了南海5個礁盤的吹填工程,其中永暑礁的陸域面積擴展至2.8平方公里——這一面積相當于將110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飛行甲板無縫拼接。
曾經只是南沙群島中一塊不起眼的暗礁——永暑礁,如今已實現華麗蛻變,化身為璀璨的"南海明珠"永暑島。這項世紀工程耗資高達30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建造1.5艘山東艦航母的投入。但這份付出換來了巨大的戰略回報:以永暑島為中心,周邊12海里海域正式成為我國領海,200海里范圍內則構成專屬經濟區。與移動型航母不同,這座人工島嶼具備永久性戰略價值,堪稱"不沉的海上戰略支點"。
![]()
經過五年持續開發,永暑島已演變為功能齊全的海上綜合社區。目前島上常住人口突破千人,以漁民群體為主。市政配套設施完善,涵蓋具備現代化診療能力的醫院、標準尺寸足球場等民生工程。2016年,隨著4G通信基站正式啟用,這座海上新城實現與大陸同標準的數字化生活覆蓋。這些建設成就既顯著提升了駐島軍民的生活質量,更彰顯了中國在南海權益維護與海洋工程領域的綜合實力。
![]()
針對中國在南海地區開展的大規模填海造陸舉措,西方國家表達了強烈的不滿與抗議。然而,鑒于南海屬于中國領土這一事實,他們無法直接質疑中國的領土主權,轉而以所謂“破壞環境”為借口進行指責。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作出了回應。
中方島礁擴建采用“自然仿真”思路,模擬自然過程,對珊瑚礁生態影響有限,建成后將大幅提升島礁生態保護能力,做法經得起時間考驗。
這番表態可以理解為:這些島礁的自然演化本就會形成現在的規模,我們只是通過工程技術加速了這個自然進程。用更通俗的話說,我們并非憑空造島,而是遵循自然規律進行合理開發。
至于工程建設的目的,中方給出了一個樸實無華的解釋:主要是為了改善守礁官兵的駐防條件。畢竟,讓衛國戍邊的戰士們長期生活在簡陋環境中,既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也不利于有效履行守土職責。這種回應既體現了對官兵的關懷,也展現了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務實態度。
![]()
永暑島完成擴建后,相應的軍事配套設施也同步得到了完善。目前,島上已建成可承載4000噸級船只的碼頭,以及長達3160米的機場跑道,該跑道能夠滿足轟炸機的起降需求,同時也可供驅逐艦停靠,顯著增強了我國在該區域的威懾能力。為有效應對南海復雜多變的局勢,中國在永暑島上部署了紅旗-9等先進的導彈防御系統,其射程可達300公里,能夠全面覆蓋周邊海域,為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
昔日漁民短暫棲身的礁石灘涂,如今已蛻變為可承載數千居民的現代化海上新城——永暑島。在中國匠心獨運的規劃建設下,這座南海明珠不僅實現了淡水自給、網絡覆蓋、商貿繁榮的宜居圖景,更以"天涯若比鄰"的生動實踐詮釋了"島雖遠,心相連"的深意。曾對中國填海造島工程妄加非議的西方媒體,在目睹永暑島機場跑道延伸入海、燈塔光束穿透云霄的壯美景象后,不得不重新評估其戰略價值,英國《經濟學人》更以"一座移動的海上堡壘勝過雙倍航母編隊"的論斷,道出了這座人工島的戰略分量。作為南海戰略棋局的關鍵落子,永暑島正以多維度的支撐作用,構筑起維護海洋權益的堅實支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