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玄玄也
美編 / 顧青青
出品 / 網界
2025年8月28日,一場備受矚目的云計算行業盛會即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二期拉開帷幕。2025百度云智大會以“智能,生成無限可能”為主題,預計將有超萬人參會。
作為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總裁,沈抖將再次站在臺前,向行業展示他過去三年的戰略成果。這個時間節點顯得格外重要——它將驗證沈抖在云計算領域的差異化路徑是否成功。
在中國云計算市場的激烈廝殺中,百度智能云一度被認為是掉隊者。當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三足鼎立時,沈抖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
這位從C端業務起家的技術老將,沒有選擇追趕傳統云計算的腳步,而是將AI能力深度融合到云服務中。在巨頭們還在基礎設施上廝殺時,他已經將目光投向了更高維度的戰場。
從2022年接手百度智能云到即將到來的這場大會,沈抖用三年時間證明了差異化戰略的有效性。當其他云廠商還在討論AI如何賦能云計算時,百度智能云已經實現了云計算與AI的深度融合。
這種技術路線的選擇,為百度在云計算市場找到了一個關鍵突破口。
01
臨危受命接手智能云
2022年5月,沈抖從移動生態事業群轉任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總裁,一個看似平常的人事調整,卻暗藏著百度對智能云業務的深度思考。
沈抖此前的成功完全來自C端,他讓百度從單一搜索工具成功轉型為“搜索+信息流”雙引擎生態,2021年核心收入中超過七成來自在線營銷。但智能云是典型的B端業務,需要完全不同的產品思維、客戶服務模式和商業邏輯。
彼時的云計算市場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競爭態勢,阿里云憑借電商生態優勢占據頭把交椅,騰訊云依托社交和游戲場景緊隨其后,華為云則在政企市場展現出強大的滲透力。
![]()
百度智能云在基礎設施投入、客戶資源積累、渠道建設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短板。更要命的是,傳統云計算業務需要巨額的前期投入和長期的客戶培育,投資回報周期漫長。
但沈抖的到來恰恰證明了百度的戰略清醒。與其在傳統云計算的紅海中硬拼,不如另辟蹊徑,發揮百度在AI領域的技術積累優勢。
傳統云計算本質上是一門基礎設施生意,拼的是規模效應和成本控制。但AI云計算則不同,它更像是一門技術服務生意,核心競爭力在于技術能力和場景適配能力。
沈抖的任命實際上是百度對智能云業務定位的重新思考。這不再是一個純粹的云計算業務,而是一個以AI為核心的智能化平臺業務。這種定位的改變,為后續的戰略布局奠定了基礎。
02
云智一體戰略全面布局
面對云計算市場的激烈競爭,沈抖沒有選擇正面硬剛,而是提出了“云智一體3.0”這個頗具前瞻性的戰略概念。這個策略的核心在于將AI能力深度嵌入到云計算的每一個環節中。
傳統云計算廠商提供的是標準化的計算、存儲、網絡服務,用戶需要自己搭建應用。而百度智能云的做法是直接提供帶有AI能力的云服務,讓企業可以像使用水電一樣便捷地獲得AI能力。
千帆大模型平臺的推出是這一戰略的集中體現。這個平臺不僅集成了文心大模型,還匯聚了42個國內外主流大模型,為企業提供了一個“AI超市”。更重要的是,平臺提供了完整的開發工具鏈,降低了企業使用AI的技術門檻。
![]()
這種平臺化思路體現了沈抖對云計算未來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未來的云計算不會是簡單的基礎設施服務,而會是智能化的平臺服務。企業不再需要自己從零開始構建AI能力,而是可以在平臺上快速組裝和定制所需的AI應用。
百舸AI異構計算平臺的建設則從底層算力角度支撐了這一戰略。通過“一云多芯”的架構設計,百度智能云實現了對不同芯片的統一管理和調度,大幅提升了算力使用效率。
萬源操作系統,這個被定義為“新一代智能計算操作系統”的產品,實際上是對AI原生時代計算范式的重新定義。它通過抽象和封裝,屏蔽了云原生系統和異構算力的復雜性,為開發者提供了統一的開發界面。
這種系統級的創新思路,體現了沈抖對技術架構的深度思考。他不是在現有的云計算框架內進行修修補補,而是在重新定義云計算的技術架構和服務模式。
云智一體戰略的真正價值在于構建了一個差異化的競爭壁壘。當其他云廠商還在基礎設施層面競爭時,百度智能云已經在應用層面建立了自己的優勢。這種降維打擊的效果,在后續的市場表現中得到了驗證。
03
AI原生應用遍地開花
數字最能說明問題。截至2024年6月,千帆平臺已經幫助用戶開發出了55萬個AI原生應用,這個數字在云計算行業中是前所未有的。更重要的是,超過半數的央企正在使用百度智能云進行AI創新。
這些數字背后反映的是AI應用從概念驗證到大規模產業化的跨越。在制造業,百度智能云的視覺AI平臺幫助鋼鐵企業實現了缺陷檢測的自動化,準確率超過99%。在金融領域,郵儲銀行通過百度智能云的風控模型,將信貸審批效率提升了300%。
![]()
傳統的云服務是提供標準化的計算資源,企業需要自己開發應用。而百度智能云提供的是可以直接使用的AI能力,企業可以通過簡單的配置就實現復雜的AI功能。
這種“即插即用”的AI服務模式,實際上重新定義了云計算的價值創造方式。企業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的技術資源進行AI研發,而是可以專注于業務創新和場景應用。
文心大模型日均調用量超過7億次這個數字,更是說明了AI能力被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現實。這不是實驗室里的技術展示,而是真正的產業化應用。
千帆平臺累計幫助用戶精調了3萬個大模型,這個數字體現了AI應用的個性化需求。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場景需要的AI能力是不同的,百度智能云通過平臺化的方式,讓定制化的AI服務成為可能。
![]()
從技術架構的角度看,這種大規模應用的實現需要強大的底層支撐。百度智能云推動的十萬卡GPU集群建設,實現了95%的加速比,這為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提供了堅實的算力基礎。
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商業模式的創新。傳統云計算是按使用量計費的資源服務,而AI云計算則可以按效果計費的能力服務。企業為獲得的AI能力和效果付費,而不是為消耗的計算資源付費。
這種商業模式的轉變,不僅提高了企業的投資回報率,也為云服務商創造了更高的價值空間。沈抖正在通過這種模式創新,重新定義云計算的商業價值。
總結
技術驅動的云端新征程
沈抖的云端突圍戰,是一場關于未來云計算發展方向的戰略押注。他沒有選擇在傳統云計算的既定軌道上追趕,而是開辟了一條AI原生云的全新賽道。
這種戰略選擇的背后,體現了對技術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的云計算架構和服務模式正在面臨顛覆性的變革。率先完成這種轉型的企業,將在新一輪競爭中占據主動。
這場突圍戰的成效已經顯現。百度智能云在AI應用方面的領先優勢正在轉化為商業價值,央企客戶的大規模采用證明了市場對這種新模式的認可。
不過,如何將技術優勢持續轉化為商業增長,如何在保持技術領先的同時擴大市場份額,如何應對其他巨頭的跟進和競爭,這些問題仍需要持續思考。
百度智能云的轉型或許只是開始,它為中國云計算產業從跟隨者到引領者的轉變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樣本。對沈抖而言,技術驅動的創新仍然是最有力的競爭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