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來歷】
深甽,原名深峻,取 “水深山峻” 之意,后曾用名深雋。因主溪名甽水(“甽” 指田邊水道),且境內有大里溪、南溪、長洋溪三條溪流,最終定名深甽,坐落于鳧溪上游。
其行政區劃歷經更迭:宋代屬新寧鄉,明代歸寧海六都,清代設深甽莊,下轄七村;解放前夕為三省鄉,1949 年設深甽區,1958年設深甽公社,1983 年改鄉,1985 年撤鄉建鎮,1992 年合并雙湖、大蔡、大里、馬岙四鄉后形成今域。現鎮域面積 174.6 平方千米,戶籍人口 3.3 萬,轄 1 個居委會、20 個行政村。
作為世界史學巨匠胡三省的故里,“三省” 二字淵源深厚。當年擬建寧海正學中學時,初定 “三省中學”,因 “省” 為多音字(易誤讀 “xǐng” 為 “shěng”),遂改 “正學”—— 既避讀音爭議,亦呼應寧海另一位先賢方孝孺(號正學)。無獨有偶,今躍龍街道與桃源街道分界的時代大道,初規劃名 “三省路”,亦因相同顧慮遭否決,兩處更名皆藏著對胡三省的紀念與文字的審慎。
![]()
【世界史學巨匠】
胡三省(1230-1302),深甽中胡村人,譜名滿孫,因慕《論語》“吾日三省吾身” 句改名三省,字景參,又字身之,居處澗旁多古梅,自號梅澗。他與文天祥、陸秀夫同登南宋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歷任吉州泰和尉、慶元府慈溪尉、揚州江都丞等職,官至朝奉郎,仕途因剛直屢遭坎坷。
受父親胡鑰影響,胡三省自幼立志注解《資治通鑒》。元軍南侵時,他歷經戰亂,已撰的 97 卷書稿兩度散佚,仍于顛沛中重購善本,隱居山村重注,前后耗時 30 年,至元二十三年(1286)終成《資治通鑒音注》294 卷,另著《通鑒釋文辯誤》12 卷。其注疏詳考典章制度、地名沿革,校正原著謬誤,字數與《通鑒》相當,被后世譽為 “《通鑒》功臣”。
注文中,他既展現嚴謹考據精神,更暗藏家國情懷 —— 宋亡后以 “我宋” 稱故國,遇亡國史事必發悲嘆,陳垣贊其 “借注抒憤,寄寓民族氣節”。作為南宋浙東史學的代表,他承呂祖謙、王應麟之學,重經史互證與經世致用,為明清浙東史學奠定根基。這位 “天臺宿儒” 以畢生心力注解歷史,讓《通鑒》的智慧與民族的記憶一同流傳。(審核/孔林根)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水東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孔林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