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未來,不該被一份不平等的合同綁架”
14歲少女解約被索賠1.7萬元,16歲學生簽約后面臨30萬元天價賠償……這些案例只是MCN機構將“黑手”伸向未成年人現象的冰山一角,不少未成年主播都有過類似遭遇。
據《法治日報》8月18日報道,調查發現,盡管國家及平臺對未成年人直播牟利有嚴格管控,但仍有MCN機構利用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渴望成名的心理,以“高保底”“流量扶持”“出名”“成網紅”等虛幻承諾和短期利益為誘餌,誘導其簽下形同“賣身契”的不平等合作協議。一些未成年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本質而言,“MCN機構違規與未成年人簽約”事件,是一場實力懸殊的博弈。一方是缺乏社會經驗的未成年人,另一方則是配備專業律師團隊的MCN機構。當“素人變網紅”“高額報酬”等字眼出現時,部分未成年人難免無法拒絕,最終淪為MCN機構“獵物”。
MCN機構的套路實則并不復雜。以虛幻承諾為餌誘導簽約;為規避監管,教唆未成年人借用成人信息完成平臺實名認證;在合同中設置陷阱,保底薪資難以兌現;簽約后過度壓榨,直播時長超出承諾,甚至安排不合理時段直播;一旦未成年人提出解約,便立刻翻臉索賠,部分機構甚至存在精神控制行為。
這些亂象之所以屢禁不止,一方面,部分MCN機構被利益沖昏了頭腦,不惜踩踏法律紅線;另一方面,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未嚴格落實,平臺監管責任也未完全履行到位,給了不良機構可乘之機。
要打破這個困局,不能只靠事后追責。法律需要長出“牙齒”,對誘導未成年人簽約的機構重罰;平臺要筑牢防線,用技術手段堵住身份冒用的漏洞。
當然,未成年人陷入此類困境,并非僅僅是“缺乏法律知識”那么簡單。他們大多正值青春期,對“網紅”的光鮮生活充滿幻想,渴望被關注、被追捧。有的覺得“當主播能快速賺錢”,想借此擺脫家長管束;有的則單純羨慕鏡頭前的鮮花與掌聲,把直播當成“一步登天”的捷徑。而無論是哪種心理,都是不合適、不可取的。
對此,家長和學校更要做好引導,讓孩子明白:真正的成長沒有捷徑,那些靠虛幻承諾堆砌的“網紅夢”,終究會變成困住青春的枷鎖。
未成年人的未來,不該被一份不平等的合同綁架。唯有多方合力斬斷利益鏈條,才能讓他們在陽光下安心成長,追逐真正有價值的夢想。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
編輯:韓靜
二審:王亞平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