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熱,游泳成為一家子消暑常規活動。看著兒子像條小魚般在水里暢游,不禁想起他初學時的場景:
哆哆嗦嗦站在池沿,想下水卻不敢,眼神充滿渴望又畏懼。
我在一旁溫柔地鼓勵他:“沒事的,有爸爸在呢,勇敢一點!”可這樣的鼓勵對孩子來說,效果甚微。
這時,孩子爸上岸了。我本以為他是來接兒子的,誰知他卻趁孩子不備,果斷地把他“踹”下了水!
頓時,我的心猛地一揪,本能地想沖過去,卻見娃爸已迅速跳入水中,穩穩托起了嗆水的兒子。
“沒事,嗆兩口水就不怕了。”娃爸對我笑笑說。
果然,在爸爸的引導下,兒子很快放松下來,開始有模有樣地學動作。
上岸后,他小臉興奮:“媽,我不怕了!很快就能學會!”
這一幕讓我深刻體會到:在男孩的成長路上,媽媽的呵護是溫暖的港灣,而爸爸那股“放手讓你去摔打”的勁兒,才是他們長成頂梁柱的“硬氣”資本。
父親的存在,給男孩心里埋下“有爸兜底”的底氣,他們才敢闖蕩世界的風浪。
![]()
1
爹媽帶娃,路數不一樣
如今看著兒子在水里像一條魚一般靈活游動,忍不住讓我感慨:男人養娃和女人養娃,還真不一樣。
媽媽的心,細如發絲,總想把孩子裹進暖融融的棉被,生怕磕碰。孩子撲進媽媽懷里,那份踏實,就是最安全的港灣。
爸爸的心眼則更大,眼光更遠,骨子里自帶“試試才知道”的闖勁。他更像孩子身后的一堵墻,適時地推一把,鼓勵孩子向前邁一步,再一步。
正如老話說的那樣:媽給的暖窩是根,爹給的闖蕩勁兒是翅膀。
孩子要立得穩、飛得高,這兩樣,缺一不可。
媽媽過度的保護,容易讓孩子成為溫室里的苗。父親的關鍵作用,就在于適時掀開那層保護膜,讓男孩在跌跌撞撞中走出自己的路,把心底的“怕”字一點點磨掉。
男孩需要的硬氣、擔當和闖勁,媽媽再能干,有些東西還真得靠爸爸親手“傳”下去。
爸爸若“缺位”,男孩心里的底氣就容易塌一角,走路都少了幾分昂首挺胸的勁兒。
![]()
2
嚴父的愛,別吝嗇表達
在很多家庭,父親常是嚴厲的象征。
孩子取得小成績或犯點小錯,媽媽可能嘮叨兩句就過了,爸爸卻往往更直接——尖銳指出不足,甚至要求立刻改正。他們的包容度似乎更低,要求更高。
毫不夸張地說,爸爸的眉頭一松一緊,就是孩子心理的晴雨表。
爸爸們必須意識到,你的評價和態度對孩子影響深遠。
尤其對兒子,你就是他的“領路人”。你這個“大老爺們”的樣兒,就是他未來描摹的“模子”。
媽媽再疼兒子,有些屬于男人的路數、心思,未必真懂。父親懂男孩骨子里的野性,懂得如何把莽撞煉成勇氣,把毛躁磨成擔當——引導他長成頂天立地的漢子。
所以,當爸的,別吝嗇那句“干得不錯!”、“有進步!”。
孩子摔倒了,別光吼“自己爬起來”,先伸手拉一把,再說“下次踩穩點”。
孩子感受到父親真心的認可,那點自卑的苗才長不成大樹。
![]()
3
男孩長成男人,需要父親一路“陪練”
男孩的成長,離不開父親溫暖而堅定的陪伴,尤其在三個關鍵階段:
小奶娃(0-6歲):
這時孩子雖黏媽媽,但父親的懷抱同樣要暖。 媽媽的懷抱是安全基地,爸爸的擁抱則傳遞力量和不同的安全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另一扇窗。
半大小子(6-12歲):
男孩開始偷偷模仿爸爸!怎么說話、怎么辦事、怎么像個男子漢——父親就是最鮮活的“教科書”。這個節骨眼上,父親若“神隱”,男孩就可能去外面“認師傅”,若遇人不淑,麻煩就大了。
大小伙子(14歲-成年):
這個階段,男孩 翅膀硬了,要單飛了。父親早年攢下的陪伴、信任和言傳身教,就是男孩闖蕩世界的“壓艙石”和“工具箱”, 支撐他真正長成有肩膀、有擔當的男人。
![]()
孩子的成長路上:
媽媽是永遠的暖巢,是回頭就能撲進的懷抱;
父親是那盞指路的燈,是身后推一把的力量,是規矩方圓里的自由。
父親穩穩地在,孩子心里就有底,眼神就敢亮,肩膀就知道要扛事——敢去試,敢去闖,敢對自己說“我能行”。
爸爸們,孩子長大的機會,就這一回。
你陪他摔的那一跤,你為他鼓的那次掌,你教他挺直的那次腰桿……這些,誰也替不了。
當爸的陪孩子長大,就像給孩子裝上了翅膀——這翅膀,是媽給不了的硬氣。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育心得,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