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豪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
浙江省社科聯主席
科技創新不是隨意出現在某個地方的,需要一個有利的創新環境或生態,其中開放的理念和包容的文化是創新生態形成的重要沃土。美國人文地理學家理查德·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提出的“波西米亞指數”(Bohemia Index),以創意職業從業者比例來衡量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度,也為表征區域或城市科技創新活力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波西米亞”一詞最初是指代捷克西部的一個地區,19世紀初期成為法國人對流浪在巴黎的吉卜賽人的稱呼,后來又演變成為指稱那些不受傳統束縛的藝術家或任何對傳統不抱幻想的人群的一種生活方式。自19世紀中期以來,更是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文化現象的代名詞。作為文化概念的“波西米亞”,推崇個性、自由,特立獨行,有時很懷舊,有時高呼“為藝術而藝術”,有時又致力于將藝術生活化,但始終以叛逆的姿態挑戰主流話語、反對傳統權威、張揚個性的自我。巴黎的拉丁區、倫敦的蘇活(Soho)區、紐約的格林尼治村(Greenwich)和舊金山的北灘 (North Beach)等等,被公認為世界聞名的波西米亞人聚集地。波西米亞人試圖將藝術與生活合二為一,不僅打破了傳統社會關于工作與休閑的區分,還在社交禮儀、消費方式上形成了自己的規則,從而營造了一種熱烈的知識氣氛,這不僅帶來活躍的都市公共生活,推動了城市空間的變化,還對整個城市的文化氛圍、乃至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都是至關重要的。
理查德·佛羅里達通過對美國各大城市在高科技發展和生活氛圍之間關系的研究,得出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結論,即那些高科技產業發展快的城市,往往具有較高的波西米亞指數(即作家、設計家、音樂家、演員、導演等創意職業從業者的比例相對較高),如紐約、舊金山等城市,因而認為波西米亞指數揭示了文化生產者與城市或區域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之間的深刻聯系,反映了地區文化開放度與創新潛力。研究發現,波西米亞指數具有驚訝的預測性,高波西米亞指數地區往往伴隨著高人力資本密度、高技術產業聚集和高包容性社會環境,構成了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的基石。從紐約硅巷到舊金山灣區,從深圳大芬村到成都文創園區,波西米亞指數高的城市正通過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培育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正如佛羅里達所言,有著繁榮藝術與文化環境的地區能夠誕生創意經濟成果,以及帶來整體經濟增長。也因此,該指數已被視為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用來衡量城市開放度與創新活力的重要指標。
波西米亞指數的核心在于強調“創意階層”對城市創新的催化作用。作家、設計師、音樂家、科技創業者等群體的聚集,不僅帶來文化活力,更形成知識溢出與跨界合作的網絡。這些“邊緣者”或“叛逆者”的集聚,往往孕育出顛覆傳統的技術與商業模式。例如,倫敦的蘇活(SoHo)從工業廢墟轉型為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典范,其波西米亞指數長期居高不下,創意人才與科技企業在此碰撞出了無數的創新火花,Google、Facebook等科技巨頭也在此設立實驗室,與街頭藝術家、獨立設計師共享空間,形成獨特的科創生態。
進一步觀察,高波西米亞指數區域往往具備三大特征:其一,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圍,使各種非主流思想與實驗性實踐得以萌生;其二,高密度的人際網絡,推動各種合作,促進跨領域知識流動,進而形成更多的創新火花;其三,靈活的物理空間,如共享辦公、藝術街區等低成本創新載體,為年青人的創新創業提供了合適的場所。這些特征與科技創新所需的試錯空間、快速迭代環境高度契合,換言之,創意群體帶來的知識溢出效應與消費升級需求,進一步推動了創意產業產值提升、藝術家群體聚集度提高 。正如理查德·佛羅里達所指出的,創意階層的存在本身便是“創新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發展也證實了波西米亞指數與創新生態之間的高相關性,即人工智能研發不僅需要技術能力,更需要跨學科視野與人文關懷。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場景高度依賴創意想象:算法設計需要藝術化的思維模式,智能交互需要人性化的界面設計,數據可視化需要視覺藝術的呈現,因此,硅谷的許多AI團隊中,設計師與藝術家也是其中核心成員。例如,OpenAI的DALL-E項目便是AI與藝術深度融合的產物,其團隊匯聚了計算機科學家、藝術家與哲學家,共同探索AI生成藝術的邊界。
另一方面,波西米亞指數高的城市更容易吸引AI領域的“異質性人才”。倫敦的國王十字區(King’s Cross)通過將舊工業區改造為科技與文化復合體,在這里的咖啡館與畫廊中,程序員與詩人、工程師與策展人頻繁交流,形成了獨特的“知識咖啡館文化”,推動AI倫理、情感計算等前沿領域的突破,吸引了DeepMind等AI企業入駐。波西米亞指數高的城市還是新興創意職業的孵化器,在新技術的創新迭代中催生出新的職業形態,一些城市已經孕育出“AI訓練師”“生成藝術策展人”等新職業。
波西米亞指數與科技創新生態的互動,為當下城市科創生態建設提供了多維啟示:
一是空間重構:著力打造“創意+科技”的混合載體。
在科創迅猛發展的當下,傳統工業區、藝術街區與科技園區不應相互隔離、孤立存在,而應通過功能疊加形成新型“創新空間”。例如,將舊廠房改造為“AI藝術實驗室”,既保留文化記憶,又注入技術活力。北京798藝術區與柏林廢墟藝術區的成功,驗證了這種空間策略的有效性。
二是人才培育:推進跨越學科壁壘的教育改革。
高校要打破“理工與人文”的藩籬,開設“AI+藝術”“設計思維+編程”等交叉課程。比如英國一些大學聚焦人工智能、數字治理、創意產業、融合學科等方向,用創新、前沿、跨學科融合的方式布局新學院和交叉型碩士,為培養適應AI時代的創新人才提供了示范。
三是政策創新:著力支持“非標準化”創新項目。
通過設立“創意科技專項基金”,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注重技術落地和產業應用,不拘泥于既定規則和范式,注重挖掘和融入項目所在地的特色資源和條件,并根據市場需求和技術問題靈活調整創新路徑,降低創新成本,體現政策工具的靈活性。
四是文化包容:營造“實驗性”“探索性”的社會氛圍,鼓勵奇思妙想、寬容失敗。
硅谷的“車庫文化”與“黑客精神”都證明,開放的文化土壤是孕育顛覆性創新的關鍵,通過舉辦科技藝術節、設立“奇點論壇”等平臺,激發全民的創新熱情。
把波西米亞指數融入科技創新生態,揭示了城市活力和競爭力的深層邏輯:創新不僅源于實驗室的精密儀器,也萌發于咖啡館的靈感火花;科技進步不僅依賴代碼的迭代,也需要藝術化的想象力。人工智能時代,城市若想在創新賽道保持領先,必須同時具有“理性的技術基因”與“感性的文化基因”。通過構建包容多元的物理空間、促進跨界人才流動、設計靈活的政策工具,才能讓波西米亞精神與科技理性共振,推動人類社會向更智慧的彼岸前行。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