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其實,我們每個人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冰山,看似獨立存在,實則與周圍的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生活中,獨來獨往的人并不少見,他們習慣了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運動,似乎與周圍喧囂格格不入。
但,長期保持這種獨來獨往的狀態,很可能會讓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孤獨、敏感,甚至還可能產生自卑的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說:“一個人成功與否,15%取決于專業知識,85%則取決于人際關系和處事能力。”
獨來獨往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個人的發展,影響生活的幸福感。
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獨來獨往的性格呢?
![]()
01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家庭環境是性格形成非常重要的土壤。一個父母關系緊張、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選擇封閉自己,獨來獨往。
在童年時期,孩子長期處于壓抑、冷漠的家庭氛圍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陪伴,他們長大后也很容易形成獨來獨往的性格。
學校環境對性格塑造影響也很大。曾有一則新聞報道,一個學校的學生,由于性格內向,在學校經常被同學孤立和欺負。久而久之,他變得更加沉默,習慣獨來獨往。
如果孩子在學校沒有掌握良好的社交技能 ,或者沒有處理好校園霸凌的事件,就有可能對社交產生恐懼和排斥心理,性格變得獨來獨往。
除了家庭和學校外,個人的經歷也會對性格產生長遠的影響 。比如:曾經一段重要的友誼或者在一段感情中受到傷害,抑或在一段人際關系中受過挫折,可能對人際交往產生不信任,封閉自己。
這種因經歷產生的心理創傷,如果得不到及時的修復,逐漸越來越來變得孤僻、敏感,性格也變得獨來獨往。
![]()
02
認知療法創始人貝克說:“認知影響情緒和行為,錯誤的認知導致不良的情緒和行為。”
獨來獨往的人想要改變這種性格,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認知,不少獨來獨往的人,內心深處常常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認知觀念。
比如:他們可能會覺得“別人不喜歡我”、“交往是沒有意義的”、“打擾別人是不禮貌的”、“與人交往會被拒絕”等。
這些認知如同無形的枷鎖,限制了他們走向社交的腳步。
要想改變這一切,就先要改變自己的認知。當腦海中出現“主動與人交往會被拒絕”時,我們可以反問自己:“我們真的嘗試過與人交往嗎?我們有沒有交往成功的案例?被拒絕是因為我還是因為對方?”
當我們真得邁出這一步時,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時候的擔憂和恐懼只是自己想象出來的,交往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可怕、不可以。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視網膜效應”,當我們自身擁有某件物品或具備某種特征時,會比常人更敏銳地察覺到別人也具備這種特征。
獨來獨往的人往往更容易聚焦一些負面的事件,而忽視積極的一面。所以當遇到一些負面的事件的時候,不妨試著去找一下負面事件的有沒有積極的、美好的時刻。
當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積極方面時,我們對人際交往的認知也會隨之逐漸改變,慢慢我們也就會愿意主動與人交往。
![]()
03
獨來獨往的人,并非不愿意與人交往,也不全是有社交恐懼,而是不懂得如何與人建立聯系、開啟對話。
著名人際關系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一雙善良傾聽的耳朵,比十張能言善辯的嘴巴更有價值。”
首先我們要學會傾聽,在與他們交流過程中,不要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先認真聽聽對方要講什么,了解對方的講話的意圖,用眼神給予積極回應,適當點頭表達自己的態度,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尊重和關注,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氛圍。
其次,我們在與人表達時,要盡量做到清晰、簡潔,有條理。如果沒有想好,最好先不要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表達時不要使用一些復雜或模糊的語言,讓對方理解出現偏差。
當我們觀點與別人不一致的時候,我們也要尊重對方的,可以這樣表達“我理解你的想法,不過我有另外一種看法,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此外,與人主動打招呼、微笑也是一種社交技巧。一句熱情的問候和一個簡單的微笑,往往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我們可以先從周圍人開始,鄰居、同事、同學簡單交流開始,慢慢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比如:見到同事、鄰居時主動說:“早上好呀,吃過早餐了嗎?”
或者,可以找個輕松并不能引發爭議的話題,和同事們聊一聊,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感情。
![]()
04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們要積極主動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來增強自己的社交能力。
比如,愛好閱讀,可以參加一些讀書俱樂部或者線下讀書分享會;喜歡運動,加入一些運動社團,跑步、羽毛球等。
在這些擁有共同愛好的社會組織里,我們更容易找到共同的話題,也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從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另外,參加一些志愿者活動,也是可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的。我們不僅能夠幫助他人,還能結識到一群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比如:環保志愿者、公益活動志愿者等
此外,還有社交媒體平臺,同樣也是拓展交際圈的一種途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相應的群組,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交流互動,有條件的話可以把線上社交轉化為線下社交,建立更加真實、深厚的社交關系。
![]()
05
說得容易,做到很難。獨來獨往的人最主要的是培養自信心,通過培養自信心來突破自己。
可以先給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比如:主動和一個陌生人打招呼,并成功進行一段簡短的對話。慢慢積累,不斷地在內心鼓勵自己:“我有與人交往的能力。”
隨著小目標一個一個地實現,我們的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強。
同時,我們還要會剖析自己,找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通過每一次小目標的實現,和每一次人際交往,找到自己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并進行自我肯定。
當我們感到自卑或不自信的時候,就想想自己的優點,想想自己與做得最好的一面,提醒自己其實是具備價值和能力的。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曾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論”,意思是個體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一行為主觀判斷,會影響個體的選擇和堅持情況。
永遠要提醒自己,無論發生什么樣的事情,多么讓人糟糕的事情,千萬不要去否定自己,而是把它當成一次成長和學習的機會。分析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爭取下次做到更好。
只有勇敢地面對社交挑戰,不斷嘗試,我們才能逐漸克服內心的恐懼,變得更加自信和從容。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