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德系、美系、中國車,全球汽車哪家強?
以前,答案顯而易見;現在,結果呼之欲出。
作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汽車之于世界,宛如日系三巨頭在日本的地位,不可或缺。
可日系車巨頭最近有些失意,豐田凈利潤同比暴跌37%;無獨有偶,本田利潤同比減幅高達50.2%,日產更是由盈轉虧,凈虧損1157.6億日元,處處散發著一股“日暮西山”的態勢。
![]()
受關稅影響,日本七大車企汽車制造商預計,2025財年會有約2.7萬億日元的損失,總營業利潤下降約36%。
更糟糕的是,日系車還面臨著轉型陣痛,在華銷量節節敗退。
在地緣政治因素和美國“關稅壁壘”的雙重沖擊下,汽車行業龍頭豐田汽車將采取哪些措施來應對供應鏈和成本挑戰,日系車又何以在電動車時代保持競爭力呢?
01
利潤暴跌,汽車龍頭也扛不住了!
前不久,豐田汽車最新的2025財年第一財季(4-6月)財報顯示,期內營業利潤下降10.9%,稅前利潤下降33.1%,歸母凈利潤下降36.9%至841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10億元),下跌原因豐田表示主要是受美國關稅等因素影響。
更糟糕的是,豐田下調了全年業績預期,預計2025財年(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凈利潤將為2.66萬億日元,同比大幅下降約44%。
當然,承受關稅壓力的也不只是豐田,日本七大汽車制造商都“深受其困”。
本田汽車2025財年第一財季(2025年4至6月)財報顯示,期內經營利潤為2441.7億日元(約合118.91億元),同比大幅減少49.6%;凈利潤更是大跌至1966.7億日元(約合95.78億元),同比減幅高達50.2%。
日產汽車202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日產汽車凈虧損1157.6億日元(約55億元),同比由盈轉虧。
受美國政府的汽車關稅影響,豐田、本田等日本七大汽車制造商預計,2025財年(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營業利潤合計將減少大約2.67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02億元,這相當于幾家車企去年一季度“白干”。
其實,日系車凈利潤下滑的背后,是單車利潤和銷量的下降,尤其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現象更為明顯。
2025年上半年,本田在中國市場累計銷量為31.52萬輛,同比下滑24.2%;日產汽車在中國市場累計銷量為27.96萬輛,同比下降約17.6%。
當新勢力以 “軟件定義汽車” 為旗號攻城略地,當本土品牌在電動化、智能化賽道上構筑起技術壁壘,曾經主導中國車市的外資品牌集體陷入 “中年危機”—— 市場份額持續萎縮、用戶心智加速遷移、技術代差日益擴大。
02
沒有永遠繁榮的行業,更沒有盛久不衰的品牌。
油車時代,日系車是輝煌過;但在電動汽車的大勢裹挾下,屬于中國新能源車輝煌的時代來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發布的產銷數據顯示:
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4.3萬輛和126.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6.3%和27.4%,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8.7%。1-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23.2萬輛和82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9.2%和38.5%,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5%。
當然,也有不少車友反駁說,豐田今年上半年銷量又創了歷史新高,已經連續6年全球銷量第一,利潤大跌多是政治因素。
甚至還說豐田哪怕利潤暴跌,也是不少國產車的好幾倍,但是這些人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背景——底蘊和限制。
豐田作為全球車企龍頭,有著近130年的歷史底蘊,這個硬性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拉平的,需要重大技術變革和市場時間的積累,如今這個機會來了,國產新能源車在康莊大道上飛馳。
更難的是,中國是個開放自由的市場,我們始終保持著大國風范,堅守互利共贏,而美日韓就不一樣了,外圍立高墻,處處使絆子。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新能源車企競爭力再強,也很難進去美國市場,而日本車企卻在汽車“高利潤市場”美國大賺特賺。
從規模上來看,中國自2009年起便是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但是從“市場的肥美程度”來看,也就是從利潤角度來看,美國市場才是車企們最喜歡的“大奶酪”,畢竟能賺錢才是硬道理啊,美國的新車平均售價要遠高于中國,好像美國的消費者已經習慣了“高價車”;如果說車企在中國汽車市場掙錢是地獄難度,那么美國市場就像是新手村。
03
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都已經開始卷“智能化”了,高速/城市 NOA、智能座艙、智能化技術平臺越來越普及,而美國的車還停留在偏“工具”屬性的層面,智能化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
美國車主在新能源車消費上還有著不小的優勢,美國裝個家用充電樁非常容易,還可以和光伏板結合,做到“零元充電”。
可以說無論是價格還是產品力,“中國車”可以秒殺“美國車”,對于美國消費者來說,做夢都想買到國內的車。
毫無意外,國產車的大規模進入,將會徹底改變美國汽車市場的格局,顯然這是美國某些人不愿意看到的。
美國消費者需要中國汽車,但如今卻不得不繼續加價來買本來就不便宜的美系車、日系車,而質優價廉的中國車卻被層層阻攔無法進入。
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美國的部分汽車產業,但“溫室里的花朵”終究難以獨當一面,無法和中國汽車產業正面競爭的話,最終還是會失去全球其他市場。
日本和韓國市場,別說中國車,就是美國車也很少見,這是當地人的消費習慣使然,而且市場有限,還是歐美汽車市場的錢更好賺一些,這也是為什么國產新能源車企紛紛布局歐洲的原因所在。
但是大家要記住,商業的本質是利益,國家也是有商業邊界的。
關稅、補貼、資質認證、環境因素等都是車企出海需要考慮的問題,就像關稅目前就是全球車企最頭疼的難題,以后車企想要在美國輕松賺錢,怕是也難了。
從近期各大跨國車企公布的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財報來看,大眾集團、梅賽德斯-奔馳、寶馬、現代汽車、起亞、通用汽車等主流車企的凈利潤出現了20%~60%的同比下滑。Stellantis集團、日產、雷諾、福特、沃爾沃汽車等企業,更是出現了季度或半年度的虧損。
04
誠然,技術、市場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國整車企業通過長期建立起來的供應鏈優勢,以及電動化的技術,已經在中國市場形成了龍頭地位。
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高達1286.6萬輛,同比增長35.5%,連續10年穩居全球榜首。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自主品牌年度零售份額上漲9個百分點突破60%。比亞迪汽車、吉利汽車、奇瑞汽車、長安汽車等頭部車企持續占據領先位置,廠商銷量份額從上年度32%上升到2024年的39%。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25年1-7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為1087.3萬輛,同比增長24.4%,銷量占有率為68.6%。7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為160.4萬輛,同比增長21.3%,銷量占有率為70.1%。
中國汽車自主品牌不僅在國內風生水起,在國外也是頗具競爭力。
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的銷量同比增長了91%;7月,中國汽車出口57.5萬輛,同比增長22.6%。1-7月,汽車出口368萬輛,同比增長12.8%。
可以看到,在合資、外資車企經歷著一場被時代淘汰敗局的同時,國產汽車正奔馳在康莊大道上。
05
值得一提的是,跨國車企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在華研發戰略轉型,以應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變革。
大眾、豐田等企業加速從“總部主導”轉向“中國先行”模式,將產品研發主導權移交中國團隊,開發周期縮短30%,上汽大眾通過本土化決策實現“油電同進”。
大眾與小鵬聯合開發電子電氣架構,奧迪采用華為乾崑智駕系統,奔馳與騰訊、火山引擎合作探索AI和大數據應用,積極融入中國技術生態。
對比某國的封鎖打壓,中國以開放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無不彰顯著大國的氣度!
毫無疑問,這場屬于國產新能源車的狂歡,既是技術積累的爆發,也是全球工業化格局變革的序幕。
在油車增速放緩、全球供應鏈重構的當下,企業若想避免成為“商業恐龍”,必須學會在破壞式創新中重建價值體系,這種“斷舍離”不是妥協,而是主動劃破沉疴的勇氣。
因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從來不是業務版圖的廣度,而是核心賽道的深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