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寧海地名中,“巉” 字(應為 “饞” 字改土字旁,全文先以此字替代)堪稱特殊。其本義為 “巉頭”,指像犁頭般伸入水(海)中的陸地或灘涂,簡言之,兩水相夾并高出水面之地便稱 “巉頭”。寧波方言中 “巉頭” 的發音近 “舌頭”,與地形特征相映,頗為象形。
寧海帶 “巉” 字的地名遍布縣域:村名有上巉村、下巉村、上巉潭村,龍浦曾有上巉地名;對岙洞有阿門巉,古渡上彭有巉頭,前橫跳頭村東曾有花巉村,前橫西面有 “銅板巉”,釣魚礁外有開井巉;越溪有下洞巉、白芨巉,盤嶼有高巉;雪坡門前塘有烏跳巉,一市牛臺有牛臺巉、長巉,箬岙有大中巉、小中巉;毛嶼村北有俗稱 “屙缸巉” 的鄉土地名,毛嶼港與白嶠港相夾處原稱 “岸下巉”,后諧音為 “泥下巉”。
縣域之外,三門有手字巉、孝頭巉、犁頭巉;石浦有巉頭角、巉頭廟、巉頭碼頭,岳井洋北部有崇巉島;鄞縣有大巉、小巉,海曙有謝家巉等,可見 “巉” 字在浙東沿海地名中的通用性。
長街西南部的上巉村與下巉村,均依地形地貌得名:長亭港(礁港)之北為上巉,港南為下巉。目前上巉自然村屬于大青村。
![]()
【橙的故事】
橙在寧海的分布以長街、力洋東路為主,其他地區雖有種植但數量不多,這與當地生活習慣尤其是飲茶傳統密切相關。東路一帶多因圍塘成村,茶葉稀缺,舊時普通百姓無力購置茶葉,便以橙皮茶替代,漸成習俗。橙樹多種植于房前屋后,不占良田,家家戶戶栽上一株,從青皮到黃皮,一年之中近半年可采果泡茶;更有將秋冬橙皮曬干者,得以四季取用。
如今東路人待客時,常于綠茶中加入小塊橙皮或橙皮絲,這一細節已成為地域文化標志 —— 喜好橙皮茶者,多與寧海東鄉有著淵源。
明《崇禎寧海縣志》將橙歸為果類,而在民間,其果皮多用于泡茶,香氣清冽且有助通氣,果肉則味苦澀酸,常人鮮有食用。當地有一趣俗:若結過婚的女子喜食橙肉而不感其酸,便被視作懷孕的征兆,且傳言多懷女兒。
上巉村一帶至今保留著 “正月十四打橙” 的獨特習俗:針對瘋長不結果的橙樹,正月十四夜由孩童持 “短柱棒” 擊打樹干根部,使主干樹皮輕微受損,以減少養分輸送,從而提高當年結果率,其原理類似現代農業中的 “環割” 技術。這一習俗既蘊含著先民對作物生長的觀察智慧,也為橙樹增添了幾分鄉土傳說色彩。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水東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鄉土寧海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