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對岙洞的村名由來頗具趣致。新老《寧海縣地名志》記載:早年岳井至長街通舟楫,此地恰處航程中段,當(dāng)?shù)胤Q“半”為“對拗”,又因臨洞港,初名“對拗洞”,后諧音演變?yōu)椤皩︶础薄?/p>
洞港以水流湍急、水道密布為特征。寧海境內(nèi)帶“洞”字的地名尚有多處,如長街龍浦的橫洞、力洋的洞門與古洞等。
象山對岙王村南面的洞港未圍墾前,這片海域與車岙港直接連通。相傳圍墾后,對岙王村前的洞港塘被稱為 “對岙洞”,快讀時訛為“雕洞”,此說可信度較高。
對岙王村名的演變亦有脈絡(luò):明弘治年間(1488-1505),胡陳東倉岙里王村的王氏族人東遷至此,為紀(jì)念祖地并祈愿傳承靈氣,初名“帶岙王”。因方言中“帶”與 “戴(戴帽子之‘戴’)” 發(fā)音相同,漸稱“戴岙王”;后嫌“戴”字難寫,且“戴”與“對”讀音趨近,最終演變?yōu)?“對岙王村”,快讀如 “雕王”。從 “帶” 到 “戴” 再到 “對”,軌跡清晰可辨。
當(dāng)年圍墾對岙王村前的洞港塘?xí)r,寧海、象山多地村落共同入股參與堵港。因此,如今對岙洞村內(nèi)仍有象山對岙王、里坑等村的土地。
一個地名的由來,往往折射出先祖的遷徙史與圍塘史。或許,這正是《水東講村名》挖掘這些故事的真正意義所在。
對岙洞知青記憶館 2017 年建成開放,2024 年升格為浙江省鄉(xiāng)村博物館。館內(nèi)設(shè)“上山下鄉(xiāng)”“扎根農(nóng)村”“知青歲月”“大返程”“成就人生”“回首青春”六個展區(qū),通過實(shí)物、照片、圖文等展品,真實(shí)再現(xiàn) 40 余名知青在村生活、勞動、學(xué)習(xí)情景,記錄他們在崢嶸歲月中于廣闊天地經(jīng)磨礪成長的故事,展現(xiàn)一代知青的精神風(fēng)貌。
![]()
【丞相墓】
里坑村東接長街車岙,南連對岙洞村,雖屬象山縣,但因先祖多從岳井等地遷徙而來,村民口音與寧海口音基本相同,故有“象山的寧海人,寧海的象山人”之說。
里坑村南竹山上,世代相傳有南宋丞相葉夢鼎之墓。村民稱,早年墓中石材多被移作他用,其中粗者需數(shù)人合抱,高及二層樓,如今僅存一根紅色石柱,被用作電線桿基石。現(xiàn)存墓面以亂石砌成,朝向東北。
現(xiàn)今仍有葉、陳兩姓村民每年前來祭掃 —— 因葉夢鼎原姓陳,后過繼給葉家,故兩姓族人皆認(rèn)其為先祖。相傳往昔若兩姓同日祭祖,還曾有過爭執(zhí)。
寧海、象山民間多傳葉夢鼎墓設(shè)有三十六處虛冢,如大佳何橋坑一帶也流傳著兩座葉丞相墓的故事,這些傳說代代相傳,饒有興味。
葉夢鼎大型的生壙在三門海游廣潤寺,現(xiàn)有兩尊出土的石翁仲存三門博物館。
- End -
鄉(xiāng)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guān)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水東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鄉(xiāng)土寧海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