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站在世界地圖前,說走就走。對很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來說,“出國”兩個字,曾一度只是遙遠的夢想。現實中,他們要面對的不只是語言門檻和簽證手續,更有學費、機票、生活費這些實打實的開支壓力。出國深造、海外交流,對他們而言,不僅昂貴,而且信息壁壘重重,看得見,卻夠不著。
那么問題來了:有沒有可能,讓這些學生也能擁有走出國門、拓展眼界的機會?有沒有可能,他們不靠家庭背景,而靠學校支持、個人努力,真正走出“教室”,走進“世界”?
![]()
其實答案是肯定的。關鍵在于,學校能否提供真正公平可及、兼具教育價值和實際支持的國際化平臺。而在這一點上,像華東理工大學這樣的高校,正通過具體行動給出令人欣喜的范本。
今年暑期,學校首推“勵行國際計劃”,通過金龍魚慈善公益基金會資助,支持16名本科生前往新加坡研學實踐,其中不少來自貧困地區、助學貸款家庭或是第一代大學生。這讓人看到,不是“出國留學”才談國際視野,而是“走出去體驗”就能發生成長和突破。
![]()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為期一周的課程中,同學們深入網絡分析、社會調查與數據科學學習,國際教授們用案例授課,從問卷設計、樣本篩選到數據建模,層層解構研究方法。課堂上不僅強調批判性思維,更推動創造性表達,這種跨文化學術碰撞,讓他們真正“跳出固有框架”“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為未來就業與研究能力打下國際基礎。
此外,學子們實地探訪了新加坡資源永續展覽館、金融管理局、城市規劃展覽館等機構,及小印度、牛車水等文化地標,實現理論與現實的有機連接。河南學生桑婷婷在展館看到廢棄物再生裝置后感嘆:“‘走出大山’不是終點,而是要帶著鄉村問題去看世界、找答案”。跨文化、跨學科、跨職業領域的融合體驗,顯著提升了他們對未來職場和社會責任的認知,也為就業競爭力增加“反差深度”。
![]()
與企業高層面對面交流也是此行亮點:在豐益國際集團總部,學生與董事長郭孔豐探討跨國創業與市場競爭,他強調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并指出同學們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本土行動能力。這樣的啟示遠比課堂案例來得直觀,激發了學生對全球經營和創新管理的興趣,這種力量將在未來求職或創業中成為亮點。
正如在新加坡就業的華理學子所言:“出國不是為了離開家鄉,而是為了回來時能看得更清楚,做得更好”。華理此次“勵行國際計劃”不僅踐行了“教育育人”理念,更體現出學校在“發展型資助育人”方面的格局——不是簡單給予經濟援助,而是通過跨國平臺,讓優秀但經濟薄弱的學生擁有優質國際體驗,學校希望不讓任何困難成為阻擋學生視野的墻。
這真正讓“全球視野”成為普惠教育的一部分,讓“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更有溫度、更接地氣,也更具未來韌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