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社:大地書頁上的還愿儀式
黎荔
![]()
今日立秋,漫長的夏日終于迎來了它的終點。立秋三候,分別為: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發(fā)現(xiàn)風里之暑熱,已稍有減退,早晚的空氣中開始有了些許涼風。當然,微不可察的清涼,尚不及一場急雨之爽快,但已開啟了天地間氣候的轉(zhuǎn)折。不久之后,便是二候白露降。天氣降下茫茫而白者,尚未凝露,故曰“白露”。過了立秋,早晚溫差加大,霧氣一起,遠望,便有了一番獨有的景致。而三候寒蟬鳴,亦已不遠了。寒蟬,小而青紫,立秋后,因天地陰氣漸重,蟬先感知到了涼意,鳴叫聲將更加響亮而凄切。
讓風吹過大地,讓枝頭最后的果實飽滿。再給兩天風調(diào)雨順的好天氣,催它們成熟,讓最后的甘甜在內(nèi)部潛滋默長。你看,南方水稻抽穗,北方玉米吐絲,大豆開始結(jié)莢,棉花開始結(jié)鈴,甘薯塊莖迅速膨大。各種農(nóng)作物豐收在望,人間又快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萬物輪回,自有因果。有勤才有收,有種才有果。
想起中國古代在春秋兩季,地方上都會有大型的祭祀活動。一個是春社,另一個就是秋社。燒香祭祀之外,還會有一些娛神的戲班聚集在村鎮(zhèn)演出,輔以各種民間自發(fā)的物資交易的市集活動,敲鑼打鼓,香煙繚繞,人來人往,熱鬧得很。社日是鄉(xiāng)村的集體節(jié)日,家家戶戶都要參與。春社是祭祀土地,求一個風調(diào)雨順,秋社則是感恩豐收,感恩大地。春社是祈愿,秋社是還愿,一個關(guān)于種與收的完美閉環(huán)。如果當年農(nóng)業(yè)歉收,秋社的儀式依然不會缺席。不過祭祀的主題,會從感恩變成禳災(zāi)。人們希望通過祈禱消除災(zāi)禍、祈求福祉。面對天地的無情,人們無怨;面對神明的違約,人們無尤。也許因為在過去,風調(diào)雨順的年景其實很少。今年豐收,明年就可能是歉收,風雨不定,旱澇無常,這才是自然的本相。人們除了接納,沒有別的辦法。順受其果,不種其因。看透天命無常,悟透榮枯有數(shù),人生才能獲得一份超然與平靜。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xí)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jié),農(nóng)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古人認為土生萬物,所以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春社日和秋社日,即是春秋兩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社按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農(nóng)歷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農(nóng)歷八月。不知道為什么,感覺自己非常熟稔于春社與秋社,雖然我自小生于城市,其實并沒有參加過任何類似的民俗活動。但是,那社日場景,我似乎曾一次次見證過、參與過——
![]()
當立秋的涼意滲進晚霞,莊稼人已開始為秋社忙碌。碾谷場上的石磙滾過金黃稻粒,吱呀聲響如老農(nóng)的低沉嘆息;新釀的社酒在巷子深處彌漫開醉人的甜香,竟將過路的行人腳步也拖得遲滯了;孩童們圍在祭壇邊,好奇地數(shù)著谷物堆成的尖頂,小手偷偷捏起幾粒谷子,又急忙塞進衣兜里。秋社將臨,整個村莊彌漫著一種飽脹的暖意與喜悅,似新谷溢滿糧倉,又似酒香彌散于空氣。
秋社祭日終于到了。新米黃熟的氣息隱隱滲入初起朝露的空氣中,天空如剛剛擦亮的清亮琉璃。古老村落的土地廟前,早已人影綽綽。秋社的供桌被各種豐收之物,滿滿堆得如同小山一般——金澄澄的稻穗沉甸甸堆積成小丘狀,鮮甜多汁的橙子如飽滿的燈籠堆疊其上,而肥壯的雞鴨穩(wěn)穩(wěn)擺于其間,各自安靜等待著。新碾出的米、新摘下的果、新釀成的酒——皆由土地贈予。人們肅然佇立,只等時辰一到,便向土地爺獻上整年最誠心的祭拜。
祭臺正中,村中的宗族長老披一身洗得干干凈凈的對襟衫,莊重地點燃了第一炷香。當繚繞的淡紫色輕煙輕柔飄起,他沉穩(wěn)有力地擊打起了社鼓。那咚、咚、咚之聲,雄渾而充滿底蘊,重重穿越了升騰繚繞的煙霧和縱橫綿延的阡陌,仿佛大地之心跳,敲擊著立秋的關(guān)節(jié),仿佛催促著土地公將整個秋天豐厚成熟的恩澤,撒播到人間的每個角落,并祈求來年福運連連。鼓畢,長老莊重地捧起第一碗新酒,恭敬潑灑于土地之上,酒液迅速滲入泥土深處,大地無言而深沉地接納著這份感恩。秋社,是人們向土地莊嚴奉還的“結(jié)賬”儀式。這一碗酒,便如人世間最珍重的還債之資;祭壇上堆疊的谷粒與果實,則是村民與大地清賬的證物。
幾輪鼓點過后,族長開始分發(fā)“胙肉”,一種煮熟的五花豬肉。男女老幼默默低頭接過,眼中盛滿了熱切,那些經(jīng)年累月風吹日曬積蓄的滄桑與心愿,此時都悄悄涌出,如同古井深處的微瀾在沉寂水面輕輕漾開……當儀式結(jié)束,長老還會給每位村民分發(fā)一小束沾著露水的新稻穗,每個人都是神情莊重地雙手接過托住,這可是土地公的饋贈啊!低頭細細端詳,那飽滿的稻穗之上,幾顆微小卻晶瑩的露珠懸垂欲墜,映襯著金黃色的稻粒,像是土地在初秋第一縷晨曦下吐出的肺腑真言,大地恩情悄然地滲入每個人的心房。
秋社,這本是向土地躬身償還深恩的時刻。春生祈愿,秋成還愿,原本是人與自然最樸素契約的莊嚴履約儀式。春社如開篇的祈愿,秋社則如終章的還愿。春社上人們向土地神禱祝風調(diào)雨順,而秋社則捧出收成向土地還愿——這“種”與“收”之間,構(gòu)成了一部大地之上最古老的契約之書。古人早已懂得與萬物清賬的智慧,莊稼人面對土地時,不是索取者,而是謙卑的債務(wù)人。春種一粒粟時,大地便默默簽下收成的期票;待到秋收萬顆子,人們便以虔誠的祭儀鄭重結(jié)賬。這樸素契約精神,在人與土地之間,在人心與神明之間,織成了天地間最牢不可破的紐帶。
如今秋社雖已漸行漸遠,但大地這部厚書從未停止書寫。站在城市的陽臺望向田野,我恍惚看見村中碾谷場上的石磙滾動,聽見谷粒簌簌剝落的聲音,聞見新酒甜香彌漫在風里。秋社古老儀式雖模糊難辨,但那種對土地敬畏的基因卻未曾磨滅。天地之間,人類最體面的生存姿態(tài),是與萬物清賬。春社的祈愿是土地為我們簽下的期票,秋社的還愿則是我們向大地奉上的兌現(xiàn)——如此往復(fù),才得以維系這生生不息的圓融循環(huán)。
當立秋的涼風再度拂過面頰,我仿佛聽見大地書頁翻動的簌簌聲響。那書頁上寫滿的,不只是消逝的祭歌,更是人類對自然永不可忘的債務(wù)清單——以虔誠之心清還每一筆欠賬,方能在萬物循環(huán)的賬簿里,繼續(xù)書寫我們微小而莊重的一筆。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