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問題提出
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推進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2035年要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這就需要大批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帶領科研“國家隊”和科技骨干不斷攻克科學難關,攀登科技高峰乃至頂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科學家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中的第一位。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以下簡稱“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戰略科學家并進行了具體論述,這說明戰略科學家受到高度關注。同時,近年來對戰略科學家的研究呈現出熱點態勢,對其內涵、特征、素質、成長規律、選拔培養使用等內容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目前還存在觀點不夠一致、部分內容深度不夠等問題,仍需要深入研究。
本文集中從戰略科學家的本質、成長路徑與因素、子類、發揮戰略作用的具體表現和途徑幾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從選拔、培養、使用、平臺4個方面提出了加強戰略科學家隊伍建設的對策。對戰略科學家開展深入研究,具有很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從理論價值來看,研究可以完善戰略科學家的相關理論,豐富高層次科技人才的理論內容,深入揭示高層次科技人才成長規律,推動人才學理論的發展,還可以揭示科技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的相關機制。從實踐價值來看,在戰略科學家的識別和選拔上,研究能夠提供更為完備的標準與類別特征;在培養上,政府及機構能夠基于戰略科學家的成長規律和作用發揮的方式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措施;在使用上,政府及機構能夠根據戰略科學家發揮戰略作用的方式和途徑搭建更多元、更有效的渠道。
02 文獻綜述
戰略科學家的相關研究大致起源于21世紀之初,高潮在近兩年。下面對幾個主要問題的研究進行綜述。
2.1 戰略科學家的界定
關于戰略科學家的界定,現有研究存在兩個共識:一是認為戰略科學家是戰略家和科學家的有機結合體;二是大多以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對戰略科學家的闡述為重要依據。但研究中也有更加具體的觀點闡述,如呂科偉等把戰略科學家分為4個要素,即戰略站位、戰略前瞻、戰略布局、戰略實施,大體是一個對科學戰略連續體的分解。余仲華從5個維度界定戰略科學家,包括思想品質、重大貢獻、核心引領、戰略指揮、一線實踐。有學者認為,戰略科學家一是優秀的科學家,二是寬口徑的科學家,三是戰略家,四是對科學管理有所把握、可發揮政策咨詢作用。
學者主要從外延角度,對戰略科學家的概念范疇、相關特征等展開討論。李婧銖認為,國家最高科學獎獲得者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戰略科學家群體,把二者畫了等號。李國杰院士認為,目前大家談論的戰略科學家是一個外延擴大了的概念,包括頂尖科學家、重大項目工程師、科研方向決策者的群體,具體包括狹義的戰略科學家和某專業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大科學家,主持重大科技工程的技術總師、工程總指揮,甚至包括科技型龍頭企業的CEO和科技決策的官員。瞿群臻等研究戰略科學家時,選擇250位工程院院士為對象。上述這些研究的外延都比較大。而袁和平認為,約95%的科學家的研究工作是戰術級別的而非戰略級別,意即戰略科學家是極少數。
已有研究中鮮有聚焦戰略科學家的細分子類展開的研究。王昉等在對戰略科學家進行實證研究時,把71位研究對象分為3個子類,即杰出型、科學素養突出型、戰略眼光突出型;對720名后備力量對象也分為3類,即院士組、院士候選人組、其他領軍人才組,大體可以看作3個層次。李國杰認為,戰略科學家是由不同層次科學家組成的梯隊,頂尖的戰略科學家鳳毛麟角,對多數科技人才主要是培養科技戰略意識。
2.2 戰略科學家的作用
關于戰略科學家的作用,王廣興等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是積極主動參與決策咨詢,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二是對社會需要和科技走向有很強的預見性,其成果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解決許多實際問題。張赟在分析為什么需要戰略科學家時談道,高質量發展需要戰略科學家主導科技創新活動;我國基礎科學弱,需要一批頂尖科學家開拓最前沿并做出原創性成果;當前科技進入空前活躍期,需要戰略科學家參與頂層設計提前布局;許多科技問題特別是管理問題的解決需要科學家參與。從余仲華關于戰略科學家的定義中也能夠看出戰略科學家所起的作用,如把握科學前沿指引方向、培養聚集科學家形成梯隊和群落、組織大兵團式科技攻關等。
2.3 戰略科學家的成長規律
關于戰略科學家的成長,包含成長的內部因素(基本素質)和外部環境,以及成長的規律性等問題。相對來說,現有研究對基本素質關注較多,較少關注外部環境和成長規律。呂科偉對4個因素進行分析:時代背景、國家戰略和布局、個人特征(理想志向、教育履歷、意志品質),以及環境因素(家庭環境、工作崗位、擔任職務等)。黃文龍對杰出科技人才成長提出5E(家庭、教育、道德、科研、時代)因素模型。王昉等在量化分析時提出4個一級指標:政治素質、實踐能力、戰略眼光、科學素養。馮粲通過對中外100名戰略科學家的履歷進行分析,設定了5個特征指標,即社會背景、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科技貢獻、科學精神,并把每項特征指標具體化。瞿群臻對院士進行生存分析,得出兩個成長階段及其持續時間:一是教授階段(從畢業到晉升教授),觀察時間為10年;二是院士階段(從晉升教授到增選為院士),觀察時間為20年。綜合來看,戰略科學家成長的內部因素包括理想精神、科學研究、戰略眼光、管理能力等,外部因素包括時代背景、戰略布局、家庭環境、工作環境等。
2.4 戰略科學家的選拔與培養
研究者從選拔、培養、搭建平臺等方面提出建設對策。王運紅建議成立面向最高決策層的科學顧問委員會。張赟注重加強科學教育,讓青年科技人才承擔重大科技任務,為其提供機會平臺。李國杰結合信息領域實際,主張提高戰略科學家梯隊的科學素養和戰略意識,通過科學合理的決策機制發揮高端科學家工程師的作用。還有學者建議要為科學家創造必要的學術研究基地平臺,在國際上提高其學術地位;放手讓其承擔重大科技任務,提高組織領導能力;充分發揮其在科技決策中的作用,提升其戰略眼光;開拓選才視野,吸引凝聚戰略科學家。
綜合來看,對戰略科學家的研究在以上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還有許多問題研究得不夠深入。第一,對戰略科學家的外延還存在寬嚴尺度的差異,對其層次和子類研究不夠。第二,對戰略科學家在科學戰略決策實施中的具體作用研究不細。第三,對不同時代背景下戰略科學家的時代性分析不夠,多以研究以往的戰略科學家為主。第四,雖然分析了戰略科學家成長的因素條件,但對其成長路徑和規律進行的整體性歸納不足。本文將在這些方面有所深化,力求有所突破。
03 研究設計
3.1 主要概念
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對戰略科學家有清晰的界定,“具有深厚科學素養、長期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視野開闊,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強的科學家”。基于該定義,本文將戰略科學家定義為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深厚的科學素養,在專業領域取得原創性和突破性成就,能夠把握科學趨勢并做出前瞻性布局規劃、組織大兵團作戰攻關、在科技與社會發展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杰出科學家。本定義的前一句是解釋科學家,后一句是解釋戰略家,即科學家+戰略家。戰略科學家的核心勝任力可歸納為社會責任感、科學素養及實踐、攻關組織領導能力、科學前瞻判斷力及決策參與4個方面。這與王昉等提出的4個一級指標即政治素質、實踐能力、戰略眼光、科學素養比較接近。
戰略科學家與杰出科學家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的科技創新水平都是杰出的、極高的。不同之處在于,杰出科學家可能是個體性科研,不一定承擔組織領導任務,也不一定發揮戰略決策咨詢作用,而戰略科學家則一定會領導團隊攻關,并參與科技決策。科技領導者也不等同于戰略科學家,科技領導者可以是了解或熟悉科技工作的行政領導,但本人不一定是科學家或杰出科學家。
3.2 研究對象
根據戰略科學家的特征,適當兼顧時代性、領域性,本文選擇新中國成立75年來11位戰略科學家作為研究對象。具體姓名及貢獻領域如下:錢學森,導彈和航天科技;錢三強,原子彈研制;朱光亞,兩彈研制;孫家棟,探月工程;華羅庚,數學與運籌和優選法;王選,計算機與漢字激光照排;吳孟超,肝臟外科;蔣新松,機器人;袁隆平,雜交水稻;李振聲,小麥育種;南仁東,大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
3.3 框架指標
基于研究的問題,筆者將研究指標分為兩大方面:
一是戰略科學家成長的條件和路徑,包括:(1)時代背景:年代與大事件、國家戰略;(2)地域環境:出生地、受教育地、工作地;(3)家庭背景:父母職業、父母文化程度;(4)教育背景:家庭教育、受教育程度、學校、導師、學業成績、方向選擇;(5)工作情況:工作單位、工作崗位與職務、研究方向、研究問題、攻關方法、取得成果或所得榮譽、影響力;(6)外部支持:決策者、團隊、其他支持。
二是戰略科學家的戰略作用,包括:(1)領導類作用:如擔任行政職務、領導與組織、人才培養等;(2)參與戰略決策:如戰略判斷、戰略規劃、戰略布局、戰略影響等。
3.4 研究方法
首先運用傳記法,選擇的傳記考慮要有較高的權威性,如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國科學拓荒者傳記系列”,有《錢學森傳》《錢三強傳》《朱光亞傳》《孫家棟傳》。華羅庚傳記選擇王元撰寫的《華羅庚》,袁隆平傳記選擇郭九麟撰寫的《袁隆平傳》,南仁東傳記選擇王宏甲撰寫的《中國天眼:南仁東傳》,蔣新松傳記選擇徐光榮撰寫的《科技帥才蔣新松》,其他科學家傳記選擇王建蒙主編的《勇攀巔峰: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故事》。這些傳記比較客觀、具體、翔實。
其次運用統計法,雖然本文選擇的案例不多,但適當的統計分析也能夠說明一定的概率。本文對科學家的履歷進行一定的描述統計,以說明分布趨勢。
再次運用事跡分析法,所謂事跡分析是對科學家的學習生活、科學工作等方面的典型具體事例、業績進行剖析,以說明一定的成長規律性和素質特點。這類似于勝任力研究中的行為事件訪談,根據具體事例分析勝任力特征。這種分析是質性研究,利于揭示因果聯系。
最后運用案例分析法,選擇11人作為群體案例圍繞相關指標進行分析。
04 主要結論
筆者基于素材的閱讀整理,從基本特征、成長路徑和規律、子類及其差異性、科技戰略作用的發揮4個方面做出分析,得出相應觀點和結論。
將11位戰略科學家的核心信息通過列表呈現(表1)。
![]()
![]()
4.1 成長路徑和規律
針對卓越科學家或科學精英,已有許多著名的研究和成果,如朱克曼的《科學界的精英——美國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對美國7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采訪,提出了優勢積累的成長規律。陳其榮等在《科學精英是如何造就的——從STS的觀點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從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視角研究了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創新機制、創造年齡、跨學科研究及一流大學的培養等問題。段志光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成功之路》中主要研究了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科學產出、科學合作和成因。諸多研究結果,大多驗證和豐富了科學界優勢積累成長規律的結論。
成長因素的分析是細致復雜的,我們聚焦成長路徑來做簡化分析,路徑分析能基于因素分析而更為抽象概括。所謂成長路徑就是成長為戰略科學家的共同的路線、階段及特征。通過研究發現,戰略科學家成長路徑為:良好條件—成為學霸—聚點關鍵問題—持續攻堅—系統性成就—國際性影響。將這個路徑再簡化,可分為3個階段:一是形成杰出的科學素質;二是開展卓越的科技創造;三是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和產生廣泛的國際影響。
4.1.1 形成杰出的科學素質
從出生地看,11位戰略科學家中,東部地區(山東、江蘇、浙江、上海、福建)7人,中部地區(湖北、江西)2人,東北地區(吉林、遼寧)2人,西部地區沒有,由此可以看出發達地區的有利作用。從家庭背景看,父親為知識分子的有7人,因此可見文化資本的作用。從所上大學看,除了華羅庚沒有上過正規大學,其余均大學畢業,其中2人畢業于農學院,8人為其他名牌大學,可見優質教育是重要影響因素。從留學經歷和國際訪學情況看,有5人留學,有9人有國際交流等經歷,可見留學與訪學的作用。從能力素質看,這些科學家都是各個領域的優秀學子,如國民政府曾選派吳大猷、華羅庚、曾昭掄赴美學習,這3位科學家再各選派2名助手,包括朱光亞、李政道、孫本旺、徐賢修、唐敖慶、王瑞酰,可見上述被選派的科學家非常優秀與拔尖。又如,華羅庚在去清華大學前在《科學》雜志上發表2篇論文,1934年發表8篇,1935年發表7篇,1936年發表6篇,其學術成果高產。華羅庚還善于解決難題,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署長俞大維有個密電碼問題,請教許多外國專家都無答復,交給華羅庚后,華羅庚竟只隔一晚就把答案交給了俞大維,令人深感佩服。
4.1.2 開展卓越的科技創造
從工作單位看,11位戰略科學家都在國家層面的知名機構工作,因此能夠站在科研前沿開展研究攻關。他們基本都在科研或教學單位任職,其中有7人曾在中科院工作(錢學森、錢三強、朱光亞、華羅庚、蔣新松、李振聲、南仁東),有2人曾在北京大學任教(朱光亞、王選),有1人曾在清華大學任教(華羅庚),2人曾在原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錢學森、孫家棟),1人曾在原第二軍醫大學工作,袁隆平曾在安江農校任教。從11位戰略科學家所攻克的難題看,都是國家戰略需要、科技前沿問題,均是具有原創性和開拓性的課題,如“兩彈一星”、激光照排、雜交水稻、500米直徑射電天文望遠鏡、水下機器人、肝外科手術等。從工作特點看,他們都是在某一領域持續攻關,不斷實現技術的進步。例如,原子彈的爆炸實驗,從空爆到地爆,從靜止到與導彈結合等,持續改進和實驗。又如,雜交水稻由“三系法”到“兩系法”,再到“一系法”,超級稻育種也是不斷提高產量。小麥育種中小偃系列小麥新品種,從小偃4號到81號,就是不斷根據新問題、新要求而研發出的新品種,如高效利用土壤磷營養的小偃54、高效利用光能且有抗倒伏能力并高產量的小偃81。肝臟攻關解決了肝臟解剖、手術、止血、術后并發癥治療等一系列難題,尤其是實現了中肝葉切除技術的突破。
4.1.3 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和產生廣泛的國際影響
以華羅庚為例,他的專著《堆壘素數論》于1947年以俄文在蘇聯科學院“斯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第22號專著出版,中國數學界對此給予了崇高評價,俄國數學家維諾格拉朵夫稱其為優秀的專著。該書1953年以中文出版,先后被譯成德文、匈牙利文、英文、日文。外國學者在1945年時評價,華羅庚已明顯是那時的數論學家領袖之一。認識華羅庚的美國數學家都對他清楚而直接的數學方法、深厚的知識及天才特質有著深刻的印象,其研究成果至今仍被不斷引用。1950年,華羅庚回國時,報道稱其為“聞名全世界的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此外,吳孟超開創了肝膽外科領域無數個第一;袁隆平在20世紀90年代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到許多國家傳授過技術,影響了全世界;王選研制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讓出版印刷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兩次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成就;“兩彈一星”、探月工程等的世界影響自不必說,世人皆知;500米直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的落成啟用,對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2 子類及其差異性
11位戰略科學家可以細分為一定的類型,不同類型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按照范圍,可分為領域內戰略科學家和跨領域戰略科學家。前者側重在某個領域,后者則跨多個領域。11位戰略科學家中,領域內戰略科學家7人,包括華羅庚、王選、吳孟超、袁隆平、李振聲、蔣新松、南仁東;跨領域戰略科學家4人,包括錢學森、錢三強、朱光亞、孫家棟。其中,錢學森涉及工程控制、系統工程、導彈、科學技術體系等,是涉及領域最多的戰略科學家。錢三強除兩彈外,還涉及科學技術管理、科學學、文化等方面。朱光亞涉及原子能、核物理。孫家棟涉及導彈、通信衛星、北斗導航系統、探月工程等。科學通常是分領域(學科)的,因此戰略科學家一般以領域內子類為主。但科學的聯系與交叉越來越普遍,根據陳其榮等對1901—2011年365項諾貝爾獎項的統計,其中交叉成果項數198項,占比54.2%,且具有隨著時代發展占比上升的趨勢。如此看來,跨領域是戰略科學家和頂尖科學家的重要特征之一。當然,能夠在多領域作出貢獻,也與其自身素質全面、崗位與任務轉換及其研究的多樣性有關。
按照成就方向,可分為科學類戰略科學家和工程技術類戰略科學家。科學類戰略科學家側重科學研究,以發現規律原理為主;技術工程類戰略科學家側重技術和工程,以解決技術實際問題、工程創造為主。11位戰略科學家中,科學類的少些,以華羅庚為典型,其他10人都以工程和技術為主。當然,二者不是截然分開的,許多技術工程類戰略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上也是有貢獻的,如錢學森、錢三強、吳孟超等。一般來說,要把科學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離不開工程技術的。工程技術能夠做出物質上的創造、解決實際問題、帶來實際效益、造福人民大眾。因此,工程技術類戰略科學家多一些,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和經濟追趕時期,更符合國家戰略需要和人民需要。但當技術發展更加依賴基礎研究時,則需要更多的科學類戰略科學家。總之,各子類的占比隨著國家戰略和科技發展階段不同而變化。
4.3 科技戰略作用的發揮
歸納起來,戰略科學家在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戰略作用的內容、方式、途徑,主要有以下7種。
第一,參與戰略規劃制定。例如,1956年國務院成立科學規劃委員會,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有各領域600多位專家參與。錢學森是規劃綜合組組長,綜合組對大家提出的規劃項目進行評價、選擇、推薦,提供給中央決策。該規劃列出了12個發展重點、57項重大研究任務和6個急需項目。朱光亞、華羅庚等都參與了規劃制定工作。
第二,提前布局科技發展戰略。例如,“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就是1986年3月20多位戰略科學家對未來戰略性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判斷,4月召開了制訂高技術發展計劃的研討會,120多位專家參加。錢學森、朱光亞等發揮了組織領導作用。蔣新松參與了該計劃的制訂,并擔任自動化領域的組長。朱光亞還指導制定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
第三,參加科技戰略的研討咨詢。例如,我國在核彈研制過程中成立了中央專門委員會,與領導人一起討論決策一些重大技術問題和總體設計問題。據記載,中央專委從1962年成立到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開過9次會議,討論解決了100多個重大問題,這其中都有戰略科學家的作用。
第四,設計與統率重大工程。11位戰略科學家都發揮了這個作用。例如,原子彈、氫彈、導彈、衛星、火箭、探月工程、天眼、計算機、機器人等的研制,以及雜交水稻的育種、高產小麥的育種、肝臟模型及手術等,都是由統率性人物、戰略科學家提出和推動的,并且持續推進、升級。工程統領作用是最基礎、最主要的作用。又如,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黨委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核武器研制是涉及眾多學科的大科學工程,朱光亞以其深厚的科學功底、卓越的科研組織領導才能,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使整個組織像一臺精密的機器,各項工作協同有效地運轉起來。項目規劃也是戰略作用的具體表現,如朱光亞執筆了《1963年、1964年原子武器工業建設、生產計劃大綱》,提交中央專委討論,對研制實驗發揮了重要作用。再如,中國天眼建設有6大系統,全國有200多家企業、院校、研究所的5000多人參與了這個大科學工程建設,南仁東進行統籌并深入開展了高精度索網結構建設工程、主動反射面等許多科技攻關。蔣新松提出的機器人研發基地工程被納入國家“七五”重點項目,他被任命為沈陽機器人示范工程總經理,該工程于1990年在沈陽竣工。
第五,人才選拔與梯隊培養。無論是研發團隊的組建和培養支持,還是高等院校中開展的人才培養工作,11位戰略科學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錢學森選擇年輕人孫家棟擔任原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導彈總體設計部負責人。他說:“作為一個科學家,應該把培養人才的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研究工作還重要。”中科院力學所從高校招了一批大學生,他親自授課,講授流體力學、工程控制論等。
第六,組建和統領研究機構,擔任重要領導。11位戰略科學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1956年原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他組建了導彈總體、空氣動力、發動機等11個研究室。為了開展核試驗技術攻關,1962年朱光亞建議盡快建立核試驗技術研究所,并對建所方案進行設計。1963年國防科工委核試驗基地研究所成立,程開甲任所長。1958年,中國科學院決定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行所系結合的道路,錢學森是11名籌備委員之一,并擔任力學系主任達20年。他特別提出科大培養的學生應該是研究工程師,是有科研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華羅庚在組建中科院數學所的過程中,廣泛網羅人才,出版專刊及叢書,面向全國吸引人才。華羅庚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擔任應用數學系主任,并開創了一條龍教學法。
第七,通過學會、協會等平臺,發揮對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影響。錢學森、朱光亞曾擔任中國科協主席。華羅庚擔任中國數學會會長,并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廣統籌法和優選法。錢三強從1988年開始策劃和推動“科學與文化論壇”,至1989年共舉行5次,涉及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袁隆平先后舉辦400多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80多個國家上萬名政府官員和農技專家開展了技術培訓。蔣新松注重從經濟角度研究科技發展,他專門到大中型企業調查,提出大中型國有企業擺脫困境的對策,他還參與地方發展戰略咨詢,提出建議、作報告,撰寫論文《21世紀企業的主要模式:敏捷制造企業》《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內外形勢及對策研究》等。
以上7個方面作用,大體可以歸納為三大類:一是對科技戰略的布局與規劃設計,體現為預見者、規劃者的作用;二是領導機構和團隊圍繞一定方向和任務開展攻關,體現為領導者、技術引領者、施工者的作用;三是對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指導和輻射,體現為轉型者的輻射作用。有的戰略科學家發揮了多種類型的作用,有的發揮了相對集中的作用。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各方面都需要發揮戰略科學家的作用。
05 研究啟示
根據本文研究成果,結合當前我國戰略科學家隊伍建設的現實需要,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5.1 選拔方面
一是要按照戰略科學家的素質進行選拔。選拔要有一定的標準。對戰略科學家素質或勝任力模型的研究,可以轉化為一定的選拔參考標準。研究表明,戰略科學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寬闊的學術視界、深厚的科學素養、突出的科技攻關能力、卓越的組織管理能力,我們要按此標準去發現和選拔。同時,還要辨別其子類和優勢,以便用其所長。
二是在科技實踐中去選拔戰略科學家。實踐出人才,實踐也檢驗人才,戰略科學家在領導團隊科技攻關的過程中能展現出超前的科學判斷見解、卓越的組織領導能力、攻克難關的科技引領力,因此要在承擔重大項目的科技領軍人物中去選拔。
三是兼顧科技素養和戰略素養兩方面的平衡,重視戰略素養的考察。戰略科學家是帥才,要引領一個領域發展,帶領大兵團作戰,需要有突出的戰略素養,不能只看其科學素養和科技成果。
四是強化戰略科學家的推薦。戰略科學家是一流人才、頂尖人才,也只能由一流人才去發現和選拔。例如,錢學森先后推薦過孫家棟、程開甲、郭永懷、鄧稼先等,當時他們是年輕人,后來都成為戰略科學家,這就是很好的例證。因此,可以由各個領域的戰略科學家經常向最高科技管理部門和國家領導人推薦一流人才,而后再進行其他考察或實踐考核。
五是開拓選才的視野。在國際范圍內吸引和選拔外籍杰出科學家,吸引和凝聚戰略科學家。
5.2 培養方面
一是在攻克難關的科技實踐中培養。科技工程中必定會出現許多難題,在解決實際的技術難題過程中能夠提升科學家攻關與組織攻關的能力。
二是在組織考察調查中培養。組織科學家到經濟、社會等前沿領域去考察,到國際先進的研究機構和高校去考察,有助于拓寬科學家的視野,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同時也擴大其影響。例如,錢學森剛回國時,領導就安排他去了哈工大等進行考察。華羅庚多次到蘇聯、美國、歐洲訪問,既促進了與國際一流學者之間的交流,也擴大了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三是由戰略科學家引領培養更多杰出科學家。杰出科學家在戰略科學家身邊學習、工作,在戰略科學家的引領下工作,能切身感受到科學家精神,收獲許多經驗。例如,錢學森經常用研討班的方式來培養人才,是值得借鑒的好經驗,也符合零距離“觀察學習”的原理。
四是組織以科學規律、科學決策、科學管理為內容的專項培訓。學者認為,凡戰略科學家一般都是科學學家。錢三強作為戰略科學家,牽頭科學學和科技管理學會。他說,過去做的工作和科學學是吻合的。科學學理論是戰略科學家的理論基礎,它能為戰略科學家提供理論指導。加強理論基礎和實際操作的培訓,有助于戰略科學家更快更好地成長和發揮作用。
五是注重哲學、系統、戰略等內容的培養。錢學森說:“所謂科技帥才,就不只是一個方面的專家,他要全面指揮,就必須有廣博的知識,而且要能夠敏銳地看到未來的發展。”他提出五點建議: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了解整個科學技術,學習世界的知識,學習軍事科學知識和組織管理,學點文學藝術。
5.3 使用方面
一是大膽起用年輕科學家擔綱重大任務。年輕科學家是戰略科學家的主要來源,且在最佳創造年齡,要充分發揮其領軍作用。
二是避免戰略科學家承擔過多行政事務。例如,錢學森任原國防科工委第五研究院院長時,有大量的行政事務,影響了其專業優勢的發揮,1960年中央改任他為副院長,專門負責業務和技術工作,發揮其技術決策人作用。
三是根據戰略任務的需要,按照戰略科學家的子類和優勢,合理安排使用,使其子類優勢與任務需要相匹配。
5.4 平臺方面
一是建立各類科學規劃、科學決策的專家庫,建立相應的科學規劃委員會、決策咨詢委員會。目前,我國沒有類似歐美國家面向最高決策層的科學顧問委員會,建議我國也成立相應機構。一些地方已有所探索,如北京市成立了科技戰略決策咨詢委員會。
二是在制定科學和社會規劃過程中,充分聽取科學家的意見建議,形成科學民主決策的完善機制。過去曾召開多次科學規劃會議,聽取科學家們的意見,這是成功的經驗。
三是建立科學家主動提出建議并直達領導的報送傳遞機制。可以設立特定郵箱,使科學家通過郵件的方式向領導提出建議,這樣可以吸納更多的意見。
四是搭建國家領導人和杰出科學家交流座談的機制,這種交流不一定是在制定規劃時才組織,也可以在平時定期組織,給科學家們提供更多向高層領導建言交流的機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決策,對于國家科技規劃和重大專項的組織實施是不可或缺的,而決策咨詢也是戰略科學家產生的重要條件。某種意義上,這是政治上的戰略家和科學上的戰略家的互動對話和相互啟迪。
本文來源于《中國科技人才》2024年第6期。鐘祖榮,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