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傳播,正成為美妝品牌的新“生死線”。
《FBeauty未來跡》隨機調查了近300位消費者對“美妝科技”的感知度,完全信任品牌自宣的人不到四分之一,更多消費者呼喚嚴謹、可循的數據鏈條。“科學實證” 正成為當前美妝消費決策的核心關鍵詞。
曾經讓消費者趨之若鶩的“玻色因”、“煙酰胺”等成分名稱,如今已成為基礎認知。現在,他們舉起了放大鏡,追問的核心問題已經從“含什么成分”,變成了“如何證明它有效”。
科技敘事與“實證剛需”的錯位
最近,雅詩蘭黛在其經典大單品第七代小棕瓶升級時,做了一件業界少見的事:邀請5位美妝頭部KOL與100位“缺覺人士”消費者進行72小時上臉實測,利用皮膚檢測儀實證“3天改善熬夜疲老”的護膚效果。
“之前覺得風大不敢入手,看來真的不是智商稅。”“確實試驗過后才知道效果如何。”“有數據才穩。”對于經此驗證得來的數據,評論區高頻出現“踏實”的關鍵詞。
![]()
這一現象與《FBeauty未來跡》所做的消費者調查相呼應:在近300位消費者中,56%的消費者認可“有對照組的人體臨床測試結果”最能建立信任,而要求品牌標注核心成分濃度的消費者占比高達70%。
![]()
“早幾年大家迷戀‘添加XX成分’就買單,現在會問‘加了多少、怎么滲透、真人用了效果如何’這些問題。”
一位美妝博主觀察到,當品牌的升級點集中在「成分添加」而非清晰可證的「功效提升」或「技術突破」時,其溢價合理性也更容易受到質疑。
這也是為何最近一高端品牌的精華水升級時,僅強調“王牌成分+滲透科技”卻未公布濃度和測試數據時,被消費者質疑“割韭菜”的原因。
事實證明,消費者認知的進化速度已經超出市場預期。
調查問卷顯示,在成分和功效認知上,超七成的消費者自評對成分有中等及以上的了解。其33%的消費者更進一步,能夠理解這些成分在皮膚護理中的作用機制;還有22.96%的資深美妝消費者,甚至會主動查閱科研文獻,深入研究成分的功效與安全性。
這意味著,早期的成分黨消費者已經進化,進入成分-機理-靶點-配方-功效的 “功效證據鏈” 階段。
在認知深度上,將近90%的消費者聽說過“透皮吸收”等化妝品行業中的專業概念,而對此概念進行進一步研究(如實現方式、真實性驗證等)的人占比更是達到48.25%,接近一半。
![]()
![]()
消費者認知進化帶來的的結果是,品牌營造的“科技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嚴格審視。
問卷顯示,僅有不到1/4的消費者會完全信任品牌自宣,并且超六成的消費者需要從第三方數據來驗證科技宣稱。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品牌展示了實驗數據,也并非高枕無憂——高達68.09%的消費者認為 “實驗室數據≠真實效果”,另外“成分濃度虛標”、“品牌夸大宣傳”、“個體差異太大”是消費者目前主要的顧慮。
![]()
總的來看,消費者期待品牌能跨越實驗室與梳妝臺之間的信任鴻溝。單純依賴品牌光環或堆砌成分名詞的“微創新”,顯然已難以滿足進化后的他們對“真實價值”的苛刻審視。如今,消費者已然邁入了追求“實證”的3.0時代。
理性消費與“質價比”的極致博弈
95后消費者Katrina的購物車和梳妝臺,就像一部微縮的消費進化史:
幾年前,占據C位的是帶有醒目Logo的進口面霜,那是品牌崇拜(1.0時代)的印記;后來,風頭被“原料桶”風格的高濃度精華取代,“煙酰胺”、“玻尿酸”、“玻色因”等成分名稱成為選購關鍵詞,標志著原料崇拜(2.0時代)的盛行。
如今,她表示自己回購率最高的是一款小眾品牌的抗老精華,打動她的不是品牌故事或單一成分,而是購買時附贈的專業皮膚檢測服務。“第一次用店里的VISIA儀器檢測,顯示我的皺紋深度是23%,用完兩瓶后再測,降到了18%。價格是不便宜,但這錢花得明白。”
Katrina的體驗道破了當下消費的核心邏輯:質價比=為科學付出的成本÷可被驗證的實際效果。
在當下全面進入關注具體功效、重視數據量化呈現的3.0實證科學階段,大多數消費者已經明確認識到“成分不等于功效”,他們需要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證據鏈。而這種對“實證”的追求,深刻改變了消費者的信任基礎和決策模式。
最直接體現在價格敏感度上。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消費者都愿意為有扎實科研背書的護膚品支付溢價,其中20%的人愿意為科技支付20%以上的溢價。另外還有22.57%的人不考慮價格因素,只看實際效果。
![]()
“消費者不是不愿為科技買單,而是拒絕為模糊的宣稱買單。”
![]()
與此同時,決策權的天平也隨之發生了顯著轉移。
數據顯示,68.48%通過品牌官方宣傳獲取信息,67.7%參考美妝博主/KOL,53.7%依賴美麗修行、老爸評測等第三方測評機構進行交叉驗證,51.75%將自身實際使用感受作為判斷產品是否有效的首要標準。
消費者不再被動接受品牌單方面的信息灌輸,而是構建起一個立體的“三角驗證”模型:他們會聽品牌說,更看重專家評,最終落腳于自己試。
![]()
在這一轉變下,“獨家科技”、“諾貝爾獎成分”等品牌敘事只是吸引消費者的“鉤子”,可量化、可感知的效果證據,才是支撐產品定價權的核心基石。
重塑信任:從實驗室到梳妝臺的證據鏈打造
面對手握放大鏡、渴求實證的3.0時代消費者,品牌們又該如何重建科技信任?《FBeauty未來跡》的問卷調查顯示,消費者的訴求集中在三個維度。
首先,他們需要有“活人感”的科學傳播。
枯燥的文字說明和晦澀的術語堆砌已經失效。71.6%的消費者表示,通過抖音、B站等平臺的短視頻或動畫來解析成分原理,是最易打動他們的形式;另外還有30.2%的人青睞對科學家/工程師的訪談視頻。
在這點上,赫蓮娜最近采用漫畫視頻的形式,生動解析了其全新黑繃帶50面霜中玻色因的起效原理,僅在抖音平臺就有5k+點贊量、1600+收藏,是其同類科普視頻中傳播效果最好的視頻之一。作為對比,其以實驗室為主要畫面的《玻色因請回答》科普視頻最高點贊量不到200。
![]()
其次,消費者強烈要求可驗證的數據。
空喊“顯著提升”、“經測試有效”已毫無說服力,70.2%的人明確要求品牌清晰標注核心成分及其起效濃度。而在判斷護膚品是否有效時,自身實際使用感受、皮膚檢測儀器的數據對比圖,以及第三方實驗室出具的測試報告,是消費者最為看重的信息。
![]()
最后,零距離的體驗成為閉環關鍵。
在問及“希望品牌如何改進科學傳播”時,68%的消費者希望品牌能提供可參與的皮膚檢測體驗,讓科技的效果能直觀地被“感知”。同時希望品牌提供透明、可追溯的原料來源和生產流程。
![]()
與之相對應的,明確了消費者「想要什么」之后,或許能夠探索出“實證科學3.0”的落地路徑:跳出“成分堆砌”與“科學洗腦”的二元對立,建立從成分到機理,再到數據和體驗的多維度傳播體系。
在此次的問卷調查中,遠超80%的消費者表示,如果品牌推出一個基于透明度、數據量等維度的“科學傳播評分體系”,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購買決策,至少會作為重要參考。這說明可追溯、可驗證的傳播鏈條將成為消費決策的重要依據。
而可供參考的科學可信度評估體系要尤其關注臨床嚴謹度、第三方權威性和數據開放度。
·臨床嚴謹度:關注測試的樣本量是否足夠(例如要求≥100人)、是否采用更可靠的雙盲測試等方法;
·第三方權威性:優先采用國際公認的獨立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的報告,其權威性遠高于品牌自研數據;
·數據開放度:確保完整的測試報告方便消費者查詢,而非選擇性展示。
![]()
科學本身不會營銷,但營銷必須尊重科學。
當消費者開始舉著放大鏡,帶著審視和求證的心態走近產品時,對品牌而言,這或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禮”。畢竟在這個實證為王的3.0時代,唯有經得起放大鏡檢驗的“真”科學,才能筑就品牌最深的護城河。
本文為FBeauty未來跡原創作品,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通過技術抓取用于AI訓練。
作者/向婷婷
編輯/吳思馨
排版/桂玉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