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葛哲學是古希臘羅馬時期影響深遠的哲學流派,在消除內耗方面提供了極其深刻且實用的智慧,其核心在于引導人們區分可控與不可控之事,并專注于前者,同時以理性、平靜和美德應對外部世界:
![]()
一、控制二分法,區分可控與不可控
專注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坦然面對不能控制的事。是斯多葛哲學的核心智慧之一。
它提醒人們要清晰地區分生命中哪些是真正可控的(例如,自己的態度、選擇、行為和努力),哪些是不可控的(例如,外在情境、外在事件、他人的想法和行為)。
人生的困窘、焦慮和痛苦在于總是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物不滿意、又去渴求力所不及的事物。
![]()
對不可控之事的過度擔憂、恐懼和執著(如他人看法、恐懼失敗、外部情境)是人們焦慮和內耗的主要來源。坦然接受其不可控性,能極大地減輕精神負擔。
例如:糾結 “別人會不會背后議論我”(他人想法不可控)、焦慮 “努力了也未必能達成目標”(結果不可控)、懊悔 “當初不這樣做就好了”(過去不可控)。這些執念在不斷地消耗人們的心理能量。
當人們把注意力從 “不可控的焦慮” 拉回 “可控的行動”,內耗的 “燃料” 就會被切斷。正如馬可·奧勒留所言:“不要浪費精力在無法控制的事物上。”
同時,當人們聚焦 “可控制或能改變的部分”(如行動本身),坦然接納 “不可控的結果”(如挫折)時,往往能提升執行力、靈感、效率,并能取得更好的結果,減少或消解內耗。
![]()
二、用 “認知重構”, 化解 “災難化想象”
斯多葛學派認為:痛苦不是來自事物本身,而是來自人們對事物的判斷。
內耗和焦慮時常來自對事物的 “過度解讀”,把小問題放大成災難,用負面濾鏡扭曲現實。例如:一次挫折,就認定 “自己能力不行”。
消除內耗和焦慮,需要用理性重構認知:剝離 “情緒化標簽”,停止過度解讀,看清事實本身;用 “概率思維” 替代 “絕對化思維”,例如,人們絕大多數的擔憂都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也遠沒想象中可怕、或屆時也能應對。
愛比克泰德強調:“我們無法控制外部事件,但可以控制自己對事件的反應。
![]()
外部情境是不可控的,但外部情境如何,不在外部情境本身,而在于人們的態度和感受,而這是人們可以控制的。而人們的態度和感受,將決定一切。
即使身處逆境或面對不可控的不利局面,人們依然擁有選擇如何回應的自由。
普通人往往是心隨境轉,但在逆境時,焦慮和痛苦往往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阻礙,延長自己的焦慮和痛苦。
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當人們選擇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挫折時,便能將挫折轉化為成長的契機,幫助自己擺脫人生困境、境隨心轉。
![]()
三、專注當下
塞內卡強調:真正的幸福是享受當下,不對未來感到焦慮,沒有奢望,便不會恐懼,滿足于我們所擁有的,這就足夠了,這樣的人,什么都不需要。
人們絕大多數的內耗、焦慮和痛苦在于脫離當下,時常懊悔過去,或擔憂未來。
而內耗等負面情緒是人們思想的產物,只存在于時間的維度中。
往事如過眼云煙,未來是虛無縹緲,人們唯一擁有的只是當下,唯一能失去的也只是當下。
![]()
當人們能夠全然專注于當下瞬間實際發生的事情,不被過去的記憶和未來的擔憂所干擾,就會發現很多的負面情緒其實是不存在的。
神經學研究也顯示,極度專注當下是擺脫負面情緒的有效方式,當人們注意力完全集中于當下的感官體驗時,即使是真正令人擔憂和危險的事情發生,人們的恐懼和焦慮感反而減弱。因為思維來不及構建敘事,意識完全錨定在現實應對中。
對此,馬可·奧勒留也強調:不要受困于尚未發生之事,因為如果那是注定要發生之事的話,那么你要照樣用你現在對待當下之物的理性坦然面對。
![]()
四、用負面預演與消極想象,降低 “失去恐懼” 的內耗
對 “失去” 的恐懼和擔憂(例如,害怕失去健康、關系、機會等),時常讓人深陷 “患得患失” 的內耗和焦慮當中。
斯多葛提出 “消極想象”,即提前設想 “最壞情況”,主動接納 “失去的可能性”。或用回顧性消極想象:假設從未擁有失去之物,便不再遺憾,反因曾擁有而感恩。
例如:當擔心失業時,可以提前想:“如果真的失業,是否能找到更好的、或自己更喜歡、或更輕松的工作?”
![]()
這種想象不是 “自我恐嚇”,而是通過心理 “提前適應”,讓 “失去” 從 “可怕的未知” 變成 “可承受的可能”。當人們不再把 “擁有” 視為 “理所當然”,對 “失去” 的恐懼就會減弱,內耗自然減少。
正如塞涅卡所言:“我們應該隨時準備好失去一切,這樣當失去真的發生時,我們就不會被打垮 —— 因為我們早已在心里演練過。”
![]()
五、認知升級,稀釋焦慮和內耗
馬可·奧勒留強調:一切現存的事物都會在下一時刻發生變化。
斯多葛學派認為,運用宏大視角(時間、宇宙、他人),可以稀釋煩惱,獲得平靜。
當人們將時間放長時,或會發現,曾經的很多焦慮和內耗或根本是沒有必要的。
![]()
未來的“我”非現在的“我”、未來的情境也非現在的情境。
令自己擔憂或痛苦的事情未來或會發生變化、自己未來對這些事情的看法或也會發生變化、現在折磨自己的事,也或將成為推動自己成長的契機。
正如弘一法師所言: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禍。
![]()
斯多葛學派認為,幸福(或寧靜)主要源于對可控之事的掌控。
而焦慮和內耗的本質是 “心靈的無序與失控”:要么被不可控的情境牽著走,要么被狹隘和情緒化的認知困住,要么脫離當下,把能量耗盡在過去與未來當中。
斯多葛的智慧,本質是通過理性的 “減法”:減去對不可控之事的執念,減去災難化的想象,減去對自我和情境的執著,讓心靈回歸 “可控、清醒、當下” 的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