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253篇原創
(點擊標題下方小耳機標志可收聽音頻)
01
昨天在省里面參加一個會議,聽一位企業屆的前輩分享完一些最近的體悟和一些掏心窩子的話。
其中有聊到自己這些年所經歷的挑戰,也有說到一些對于同時代“落寞”企業家的關注。中間的演講,幾次被打斷。
圓方聽完心里頗有些感懷,所以就寫了這一篇
文章的最后圓方有寫到:
給失敗者留一條生路,就是給未來留一束火種。當社會能對創業的“陣亡者”脫帽致意,當制度能為誠信的失敗者卸下枷鎖,才可能讓更多人敢于在下一個黎明重新出發。否則,經濟的血脈里,將只剩下恐懼的寒流。
是的,恐懼
如果今天,你去問絕大多數你身邊仍然在奔波,仍在奮斗,沒有躺平的創業者,驅動他們持續努力的“動力”是什么?或許不少人的答案,可能就是“恐懼”這兩個字。
誠然,不管在任何時代,任何領域,驅動人們去行動,去努力的動力往往有兩種。一種是“渴望”,一種是“恐懼”。
有一種說法認為,“恐懼”的力量,比“渴望”大十倍。
但是“恐懼”所驅動的,往往是當下的,眼前的,急功近利的行動。而“渴望”很多時候才會激發更為長期的動力,和對于許多事業長期的追尋。
而“恐懼”和“渴望”這兩種“驅動”力量背后的博弈,也有可能是決定一個經濟體命運的一個因素。
大家好,我是圓方,今天我們一起聊聊:日本失去三十年背后的的“文化”因素。
02
2023年9月,也是兩年前,圓方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
文章里面說:
看似日本的問題是樓市爆雷,股市爆雷,但其實是日本沒有了向上突破的可能,這些造就了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所以,中國會重蹈覆轍,會會重走日本過去三十年的路么?
圓方的答案是,并不會。
雖然我們選擇的路,也很難。
![]()
而今天想來,日本當年所面對的問題,其實還有一個,就是文化。
審視日本“失落的三十年”,除了廣為人知的經濟泡沫破裂、地緣政治壓力、產業升級瓶頸、人口結構老化和政治決策滯后等硬性因素外,一種深刻彌漫的“恐懼文化”,如同無形的枷鎖,深深扼住了社會創新的咽喉,成為復蘇路上沉重的精神包袱。
當日本上世紀90年代初資產價格雪崩,無數企業和個人財富瞬間蒸發,昔日的成功典范轉眼淪為失敗的“負資產”。
這場災難帶來的不僅僅是資產負債表上的赤字,更是一場深入骨髓的集體心理創傷(這種感受想來今天我們許多人已經感受到了)。
而日本文化中,原本就根深蒂固的“恥感文化”被急劇放大。
失敗,尤其是公開的、重大的商業失敗,不再僅僅是個人的挫折,更被視為一種需要背負終身的恥辱烙印。社會輿論對失敗者的寬容度急劇下降,“成王敗寇”的思維定式在蕭條時期顯得尤為冷酷。
這種氛圍催生了強烈的“寒蟬效應”。企業家和潛在創業者被巨大的“恐懼”所籠罩:
其中對失敗的恐懼:
害怕一旦嘗試失敗,不僅個人聲名掃地,家庭受累,甚至可能被社會邊緣化,再無翻身之日。這種恐懼遠超過對成功的“渴望”。
也有對責任的恐懼:
日本企業傳統的“終身雇傭”和“年功序列”文化,在穩定時期是優勢,但在劇變時期卻可能異化為沉重的責任枷鎖。
(像不像我們今天全民考編?)
企業家和決策者背負著巨大的員工生計責任,在不確定性面前,維持現狀、避免風險成為更“安全”的選擇,即使這意味著錯過機遇。
更有對“不合群”的恐懼:
日本社會強調集體主義與和諧。在整體經濟低迷、社會情緒普遍悲觀的大環境下,特立獨行、冒險創業被視為“不合時宜”,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從眾心理加劇了整體的保守傾向。
當“恐懼”壓倒“渴望”:
全社會迎來的,就是創新的窒息
于是,我們看到了日本經濟在泡沫破滅后呈現的奇特景象:
擁有雄厚的技術儲備、高素質的勞動力、大量的居民儲蓄,但創業活動長期低迷,風險投資畏首畏尾,企業投資(尤其是面向未來的開拓性投資)持續謹慎。
整個社會彌漫著一種“避險求生”的氛圍,而非“開拓進取”的激情。驅動人們行動的主要動力,從對新技術、新市場、新高度的“渴望”,變成了對再次失敗、失去現有安穩的“恐懼”。
03
這而種文化心理上的轉變,其破壞力是深遠的(正如同口罩三年的封控,也改變了許多人一生的認知)
首先是創業活力枯竭:
當年輕一代目睹了前輩的慘痛教訓,對創業望而卻步,更傾向于選擇穩定但可能缺乏活力的“大企業”或公務員職位。日本的新創企業比例遠低于歐美,創新源頭活水不足。
緊接著風險資本萎縮:
投資機構同樣籠罩在失敗的陰影下,對高風險高回報項目的容忍度大幅降低,資金更傾向于流向成熟、低風險(但也低增長)的領域,進一步扼殺了新經濟的萌芽。
最后是企業創新僵化:
即使是大企業,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氛圍下,也傾向于漸進式改良而非顛覆式創新,決策鏈條冗長,錯失了許多新興技術浪潮(如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早期的高速發展期)。
日本失落的的三十年,圓方覺得應該給我們足夠的警醒:
經濟的復蘇與繁榮,光有物質基礎和政策調整是遠遠不夠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氛圍,是同樣關鍵甚至更底層的基礎設施。
一個對失敗零容忍、將失敗者釘在恥辱柱上的社會,最終會扼殺所有嘗試的勇氣。
因此,圓方才有了在文章開始的呼吁:
“給失敗者留一條生路,就是給未來留一束火種。當社會能對創業的‘陣亡者’脫帽致意,當制度能為誠信的失敗者卸下枷鎖,才可能讓更多人敢于在下一個黎明重新出發。”
04
當然,改變并不容易,觀念的改變則更難。
社會層面上,需要大眾轉變觀念,理解創業失敗是市場經濟的常態,是探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代價。
對誠信經營、努力拼搏后的失敗者,應給予基本的尊重和理解,而非嘲笑或排斥。講好“失敗再出發”的故事,重塑奮斗精神的價值內核。
制度層面上,還要加快完善個人破產制度,切實為誠信的創業者提供東山再起的法律保障。
優化創業環境,降低創業門檻和試錯成本;完善社會保障網絡,緩解創業者的后顧之憂;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創新者看到希望而非壁壘。
精神層面上,更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特別是其中的冒險精神和堅韌品質。
讓對未來的“渴望”,對創造價值的渴望、對改變世界的渴望、對實現夢想的渴望——重新成為驅動社會前行的主引擎,沖淡過度避險的“恐懼”陰霾。
今天的中國,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新老生產力交替)。
而此刻,唯有在社會文化層面打破“恐懼”的枷鎖,點燃更多“渴望”的火焰,寬容那些為夢想拼搏的“陣亡者”,才能讓創新的火種生生不息,避免重蹈覆轍,真正走出屬于自己的、充滿活力的未來之路。
否則,經濟的血脈里,那“恐懼的寒流”一旦形成,其消融之難,可能遠超想象……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