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序言
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際,當“美麗中國”宏偉藍圖迎來全面建設的新起點,我們放眼中國大地——這里不斷生長著關乎“美麗中國”建設的宏大敘事。參與這場敘事的,無論是多年扎根鄉土的個體、活躍于城市的社群組織,還是富有創新理念的社會企業、具有前瞻視野的政府機構;無論是各個領域的專業力量,還是耕耘在各行各業的一線工作者,他們的真實行動,和這片土地的脈搏一起,涌動著的力量,讓我們看到“美麗中國”從來不只是政策的藍圖,更是億萬個體用雙腳丈量、用雙手創造、用心靈感知的生動實踐。
“大地之歌·2025美麗中國紀事”系列展覽,正是這場偉大實踐的集體回聲與未來邀約。這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在“兩山”理念二十周年的歷史坐標上,對“美麗中國”建設恢弘進程的一次深刻回望與前瞻共創。展覽將以“星群式”的形式,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層面聯動舉辦,交相輝映,互聯共生,通過藝術視角,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多維敘事。
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經過四年多積累的探索路徑和研究成果,構成了一張持續生長的“波紋地圖”,我們將這些梳理沉淀分置在四個展區,包括北京國際俱樂部的“美麗中國年度報告”展區、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的“美麗中國學習中心”展區、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的“美麗中國流動展席”展區,以及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的“美麗中國藝術行動”展區。四大展區互補成全景圖譜,回應生態文明建設的復雜性與系統性,體現個體、社區、地方、全國、現實與未來的層層聯動。
廣西師大出版社·新民說的《中文打字機》《飲食與中國文化》《手藝之道》《壓艙石》《大均衡》《陌生的熟人》《治城》《口述歷史在中國(第三輯)》《中國歷史的空間結構》《大美漢字》《茶之路》《敦煌:眾人受到召喚》《珞珈筑記》亦有參展。
![]()
![]()
![]()
![]()
![]()
作為本次系列展覽的主展區,其敘事核心深深植根于兩個意象——“聲波”與“漣漪”。我們以“聲波”為隱喻,將來自神州大地的“美麗中國”藝術實踐案例與面向未來的智慧提案之聲,在此匯聚、疊加、回旋,最終形成強大的共鳴,向更廣闊的時空傳播。這些實踐者案例構建起一個可感知、可觸碰、可記錄的現實。
與此同時,“漣漪”則象征著實踐力量由內而外、層層遞進的深遠影響。從個體的生命體驗出發,激蕩起社區共創的浪花,擴展為區域協同的波瀾,最終匯入全球生態文明共享的浩瀚海洋。這一意象完美詮釋了藝術創新與社會實踐互動所激發的多層次、立體化的感知網絡。
展區以“年度報告”的形式,系統呈現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自2021年成立以來圍繞“美麗中國”戰略開展的藝術實踐探索和案例研究。展覽的核心內容——“美麗中國藝術實踐案例文獻庫”,精選全國百余個前沿案例,涵蓋“自然守護”“生態建設”“民生普惠”“育見未來”“城市進化”“文旅融合”“鄉土共筑”“文化激活”“在地發聲”“文藝扎根”十個關鍵議題,全面展現藝術在社會與生態治理中的創新作用。同時,“美麗中國未來提案”匯聚各地跨領域構想,探索面向未來的可持續路徑;“美麗中國書展”聯合21家出版社與文化機構,以“生態、足跡、回望、遠見、家鄉、美育、賡續”為線索,通過廣義書寫呈現當代中國的文化記憶與在地智慧。
展覽同步推出“美麗中國感知地圖”,通過數字交互方式展示生態文明協作系統,連接地方訴求與社會實踐,使“需求—提案—回應—共建”的機制可視化、網絡化,進一步推動知識流動與制度創新。四年來的文獻成果也將在此次展覽中集中呈現,打造綜合知識平臺,并展現其作為行動中樞與協作網絡的功能。
![]()
![]()
![]()
![]()
“美麗中國學習中心”由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與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聯合設立,是全國首個集中展示與美麗中國建設相關的文化和旅游案例的教育平臺。中心自2023年起面向全國文旅系統干部開放,累計接待超過三萬名學員與近七百名國際官員,已成為生態文明教育與國際傳播的重要平臺。該合作模式在文化和旅游部系統內被推廣為高校共建示范,構建起展示、教學與交流相結合的常設機制。
2025年展覽全面更新,聚焦藝術介入生態與社會議題的最新實踐,涵蓋生態修復、文化振興、社區建設等多個維度,呈現藝術在公共事務中的參與路徑與實際成效。同步升級的“案例文獻庫”系統歸檔相關知識與成果,并新增“圖書角”與“百課”教學模塊,強化展覽的學習屬性,拓展學習中心在生態文明傳播體系中的平臺功能。同時,線上互動平臺“美麗中國·感知地圖”實現迭代升級,以開放式地圖接口連接地方需求與社會實踐力量,打造集空間感知、提案協作與知識沉淀于一體的協作系統。
![]()
![]()
![]()
展區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態單元為敘事框架,系統呈現全國典型生態文明建設案例。展覽聚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展進程,通過多媒體形式梳理其從提出到落地、從地方探索到國家政策的演進路徑。
展覽內容涵蓋生態修復、物種保護、可持續農業、城鄉共生、文化賦能、廢棄資源再生、濕地治理、濱海生態、社區參與、零廢棄實踐等多個維度,選取來自高原濕地、海島漁村、礦區邊陲與都市社區的案例,構建出多尺度、多場景的生態文明圖景,展現“兩山”理念在不同地理與社會語境下的實踐路徑與機制創新。
展覽特別強調藝術在生態建設中的獨特作用,不僅作為生態知識的感性載體,也在城鄉治理與文化活化中提供方法支持。通過低碳、模塊化、可移動的展陳方式,打造一個跨領域、跨地域、跨人群的傳播平臺,推動生態理念從專業話語向公眾共識的轉化。
![]()
![]()
![]()
展區以“檔案”的方式講述行動的過程,系統回顧并展示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自成立以來的核心實踐、研究機制與在地網絡。展覽聚焦兩個主線板塊:一是圍繞“美麗中國工作流”展開的機制圖解,呈現理念生成、案例搜集、訪談編輯、傳播轉化等知識生產流程;二是基于這一機制沉淀的內容成果,包括從2022年-2025年的案例檔案集中呈現。
展覽還特別聚焦于“兩山”理念在藝術實踐中的轉化路徑,設置有專門單元收錄來自實踐者的一手訪談資料與關鍵影像案例,以口述記錄和視覺文獻的方式再現行動現場、方法策略與社會影響。此外,展覽也集中梳理了研究院構建的“智庫協作網絡”,從政策研究、學術支持到社會組織合作,展現出一個多元參與、共同推動的“美麗中國”行動架構。
![]()
往期展覽回顧
“大地之歌·2025美麗中國紀事”系列展覽
指導單位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
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
中國美術學院
聯合主辦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美麗中國研究中心
中國輕工企業投資發展協會
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
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北京國際俱樂部
- End -
![]()
成為更好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