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歐陽易佳)近日,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環境戰略與政策學術年會在京召開。會議指出,在新征程上,要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更實舉措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優化,深入推進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共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黃薇介紹了生態環境法典編撰的有關情況。她表示,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法典編纂工作,認真開展法典草案的調研和起草工作,經過反復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和多次修改完善,形成生態環境法典草案。草案對我國現行30多部生態環境法律系統整合、編訂纂修、集成升華,目前已完成二審。下一步,將繼續凝聚各方力量,秉持時間服從質量的原則,根據各方面意見進一步完善法典草案,全面體現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制度、實踐成果,確保編纂出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愿、系統規范協調的生態環境法典。
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司長王善成表示,要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構建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建立健全覆蓋各類主體的激勵約束制度體系。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牛鼻子”,要加快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推動產業結構綠色化低碳化,這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點”,要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推動區域綠色低碳發展,這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要在實施區域重大戰略中抓好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將堅持以做強綠色制造業為主線,突出四個協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丁志軍介紹,一是推動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協同優化,將綠色風光資源轉化為高工業附加值;二是加速傳統和新興產業協同綠色發展,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鏈條改造,積極拓展綠色低碳技術新應用場景;三是強化綠色低碳技術和產業創新協同,實現創新效能轉化為產業新優勢;四是推進綠色化和數字化協同轉型,形成產業轉型升級合力,持續培育壯大綠色生產力。
本次年會以“聚焦建設美麗中國 展望‘十五五’生態環境保護”為主題設1個主會場,圍繞“十五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與展望、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氣候變化治理體系、綠色科技創新等核心議題設置4個平行分會場。來自相關部委、科研院所、地方政府、行業企業、新聞媒體等代表共計約150人參加了會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