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次遲到了十五分鐘的心理咨詢。
屏幕亮起的那一刻,他帶著抱歉又不自在地說:“手機沒電了……我沒注意時間。”
但我知道,他說的不只是手機。他說的是自己。他沒電了,他在枯竭。
我點頭,沒有責怪,只是靜靜等待。
他像往常一樣開始講述,語速平緩,情緒低落,很快陷入自我分析。但我發現——我聽不進去。
不是我不認真,而是他的話像碎片一樣墜入虛空。我的腦子像灌了冰冷的鉛,思維遲鈍、沉重,幾乎無法動彈。
忽然,他的屏幕閃爍,繼而徹底白屏。聲音還在,卻遙遠、空洞、無感。
我愣住了。仿佛被吸進一個看不見的黑洞,里面沒有回音,沒有邊界,只有濃重的虛無。
這種死寂感,是我們之間從第一次見面開始就存在的東西——只是這一次,它用“白屏”具體地顯現了出來。
PS:出于咨詢倫理,來訪信息已模糊處理。在嚴格保密和知情同意前提下,分享此案例旨在促進專業交流與行業成長,讓更多來訪者受益——我們始終相信,負責任的分享是對專業敬畏與人文關懷的最好踐行。
![]()
一個“不哭的嬰兒”
這位來訪,從小就是個“特別省心”的孩子——從不大哭大鬧,哪怕餓了、尿了、不舒服,也很少表達。
聽起來是“乖寶寶”?但在我看來,這恰恰是一種危險信號。
他的母親在孕期就經歷了嚴重的抑郁,甚至一度想放棄生命。胎兒在母體里,就感受到一種“無望”和“絕望”的氣氛。這種情緒,不會隨著出生就消失,反而深深刻進了嬰兒的身體記憶里。
于是,孩子學會了不表達需求,不制造麻煩——仿佛從一開始就被教會:活著,意味著不要打擾別人。
嬰兒本應是充滿“生命力”的,餓了就哭,冷了就鬧,這是生命在表達存在。
但在情感功能“死亡”的母親面前,他學會了沉默。久而久之,他把那個“沒有回應的媽媽”深埋進心里,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我們稱這種狀態為:內射“死去的客體”。
![]()
![]()
遲到、不回應、白屏:死本能的入侵
遲到、無力、理解困難,這些在咨詢中反復出現。
很多次,他像是在“自動駕駛”般講述,語氣平淡,表情空白。就像在心里按下了某種按鈕——將所有感知“關機”。
我明白,來訪不是在故意逃避,這只是一種深層的自我保護。
直到那次白屏,讓這股“死寂”的能量徹底滲透出來。
當來訪不再真正“在場”,我也開始思維凍結、理解力崩塌。這不是簡單的“分神”——而是反移情:他的內在死亡感通過無形的方式影響到了我。
弗洛伊德稱之為“死本能”——那股渴望回歸絕對靜止、無生命狀態的沖動。
而漢娜·西格爾則指出,這種力量不僅想“殺死”感受痛苦的自己,也想摧毀與外部世界的一切連接,包括咨詢師。
那一刻,我幾乎被卷入來訪的“心理白洞”中。但在我快要“沉睡”的瞬間,督導的聲音在我腦中響起:“在咨詢中,你必須活著。”
我瞬間清醒。
我輕輕打斷了他的夢囈:“我在。我能感覺到你在那里,有多難受。”
咨詢師必須作為一個活著、能回應、能承受的存在,留在咨詢中。因為如果我也“死了”,這個空間就只剩下他一個人——再次被拋棄。
在后續的溝通中,來訪者分享了一個重要的領悟時刻:ta體驗到一種深層的、純粹的悲傷感。這感覺不再是之前的麻木狀態,而像是某種長期存在的情感阻滯在哭泣中得到了釋放。
這或許標志著他被凍結的情感部分開始解凍,情感能力正在恢復。
![]()
當死本能被意識化
生命開始回響
這讓我想起漢娜·西格爾在《論死本能概念的臨床實用性》提到的案例。
書中,來訪正面臨咨詢要終結的分離焦慮。
他在一次走出咨詢室后,突遭如“瀕死體驗”般的崩塌——
他描述自己像被冰水滲透骨髓,全身麻痹、語言功能喪失,甚至想“沖到咨詢室殺死我”。不是出于仇恨,而是試圖把自己身體里的“死亡感”轉移出去。
這正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死亡本能的外部化”:當無法承受體內的湮滅沖動時,人會幻想將其投射到外部——“只要你死了,我就不那么痛了。”
最重要的是:他向漢娜·西格爾請求加診了。
他鼓起勇氣表達了需要——這一次,西格爾沒有“消失”,而是回應了他。他在西格爾面前哭得撕心裂肺,像個失控的嬰兒。
但那一刻,他也第一次意識到自己重新擁有了“能伸展乞求的手臂,能流淚的眼睛,能表達需要的嘴”。
這個微妙而深刻的轉變,標志著真正的客體關懷正在萌芽。他不再只活在自己的內在孤島里,而是第一次,把咨詢師當成一個他可以影響、可以聯結的人。
![]()
![]()
兩個案例的深層對照
無論是那個在視頻中“白屏”、遲到、不回應的來訪,還是書中那位幻想“殺死咨詢師”的來訪,他們看似在逃避、在攻擊、在斷聯,但精神分析提供了另一種理解路徑:
他們看似自毀的行為,實則是對聯結的呼喚。
他們想要確認的是:“你是否能夠承受我的古怪與攻擊?”“我是否有資格存在,即便我此刻毫無生命力?”
這種帶有死亡色彩的心理運作,本質上是一種以毀滅姿態發出的求救信號——如同嬰兒在缺席的母親面前,唯有通過“關閉感知”來免于崩潰。
弗洛伊德所說的“死本能”,在此不再只是破壞性的沖動,而是個體為保全心理整合所做的原始努力。
而當他們能在咨詢空間中遇到一個不逃、不倒、不評判的回應者時,這種“毀滅的沖動”開始被翻譯、被象征、被轉化——從一股穿透性的攻擊欲,轉變為一種尚未成熟但真實存在的生命回響。
死亡本能試圖讓一切歸于靜默,而生命本能的奇跡是:即使在死寂中,也有人會流淚。
咨詢師的作用,就是幫助那滴淚找回自我的通道,讓一個人終于敢承認自己還渴望回應。
作者介紹
楊清泉老師是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具有8年從業經驗,個案累計時長2500小時。擅長以動力學取向,解決身心健康、人際溝通、婚姻戀愛、親子教育、個人成長等問題。楊老師同時具備司法領域多年服務經驗,為未成年受害者及其家庭提供咨詢服務,也為婚姻家事案件成年人提供心理干預。
如果你正在經歷原生創傷、情緒困擾或抑郁焦慮,不妨點擊下方圖片,與楊老師聊聊,開啟一段自我覺察與成長的旅程。
同時,我們也提供專業心理咨詢服務,幫助你解開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困擾;打破“假裝一切都好”的循環;重建與自己、與他人的真實連接;找到屬于你的情緒表達方式。
立即匹配最懂你的專業咨詢師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