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前言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全書正文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及目錄六十卷。
![]()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全書按《洪武正韻》的韻目,依韻分列單字,又在每一單字下注明音義、反切及篆、隸、楷、草各種字體等,然后將有關天文、地理、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宗教、人事、名物等材料,隨字收錄。所收材料中,有整段或整篇抄錄的,也有整部抄錄的。其中收錄的圖書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工技、農藝、醫學等達七、八千種。
在《永樂大典》“戲”字韻下,即卷一三九六五——一三九九一,載有戲文三十三種。后因兵災人禍,《永樂大典》的正本在明亡之際就已失傳,副本先后經歷了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兩次侵占北京的浩劫,或毀于戰火,或被劫往國外,幾乎喪失殆盡,今存僅三百七十余冊,而“戲”字韻下所收錄的三十三本戲文也已失傳。
1920年葉恭綽先生在英國倫敦一小古玩肆發現了《永樂大典》收錄戲文的最后一卷,即第13991卷,戲文廿七,收錄的《張協狀元》、《錯立身》、《小孫屠》等三種戲文,便將其買下并帶回國,這是現存最早的南戲劇本。
1931年,北京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據鈔本刊印,題作《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原件現藏于臺灣“國家圖書館”。
![]()
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1931年排印版《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張協狀元》,原本未題作者名,但據副末開場及第二出的【燭影搖紅】曲所云,當是由溫州九山書會才人所作;又曲白中多有溫州的方言俗語,也可證明此劇為溫州籍作家所作。
關于《張協狀元》的產生年代,從其文本形態、故事內容及劇本中所保留的諸宮調、大曲、唱賺、宋雜劇等兩宋時期的表演技藝來看,當是兩宋時期南戲早期的作品。
《宦門子弟錯立身》,簡稱《錯立身》,原題“古杭才人新編”,可見作者是杭州的書會才人。
《錯立身》在元代也有同名雜劇,《錄鬼簿》卷上在李直夫名下列有《錯立身》一目。又趙敬夫名下也列有《錯立身》一目,但注明“次本”,不是原作。李直夫,本姓蒲察,人稱蒲察李五。女真族人。居住在德興府(今河北懷來縣)。生平事跡不詳,一說官至湖南肅政廉訪使。
賈仲明為他所作的吊詞云:“蒲察李五大金族,《鄧伯道》,《夕陽樓》,《勸丈夫》。《虎頭牌》,《錯立身》,《怕媳婦》。諫莊公穎考叔,俏郎君,謊郎君各自乘除。淹藍橋尾生子,教天樂黃念奴,是德興秀氣直夫。”
![]()
清康熙揚州書局刊本《錄鬼簿》
李直夫現存《虎頭牌》雜劇,寫金朝軍官銀住馬,因醉酒誤軍機,受到擔任元帥之職的侄子的責打,事后元帥又親自向他謝罪。在劇中反映了一些女真族的風俗,而且還用了許多少數民族的曲調。
《錯立身》也是寫金朝的故事,完延壽馬是女真族人,其父擔任的是金朝西京河南府同知之職。
顯然,《錯立身》的原作者,當是出身女真族的北曲雜劇作家李直夫,而南戲《錯立身》即是根據李直夫所作的北曲雜劇改編的。而且兩者的“題目正名”也相同,如據《錄鬼簿》所載,李直夫的《錯立身》雜劇的“題目正名”作:“戾家行院學踏爨,宦門子弟錯立身。”南戲《錯立身》的“題目”作:“沖州撞府妝旦色,走南投北俏郎君。戾家行院學踏爨,宦門子弟錯立身。”
兩者后兩句完全相同,顯然,后者是承襲前者而來的。又在腳色體制、人物形象、情節與曲調的安排、語言風格等方面,也確實與雜劇有著淵源關系。
《小孫屠》,原題“古杭書會編撰”,可見其作者也是杭州的書會才人。《小孫屠》與《錯立身》一樣,也是根據同名雜劇改編的。
![]()
《錄鬼簿續編》
《錄鬼簿》在蕭德祥名下載有《小孫屠》一目,又《錄鬼簿續編》在“諸公傳奇失載名氏”一欄下也列有《小孫屠》一目,題目正名作:“清官長智勘荒淫婦,犯押獄盆吊小孫屠。”
那么在這兩者中,哪一本是原作呢?我們認為,無名氏的《小孫屠》是原本,蕭德祥的《小孫屠》是據無名氏所作的北曲雜劇改編而成的南戲,而且就是《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之一的《小孫屠》。
據《錄鬼簿》所載,蕭德祥,名天瑞,號復齋,杭州人,以醫為業。《錄鬼簿》謂其“凡古文俱隱括為南曲,街市盛行。又有南曲戲文等。”賈仲明的吊詞云:“武林書會展雄才,醫業傳家號復齋,戲文南曲衠方脈。共傳奇,樂府諧。治安時,何地無才?人間著,《鬼簿》載,共弄玉同上春臺。”
據此可見,蕭德祥是武林書會中的才人,武林是杭州的舊稱,故“武林書會”也可以稱作“古杭書會”,而南戲《小孫屠》卷首原題:“古杭書會編撰。”因此,此劇就是蕭德祥所作。
而且,《錄鬼簿》謂其“凡古文俱隱括為南曲”,便是指將前人所作的北曲雜劇改編為南曲戲文,這里所謂的“古文”,當指前人所作的雜劇劇本。
![]()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
又據清曹楝亭刊本《錄鬼簿》在蕭德祥名下, 還有《四春園》《王翛然斷殺狗勸夫》《四大王歌舞麗春園》《包待制三勘蝴蝶夢》等劇目,雖也未注明是雜劇還是南戲,但既然鐘嗣成在介紹他的生平時,謂其所作的南曲“街市盛行,又有南曲戲文”,賈仲明也說他“戲文南曲衠方脈”,那么這些劇目也應該與其名下的《小孫屠》一樣,也是根據前人所作的北曲雜劇,即“古文”改編而成的南曲戲文。
另外,從南戲《小孫屠》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腳色體制、場次安排、語言風格等來看,也確實能夠看出其從元雜劇改編過來的痕跡。
本編據《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所收的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刊印本予以收錄,原本不分出,也無出目,今據錢南揚先生的《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分出。
又原本順序首為《小孫屠》,其次為《張協狀元》,最后為《錯立身》,今也按《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作了調整。
![]()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荊釵記》
《荊釵記》前言
《荊釵記》,明徐渭《南詞敘錄》“宋元舊篇”載錄,不題作者名,清高奕《新傳奇品》、黃文旸《曲海目》及姚燮《今樂考證》則皆題“柯丹邱作”。
王國維《曲錄》謂“舊本當題丹邱先生”,“丹邱先生為寧獻王道號”,故柯丹邱即明寧獻王朱權。《南詞敘錄》已將《荊釵記》載入“宋元舊篇”,又清鈕少雅《南曲九宮正始》也稱《荊釵記》為“元傳奇”,故其作者必為宋元時人。
清張大復《新定九宮十三攝南曲譜》卷首“譜選古今傳奇散曲集總目”《王十朋荊釵記》劇目下注云:“吳門學究敬先書會柯丹邱著。”吳門,即蘇州古稱。據此,《荊釵記》的作者柯丹邱應是宋元時期蘇州敬先書會中的書會才人。
《荊釵記》雖為宋元時人所作,但在其流傳過程中,不斷被改編,產生了不同的版本。如《南曲九宮正始》引錄了《荊釵記》七十五支曲文,這七十五支曲文便來自兩種不同的版本,一是元本,一是明改本。
這兩種版本劇名有別,“古本《荊釵記》,不曰《荊釵》,直云《王十朋》”。[1] “元之《王十朋》,今之《荊釵》也”。[2]曲文也有異,如鈕少雅云:“余未識原傳時亦如之,后幸得睹元本,始知其全本詞文皆與今改本《荊釵記》者大不同耳。”[3]
![]()
暖紅室刊本《荊釵記》
《荊釵記》現全本流存的皆為明代刊本,本編收錄六種:
一是明嘉靖姑蘇葉氏刻本,題作《新刻原本王狀元荊釵記》,共二卷。
二是明萬歷刻本,題作李卓吾先生批評古本荊釵記,共二卷。
三是明萬歷金陵書林世德堂刻本,題作《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注節義荊釵記》,共四卷。
四是明茂林葉氏刻本,題作《新刻王狀元荊釵記》,共二卷。
五是明毛氏汲古閣刻本,題作《繡刻荊釵記定本》。
六是明萬歷刻本,題作《屠赤水先生批評古本荊釵記》,共二卷。
這六種刊本由于為不同書坊所刊刻,其間也有著差異。若按時代的先后及具體曲文、故事情節等的差異來劃分,可將其分為兩個系統:
姑蘇葉氏刻本和茂林葉氏刻本為一個系統,世德堂本、李卓吾評本、汲古閣本、屠赤水評本等四種為另一系統。
這兩個系統的版本不僅刊刻的年代有先后,即一為嘉靖,一為萬歷,而且兩者之間有著承繼關系,世德堂等刊本存在著在姑蘇葉氏刻本和茂林葉氏刻本或與其同一系統的版本的基礎上改動的痕跡,如《赴試》出,姑蘇葉氏刻本和茂林葉氏刻本上場的腳色有生、末、凈、丑四人,而世德堂本等刊本皆無丑腳出場,但最后一句下場詩卻仍由丑念。顯然,這是刪改未盡,留此痕跡。
![]()
中華再造善本《古本京荊釵記》
由于這兩個系統的刊本產生的年代有先后,因此,兩者在劇本形式、曲調格律和故事情節上,都有著差異。如在劇本的形式上,姑蘇葉氏刻本和茂林葉氏刻本雖已分出,但無出目,而世德堂本等刊本不僅分出,而且有出目。
早期南戲的劇本因不是供人案頭閱讀的,是供演員演出所用,故全本戲雖有段落可分,但不分出,更無出目,如《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元本《琵琶記》、成化本《白兔記》等皆是,直至明代文人參與南戲創作與改編后,為方便閱讀,才將全本分出,并加上出目。
姑蘇葉氏刻本和茂林葉氏刻本雖已分出,但還能看出早期南戲古樸的劇本形式,而世德堂本等刊本的劇本形式則與明代文人所作的傳奇劇本風格完全相同,即較為精致。
另外,在故事情節上,兩者也有差異,最后王十朋與錢玉蓮重會團圓的地點,姑蘇葉氏刻本和茂林葉氏刻本皆作“舟中會”,寫錢載和升任兩廣巡撫,坐船赴任途中,路過吉安府,時任吉安太守的王十朋前去拜謁,錢載和知道王十朋就是玉蓮的丈夫后,便在船上設宴,邀王十朋及其母親赴宴,使兩人得以團圓。
故其第一出概括劇情大意的【沁園春】詞云:“在樓船相會。”而世德堂本等刊本王十朋與錢玉蓮重會的地點是吉安玄妙觀,謂錢玉蓮與王十朋皆以為對方已亡,上元節,到吉安玄妙觀追薦亡夫(妻),不期而遇。
玉蓮回府后,告知養父錢載和,錢載和便在府中設宴,邀王十朋赴宴,席間使十朋與玉蓮團圓。故其第一出概括劇情大意的【沁園春】詞則作“吉安會”。
![]()
舊抄本《荊釵記》
從全劇情節的發展來看,各本的玄妙觀相會不合情理,因為在兩人于玄妙觀相會之前,只是交代錢載和由溫州太守升任福州安撫,從溫州來到福州,并沒有交代到吉安。后突然出現兩人在吉安玄妙觀相會及錢載和宴請王十朋的情節。
吉安與福州相去甚遠,錢玉蓮與錢載和怎么可能突然在吉安出現呢?這樣的結局安排,顯然與前面的情節不合。前人似也看到了這一結局的不合理,如李卓吾評本在【沁園春】詞的“吉安會”三字上批曰:“原作舟中會為是。”
在現存的《荊釵記》中,除了有全本的形式流存外,在明清時期的一些戲曲折子戲選集中,也大多選收了《荊釵記》的單出。
![]()
《明清戲曲選本的流變》
本編收錄明清時期二十六種戲曲折子戲選集中的《荊釵記》散出、只曲:
選集名所收出目
《風月錦囊》:家門、會講、慶誕、議親、受釵、繡房、辭靈、合巹、分別、赴試、閨念、參相、獲報、大逼、投江、哭鞋、見母、遣音、薦亡、責婢、團圓
《南北詞廣韻選》:合巹、親敘、慶誕、遣音、晤婿、議親、哭鞋、誤訃
《吳歈萃雅》:壽宴、憶別、議親、相別、送親、限別、撈救、行路、議婚、苦別、節宴、嚴訓、講學、祭江
《詞林一枝》:王十朋南北祭江
《徽池雅調》:承局送書、孫汝權假裝賣花
《樂府菁華》:玉蓮抱石投江、十朋母子相會
《樂府紅珊》:錢玉蓮姑媳思憶聞捷
《樂府珊珊集》:議婚、送親、議親、南北祭江、推拷梅香
《玉谷新簧》:十朋母子相會
《摘錦奇音》:十朋拜母問妻、十朋母子祭江
《南音三籟》:議親、合巹、送親、苦別、錯音、行路、嚴訓
《堯天樂》:錢玉蓮繡房議婚、十朋母官亭遇雪
《時調青昆》:玉蓮投江、十朋祭江
《詞林逸響》:憶別、別任、苦別、撈救、祭江、行路、嚴訓
《怡春錦》:送親、祭江
《大明天下春》:玉蓮別父于歸、玉蓮抱石投江、母子相會、十朋祭玉蓮
《樂府萬象新》:姑娘繡房議婚、繼母逼蓮改節、玉蓮抱石投江
《萬錦嬌麗》:荊釵納聘、繡房議親、母子相逢、十朋祭江
《醉怡情》:哭鞋、見母、祭江、舟會
《歌林拾翠》:哭鞋憶媳、十朋見母、祭江奠妻、舟中相會
《賽征歌集》:拷問梅香
《玄雪譜》:見母
《千家合錦》:繡房議親
《萬家合錦》:十朋祭江
《審音鑒古錄》:議親、繡房、別祠、參相、見娘、男祭、上路、舟中
《綴白裘》:說親、繡房、別祠、送親、遣仆、迎親、回門、參相、改書、別任、前拆、哭鞋、女祭、見娘、男祭、開眼、上路、男舟、舟會
![]()
《南北曲衍變中的天啟戲曲選本研究》
在這些戲曲折子戲選集中,由于選收者在選收時所依據的底本不同,或在選收時也作了改動,因此,其中所選收的《荊釵記》也各有特色。
如《堯天樂》卷一下層選收了《十朋母官亭遇雪》一出,這出戲演十朋母赴京途中遇雪的情節,其中寫當時的天氣是“關河雪凍,四野云橫”,一派嚴冬景象。可是在今存的明刊本中皆沒有這一情節,而且十朋母親赴京的時間是在春天,地點又是在南方,不可能遇到大雪。
又在各明刊本中,送十朋母赴京的是李成一人,而在《堯天樂》中除李成外,還有春香。如十朋母云:“成舅,老身受苦理之當然,你二人呵,受盡奔波,多多感承!”又【下山虎】曲云:“山程共水程,長亭又見家鄉,愁殺春香、李成。”
顯然,這出戲的情節是后人增加的。又如《徽池雅調》卷一上層選收了《孫汝權假裝賣花》一出,演玉蓮與婢女春香在花園內賞花,孫汝權從花園外路過,聽見園內有女子說話聲,便假裝賣花,企圖勾引玉蓮,被玉蓮斥退。這一情節不見于各明刊本。
另外,若按唱腔來劃分,以上這些選集所選收的《荊釵記》單出,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昆山腔選本,如《吳歈萃雅》《詞林逸響》《怡春錦》《醉怡情》《審音鑒古錄》《綴白裘》等;一類是青陽腔選本,如《詞林一枝》《徽池雅調》《玉谷新簧》《堯天樂》《時調青昆》等。昆山腔選本的曲文與明刊本雖也有一些出入,但曲調的句格字聲等格律變化不大。
![]()
《明清孤本戲曲選本叢刊》
青陽腔選本在曲文中則加有滾唱和滾白,如《堯天樂》卷一下層《錢玉蓮繡房議婚》《樂府萬象新》前集卷四下層的《姑娘繡房議婚》出,在曲文中增加了許多滾唱和滾白。
《荊釵記》是昆曲中的經典劇目,本編也收錄了《納書楹曲譜》《荊釵記曲譜》《昆曲大全》《集成曲譜》等四種昆曲曲譜中的《荊釵記》曲文。
《荊釵記》是南戲的經典劇目,明清時期的曲律家們在編撰戲曲格律譜時,都在曲譜中征引了《荊釵記》的曲文,在宮調、平仄、句法、用韻、板式等曲調格律上為曲家作曲填詞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由于這些曲譜所征引的《荊釵記》曲文引自不同的版本,因此,這些曲文也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故本編也輯錄了《南詞新譜》等六種曲譜中的《荊釵記》曲文。
![]()
《宋元四大戲文》
《荊釵記》目錄
前言
一、新刻原本王狀元荊釵記
二、李卓吾先生批評古本荊釵記
三、世德堂本《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注節義荊釵記》
四、茂林葉氏刻本《新刻王狀元荊釵記》
五、汲古閣本《繡刻荊釵記定本》
六、屠赤水先生批評荊釵記
七、明清《荊釵記》選出
八、曲譜《荊釵記》選曲
注釋:
[1]《南曲九宮正始》第四冊【中呂過曲·漁家傲】曲下注,清順治間刊本。
[2]《南曲九宮正始·凡例》,清順治間刊本卷首。
[3]《南曲九宮正始》第四冊【中呂過曲·漁家傲】曲下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