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手作 vs 氛圍編程
烈焰童子
最近在推特上學到一個新詞,叫“古法手作”;
對照組就是“vibe coding”,氛圍編程。
最近我剛自己手搓了個項目,十幾件沒編程了,竟然沒忘光。
![]()
自然,這都AI時代了,適當也讓AI參與了,但只是局限于讓它為我構建一些懶得寫的函數、至于整體邏輯,數據庫操作CUDA啥的,還是喜歡自己去寫,覺得這樣可靠性更高,將來維護起來也很容易。
當然,在現實中,開發上線后不斷地跟著需求升級、維護,也驗證了我之前的選擇,就是自己設計自己寫的,還是更好維護一些。
![]()
人類自己寫的代碼隨著時間推移,項目越來越大,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基本都會走向“屎山代碼”,我在推特上看到的討論是,一旦你用了AI,得到的那就不僅僅是一套屎山代碼了,而是更加美妙的,一套擁有“魔法”的屎山代碼。
那么這個“魔法”體現在哪里呢?
就是初期看起來是美好的,瞬間就構建成功的一個項目,隨著時間推移,一旦你想升級,或者想修復一個bug,你會發現,不僅這代碼堪比屎山,而且很多代碼因為是黑盒生成的,你完全理解不了,改不了,耦合度奇高。
![]()
一旦動了一下下,牽一發就動全身。
那個修BUG關水管的小熊應該都有印象吧,對,就是那個感受。
推特上現在分為兩派。
一派是力挺vibe coding氛圍編程,認為即使有魔法屎山也沒問題,可以期待AI變得更好,把未來的問題交給后AI時代,也即交給不斷能升級的AI;
另一派是堅持自己編程,讓AI協助寫一些函數調用,人類搭積木完成整體工作,就像搭樂高一樣,更安全。
![]()
力挺vibe coding 氛圍編程的兄弟們,于是給堅持自己編程的兄弟們,起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叫“古法手作的那些人”。
我是第一次聽到“古法手作”這個詞,被用來形容在還算高科技的it行業,應用在程序員們的身上。這個詞乍一聽起來,仿佛好像程序們化身成了木匠,非遺傳承人,諸如此類。
不過,我反正是欣然接受“古法手作”這個詞的,畢竟比什么“古墓派”聽起來更加會新潮,另類,自帶文化遺產似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