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圣愛健康基地邀請前往考察,在車上打瞌醒來的我,看到汽車過廣龍小鎮牌坊時,雨還在下。淅淅瀝瀝的雨絲斜斜掠過車窗,將遠山染成一片淡墨,近處的草木卻鮮活得像是剛從水里撈出來——葉片上滾動的雨珠映著天光,路邊的小花頂著濕漉漉的瓣兒,連空氣里都飄著泥土與青草混合的、帶著微甜的腥氣。
![]()
這是我第一次“看見”雨。
從前的雨,是天氣預報里的符號,是匆忙收衣時的煩躁,是堵車路上濺起的泥水。眼耳鼻舌身意被鬧鐘、報表、未接來電層層包裹,連雨落在傘上的聲音,都成了催促腳步的背景音。直到此刻,車窗外的雨忽然有了形狀:它打在荷葉上是“嗒”的一聲輕響,落在草叢里是“沙沙”的絮語,織在天地間是一張朦朧的網,將青山綠水暈染成宋人筆下的水墨長卷。
心,在那一刻忽然靜了。
像道家說的“水清月明”。當心頭的物欲如濁流退去,原本被攪擾的水面漸漸平復,月光便自然而然地映現出來。從前看山是“可以開發的景區”,看水是“可以利用的資源”,看花是“拍照發圈的道具”,萬物都成了滿足欲望的工具;如今山只是山,青得沉靜;水只是水,綠得通透;花只是花,在雨里舒展著最本真的嬌憨。這便是“明心見性”——當心如止水,萬物才露出它們本來的模樣。
儒家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是讓被遮蔽的本心重見光明。《大學》里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從前的“止”,是止于升職加薪、止于功名利祿,越追越慌,越求越亂;今日方知,真正的“止”,是停下向外追逐的腳步,讓心回到當下。定了,靜了,才能聽見雨水敲葉的韻律,聞見草木蘇醒的氣息,看見一朵花如何在雨中保持它的驕傲與溫柔。
這“看見”,原是佛家說的“中觀空性”。萬物并非不存在,只是我們給它們貼滿了標簽:“有用”或“無用”,“美麗”或“尋常”,“值得”或“不值得”。當這些標簽被雨水沖刷干凈,花只是花,草只是草,雨只是雨——它們沒有意義,卻又盛滿了意義。正如空不是虛無,而是剝離了妄念后的本然,是讓萬物自在顯現的澄澈。
從圣愛健康基地回程的路上,雨停了。天邊透出一點微光,遠山如黛,近水含煙。忽然想起多年前讀過的句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原來不是天地不言,是我們從未靜心去聽;不是萬物不真,是我們被物欲蒙上了眼。
或許,生活本就該這樣:偶爾停下腳步,讓心像被雨水洗過的天空,清清爽爽。那時便會懂得,所謂“見萬物”,其實是見自己——見那個被世俗塵埃掩埋的、本自清明的自己。
畢竟,花一直是花,雨一直是雨,是我們的心,終于追上了它們的腳步。海平于欣都龍城1棟27F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