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進入中伏后,高溫高濕的 “桑拿天” 成為常態。此時陽光熾烈如火焰,地面蒸騰著滾滾熱氣,人體新陳代謝加速,陽氣浮于體表而內里空虛,稍不留意就可能被暑邪侵襲。
![]()
老祖宗留下的 “三伏養生法”,實則是順應時節的生存智慧。無論平時工作多繁忙,建議掌握這 5 個養生技巧,健康度過炎熱的三伏天。
一、飲食清補,善用 “三伏三寶”
民間有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 的俗語,這背后藏著古人應對暑熱的飲食哲學。中伏時節,脾胃功能因暑濕而減弱,過量進補會加重消化負擔,而清補既能補充營養,又不會給身體造成額外壓力。
1.綠豆堪稱 “天然的降溫劑”,但很多人習慣將綠豆煮得稀爛,其實保留完整豆皮的綠豆湯清熱效果更佳。
推薦食譜:綠豆湯
取綠豆 50 克洗凈,加 1000 毫升清水大火煮沸,轉小火煮 8 分鐘后關火,此時湯色碧綠,清熱之力最強。若擔心太過寒涼,可加 3-5 顆去核紅棗中和性味,尤其適合久坐空調房的上班族。
![]()
2.生姜是中伏養生的 “隱形冠軍”。《黃帝內經》強調 “春夏養陽”,晨起含一片生姜,或用 3 片生姜煮水泡腳,能刺激陽氣生發,抵御濕邪入侵。
南方地區流行的 “伏姜” 習俗,將生姜切片與紅糖同腌,每日取少許用開水沖服,既能緩解暑天乏力,又能預防風寒感冒。
![]()
3.荷葉的妙用常被現代人忽略。取新鮮荷葉洗凈切絲,與大米同煮成荷葉粥,清香撲鼻,能清熱利濕、升發清陽。
辦公室人群可用干荷葉3 克、陳皮 5克泡茶,午后飲用可提神醒腦,緩解久坐帶來的下肢水腫,有益于身體健康。
二、午時小憩,養足精神
中伏白晝最長,氣溫最高,人體能量消耗大。中醫認為 “午時(11:00-13:00)心經當令”,此時小憩片刻,能讓心臟得到充分休息。
《黃帝內經》記載 “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午時陽氣最盛,短暫睡眠可平衡陰陽,避免午后昏沉。
午休不必追求深度睡眠,趴在桌上閉目養神 20 分鐘即可。若條件允許,可平躺并在腹部蓋薄毯,防止暑濕侵入。
需要注意的是,午休后不宜立即投入高強度工作,可緩慢起身,喝一杯溫水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逐漸恢復活力。
![]()
三、適度出汗,忌貪寒涼
常言到:“冬不爐,夏不扇”,中伏適當出汗是身體排毒的自然方式。現代人大都依賴空調,長期處于低溫環境會導致毛孔閉塞,汗液無法正常排出,濕邪郁積體內,易引發關節疼痛、消化不良等問題。
清晨或傍晚氣溫稍低時,可到公園散步、打太極,讓身體微微出汗。運動后不宜立即吹空調,應先擦干汗水,待體溫恢復正常再進入空調房。
此外,避免食用剛從冰箱取出的食物,喝冷飲時最好小口慢飲,以免刺激胃腸道。民間流傳的 “伏天喝熱茶” 習俗,正是利用熱茶的溫熱特性促進出汗,達到解暑降溫的效果。
![]()
四、護好 “三窩”,防避邪氣
人體的腋窩、肘窩、腘窩是經絡匯集之處,中伏時節需特別注意防護。腋窩有極泉穴,對應心經,若此處受寒,易引發心悸失眠;
肘窩的曲池穴屬大腸經,受涼可能導致腹瀉;腘窩的委中穴關聯膀胱經,受寒會加重腰背酸痛。
日常穿著應選擇寬松透氣的衣物,避免緊身衣束縛 “三窩”。每晚睡前可用 40℃左右的溫水擦拭這三個部位,再輕輕按揉 3-5 分鐘,能疏通經絡、排出濕邪。
在空調房工作時,可在膝蓋處搭一條薄毯,防止腘窩受寒,這也是老一輩常說的 “伏天不露膝” 的養生道理。
![]()
五、情緒調暢,心靜自然涼
“暑易入心”,中伏高溫易讓人煩躁易怒,而不良情緒會進一步加重身體不適。《養生論》指出 “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保持平和心態是應對暑熱的關鍵。
古人在伏天有 “讀書消暑” 的習慣,午后靜坐窗前讀一本好書,既能轉移對炎熱的關注,又能讓心神安寧。
也可嘗試冥想,閉上眼睛,專注于呼吸,將注意力從外界的燥熱轉向內心的平靜。此外,多聽舒緩的音樂,種植綠蘿、薄荷等綠植,都能營造清涼氛圍,幫助調節情緒。
![]()
中伏養生的核心在于 “順應”—— 順應自然的寒暑變化,順應身體的生理節律。這 5 個技巧看似簡單,卻凝結著古人 “天人合一” 的智慧。
三伏天雖熱,但在不經意間就會悄然過去,我們也不必追求刻意的養生儀式,只需在日常生活中稍作留意,讓飲食有節、作息有度、情緒有常,就能在炎炎夏日中保持身心康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