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樹木希林于2018年9月辭世之后,不少電視臺和雜志都推出紀念節目和特輯,大量介紹她在世時的名言。不久之后,數部冠以“樹木希林”之名的圖書出版,且皆沖上日本圖書銷量排行榜前列。樹木希林的名言由此成為許多讀者自我鼓勵和治愈創傷的精神良藥。
在日本,頗具影響力的知名演員不在少數,但能像樹木希林這樣在去世后掀起熱潮的,她應該是頭一個。那么問題來了——為何她能獲得如此多的擁躉,言語又如此打動人心呢?
樹木希林曾坦言,從自己上小學參加游泳比賽起,她便悟到了“不必與他人比較”的道理,且自那以后,她一直貫徹這樣的人生態度。對于自己已經拍過的片子,她會扔掉劇本,不會再去糾結。
當今由于社交網絡發達,人們會頻繁地接觸到別人的意見和看法,從而對其變得過于在意。
對此,我們要明白“如何活出自我”才是關鍵。
若本書能為各位讀者當下的人生帶來支撐,便是本人無上之榮幸。

不棄明日,過好今日
我做好了隨時離世的心理準備。 但人哪怕知道明日地球毀滅, 今日也必須種下蘋果樹。
“即便明天地球就要毀滅,我仍要種下一棵小蘋果樹”。
這是16世紀的“宗教改革”核心人物馬丁·路德的名言,在他的推動下,新教從天主教中分離了出來。
他的這句話被許多人引用,但后人對它的解讀往往不涉及宗教改革,而是認為其主要包含兩層意思:其一,莫追求短期的回報或成果,而應重視長遠的希望和理想;其二,無論處境多么不利,也要努力做好自己當下力所能及之事。
再說回樹木希林,在醫生告訴她“你的癌細胞已擴散至全身”后,對她而言,需要做好的心理準備不再是“自己終有一死”,而是“自己隨時會死”。由于剩下的時間不多,她覺得自己無法再攬下“需要肩負重大責任的工作”,但她也決不因此感到絕望,而是淡然地處理身邊瑣事,并日日努力完成被賦予的一般工作。
“我是已然進入‘處理身后事’階段的人,因此必須抱有責任感”——這便是她對“今日也必須種下蘋果樹”這句話的詮釋。
![]()

逼自己笑,驅散煩惱
心累時莫擺出心累的表情, 而要笑,要硬笑。
人在心累或愁苦時,往往會忍不住把這種負面情緒擺在臉上。而樹木希林一貫強調道:即便在這種時候,也要“逼自己笑”。
她還拿自己小時候從井里打水的體驗作比喻——那時候還是手動水泵,一開始哪怕不停用手按動加壓,出來的也只有空氣而已,此時要加啟動水并持續按動,井水才會慢慢被抽上來,最后突然出水。
她說,人的情緒亦是如此。因此哪怕十分心累,她也不會擺出心累的表情。而是一邊自己表揚自己:“你很努力了”,一邊摸摸自己的頭,并努力露出笑容,同時出聲地自言自語道:“這樣就好。”如此一來,雖然情緒上感到心累,本來不要說笑,都已經想哭了,但通過這種“逼自己笑”和表揚自己的方式,不快的情緒就會漸漸消散,之前僵硬的表情也變得柔和,最后變得能夠真心地露出笑容。
總之,無論情緒如何,先要在表情和形式層面逼自己笑,而這種“硬裝開心”的做法,最終真能達到忘卻負面情緒的效果——這便是樹木希林驅散煩惱的智慧心得。
![]()

擁抱衰老,以老為趣
如果能把自己的衰老變化視為趣事, 我覺得就算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老去過程。
孩子變大人的過程,是一個“能做之前不能做之事”的成長過程;大人變老人的過程,則是“之前理所當然能做的事漸漸做不了”的衰退過程。
后者具體來說,比如努力回想某事卻怎么都想不起來;本來輕松能上的樓梯卻再也走不上去;不戴老花眼鏡就再也看不清小字……總之,“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不斷增加。
面對這種情況,有的人便會嗟嘆:“年輕時多好!”“我現在連這個都做不了了啊!”……但樹木希林則不同——她會饒有興趣地想:“咦?(我)連做這個都困難了呢”,即在“享受”自己身體的變化。比如,年老的確容易忘事,但在她看來,這種健忘也讓自己擺脫了糾結“當時那么做就好了”之類的煩惱,因此亦不失為好事。
重要的是不要糾結往昔、執著過去,而應把自己的一切衰老變化視為趣事。樹木希林認為,若能做到這一點,便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衰老過程”。
![]()

![]()
歡迎關注東方出版社官方賬號
避免錯過更多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