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周依舊是“隨意寫”。
一直以來我很清楚:我們只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引”路人,且可能只是在童年和少年階段。
我做的事情一般都是:告訴他世界很大,有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指著星空說:“看,這是天文學研究的領域。”;或者聊到未來,提到:“有一個領域叫未來學,在研究它。” 然后,和他一起看書,看電影,看紀錄片,一起玩,一起胡思亂想,一起出門踏青、跑跳,就像同行者。他選哪條路深入,走多遠,是他的事。
當然,我還會把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各種東西分享給他:
看到獨特藝術品圖片,就轉給他:“兒子,看這個!”
遇到頂尖科學家講新發現的講座片段,發過去:“這個角度很特別,給了我新啟發。”
看到一些尖銳的、挑戰常理的哲學觀點,也會推薦給他:“這想法挺沖擊,你怎么想?”
然后,這些長年累月種下的小小種子發芽了,變化來了:他會給我發東西了。而且,我發現,他發給我的東西開始遠遠多于我發給他的。而這些東西,完全改變了我對“孩子能想多深”的理解。
比如這個暑假,我忽然察覺,角色正在悄悄地變。孩子探索的方向,在很多領域,已經遠遠超出了我能理解的范疇,我更像一個在跑道邊上努力跟上的陪跑者。所以,我感覺是我的“老師”放暑假了,他花了很多時間來“引領我”。
比如,昨晚,他和我聊了一個相當宏大的想法:
他用生物進化打比方:假設不同生物之間的“基因差異”,平均起來變化不大(像是一個相對固定的量)。接著,他想到一個數學定理——高斯絕妙定理(這個定理是說光滑的曲面具有內在的彎曲性質)。盡管他明確知道基因空間本質是高維、離散的(每個基因位置是分開的),嚴格套用會有問題(他沒鉆這個牛角尖),但他大膽設想:在高維的基因空間里,是否有可能存在類似的數學結構?讓所有生物的基因像一個被“折疊”的高維平面?
他進一步把現實事物拿來打比方:吃披薩。平放時,兩邊都是直的(曲率為零)。彎曲時,為了盡量保持整體的“平滑”,一邊彎了,另一邊就傾向于保持直。他想的是:如果基因分布也符合類似(或近似)的數學規律,也許能解釋為什么生態系統的進化能在變化中維持一定的穩定性?
他甚至想到了應用層面:如果能構建出這樣的高維數學模型,把基因點用“平面”去擬合,也許就能分析出哪些進化路徑在數學上更“容易”發生?
這就是他和我分享的內容。
![]()
說實話,聽完這些想法,我的第一反應是“沒看懂”。
這超越了具體知識的問答,是一種將不同領域知識進行深刻類比、并在腦子里構建模型的抽象思維。這超越了具體知識的問答,他在嘗試將自己了解到的不同領域知識進行類比和關聯,并在腦子里構建抽象思維。這在我看來,已經無關于是否正確和有用,也無關于是否屬于科學,我最肯定的是他敢于大膽跨界的勇氣,這也讓我意識到,我的角色已經徹底更新了。
所以,當他向我解釋這些時,我的回答更簡單也更直接:
肯定思考的力量:
“你這個把數學定理(高斯定理)和基因進化、生態系統穩定性聯系起來的思路,太厲害了!這種跨學科思考是真正的深度探索!”(聚焦贊揚其思考方式)。
坦誠理解有限:
“這套東西涉及到的空間、維度、曲率類比建模,對你來說已經建立起框架去想了。對媽媽來說,理解確實有點難了。”(明確界定我的理解邊界在哪里)。
鼓勵核心價值:
“但這不重要!你能自己鉆研到這么深,想到這么遠,這么敢想敢聯系,這才是最棒的核心能力!這個思考過程本身就非常寶貴! 你盡管在這條路上大膽想、大膽摸索!”(強調過程、探索精神、核心能力)。
明確我的位置:
“媽媽現在跟不上你的有些深度了,但我能看懂你的熱情和潛力。需要我幫你整理想法?找找外部資料?盡管說,當你的后勤支援!”(定位為支持者、啦啦隊)。
我也想起了他9歲時候,我們兩一起出門運動,他在路上極度興奮的跟我講一個“想法”,雖然像科幻,但是我依舊當好了一個“陪同者”,我始終會給他很大的情緒價值,也是他很好的聽眾,哪怕今天回放起來有點“尬”,但是我的驚訝和贊揚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他一直都保有學習和探索熱情,因為爸爸媽媽甚至身邊人都有回應。
如果能對他的回應是專業的固然很好,但是無法做出專業回應時,哪怕給到歡喜和崇拜,也是非常好的。
老師放暑假了,他回家來“教我”。我這位老學生,每天都在被新的“作業”刷新對世界的認知邊界。
我從未“退化”。只是他思維的引擎已經啟動,開辟出的航道,他的天馬行空和熱情,常常讓我這個曾經的引路人,需要踮起腳尖、屏息凝神才能遠遠望見航標燈。
這并非失落,而是巨大的驚喜與欣慰。從告訴他世界有什么,到聽他給我描繪他自己發現(乃至構建)的世界模樣——這角色轉變本身,就是最大的所謂驚喜。
現在,我最重要的任務,是保護并支持這種深度探索的熱情和力量。因為他不僅是我的孩子,更是我認識世界新維度的一位——特別的老師。
![]()
看拿云的分享,可能大家會覺得太遙遠了,因為他把高斯絕妙定理和基因結合考慮,說真的我也看不明白,而且會覺得和我等凡人沒什么關系。
但我依然會覺得這篇文章,會給大家一些參考和幫助,重點不在于拿云說什么,而是在面對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時,媽媽的應答。
我自己是個反面教材,去年被批評過了,然后這一年在面對小七的天馬行空時,我的應對就和去年會有所不同。
![]()
一個四歲多的小孩兒在那兒跟我們講二維、降維的,我確實第一反應是孩子在瞎扯淡,不反駁不打擊就覺得可以了,但看多了拿云媽媽對拿云的響應,我意識到,面對孩子的天馬行空,不打擊當然是起碼應該做到的,但如果回答更積極,對孩子也會是更多的鼓勵。
就像文中,拿云講的東西,拿云媽媽也聽不懂,但她會首先對孩子主動進行的思考進行肯定;然后承認自己也理解不了,再然后對孩子進行鼓勵,最后表態,需要幫助告訴媽媽。這套組合拳,可能每個家長都能打。
拿云的例子太遙遠,我講個小七這種普通孩子的故事。
小七在跟我膩歪時總會說愛你一萬年。有一天他覺得萬不夠大,就問我最高的位數是什么,我說沒有最高,個位數每乘以10000倍就有一個新的大數單位,比如萬、億、兆、京、垓、姊等等。他一直問我最大的是什么,我就說沒有最大。他又問我為什么沒有最大。我跟著感覺回答幾句后,我講歪了,就幫他去找拿云哥哥。
![]()
小七這樣的問題很多,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更多,比如要制造一個幽靈潛水艇啊,就是那種無法被雷達探測到的潛水艇;比如要找到自己的幽靈星球,用空間折疊的方法就能到達之類的。
七七的很多想法,可能是很多孩子都跟媽媽說過的,但大多數都當成孩子的戲言,笑笑就過去了。因為我知道拿云媽媽的做法,并且堅決認可是對的,所以,就算七七和拿云不一樣,就算我也做不到100分,但還是會努力做的好一點點。
天賦是天生的,就像一顆種子,他長西瓜還是長蘋果,那是人力不能改變的,但土壤和環境,肥料的選擇,澆水的時機,還是會影響著種子最終到底成為什么樣子。我一直跟拿云媽媽說,拿云生在別人家,可能都很難成長為現在的樣子,她們做父母是真的厲害。所以,我是感謝她這些年愿意給我做各種分享的,方法雖然不可復制,但根據自己家的情況借鑒和參考,多少總是會有些幫助。
拿云媽媽現在愿意在咱這里開專欄做各種各樣的分享,我真覺得是我的幸運,也是大家的幸運。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