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一紙公告,直接將公積金繳存比例從原先的12%下調至5%。公告里還留了個“希望”——如果未來經濟好轉,或者公司業績回暖,會“優先考慮”恢復甚至提高比例。但誰都明白,這種承諾往往遙遙無期。
![]()
近年來,企業公積金繳存比例下調的還不是個例,有多家企業紛紛下調至5%。
企業未經允許,自作主張下調公積金繳存比例,這是允許的嗎?
![]()
政策允許,但員工無奈
按照規定,公務員和事業編的公積金繳存比例必須維持在11%或12%,而其他企業就沒這么幸運了,政策允許企業在5%到12%之間自主選擇,但必須保證單位和個人的繳存比例一致。
以前公司如果厚道,可以按11%或12%的上限繳存,但確實有權利說砍就砍,直接按政策下限繳存。
算筆賬:每月少拿960元,一年損失11520元
以月薪8000元為例:
- 調整前(11%):個人繳880元,公司繳880元,每月賬戶進賬1760元。
- 調整后(5%):個人繳40000元,公司繳400元,每月賬戶僅進賬800元。
每個月少拿960元,一年下來就是11520元,對于普通打工人來說,這不是一筆小數目,都夠給孩子報兩個學期的補習班了。這筆錢要是放在三四線城市,也夠交半年房租了。
![]()
公積金的核心用途:買房貸款受影響最大
公積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低息房貸。公積金貸款額度通常是賬戶余額的10倍。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公積金賬戶有3萬元,理論上可以申請30萬元的公積金貸款。
繳存比例從12%下調到5%,公積金賬戶余額增長速度大幅放緩,到需要買房時公積金貸款額度就得縮水不少。
此外,商業貸款利息多了不是一星半點。
按3.1%的公積金利率和4.2%的商業貸款利率計算,30年期的100萬貸款,公積金貸款總利息約55萬,商業貸款總利息約76萬,利息差額能到21萬。這可不是咬咬牙就能省出來的數目。
![]()
短期看似“到手工資變多”,實則長期利益受損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比例降了,個人繳存部分少了,到手工資多了,不是好事嗎?”
其實真相是這樣的:
- 個人繳存比例低了,但公司繳存部分是同樣減少,相當于隱性降薪
- 公積金賬戶里的錢本質上是強制儲蓄+企業補貼,現在這筆錢大幅縮水。
- 對于正在用公積金還貸的人來說,月供壓力可能增加。
- 未來購房者的貸款額度受限,不得不增加商業貸款比例,支付更高利息。
![]()
年輕人沒房貸壓力,自然體會不到其中的利害關系。可對三十多歲拖家帶口的中年人來說,公積金賬戶每少一分錢,都意味著未來的購房壓力又重了一分。
更別說那些指望用公積金減輕還貸壓力的同事,現在每月到賬金額直接砍半,商業貸款部分又要多還利息,里外里都是虧。
公司為何要突然下降公積金繳存比例?
公司給出的解釋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當前經濟形勢嚴峻導致經營壓力增大,以及公司需要現金流支撐融資或業務轉型。
但公積金制度的本意是為職工住房消費提供保障,當企業可以合法地將繳存比例降至最低標準時,這一制度的保障功能就被大大削弱了。
更值得思考的是,當企業經營遇到困難時,為何總是優先從員工福利著手調整,而不是尋求其他解決方案。
![]()
普通員工的無力感:除了接受,還能怎樣?
這種調整確實比直接降薪或裁員要“溫和”一些,在就業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員工除了接受似乎別無選擇。
再說難聽點,大多數普通員工根本沒有議價權。公司單方面調整,員工要么接受,要么離職。但在當前就業環境下,離職意味著更大的風險。
就像被生活驅趕的牛馬,明知利益受損,卻無力反抗。畢竟,“胳膊擰不過大腿”,最終只能無奈接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