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顆雞蛋裹著污垢、羽毛甚至隱約的糞便痕跡出現于眼前,多數人必會本能地將其投入水中清洗。
然而,這看似負責的清潔舉動,有時竟悄悄為食物中毒埋下了伏論——潔凈的雞蛋反而可能更危險。雞蛋表面絕非光潔無痕的平面。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蛋殼表面縱橫著無數細微孔洞,這些是呼吸用的通道,也是氣體與水分交換的必經門戶。然而,蛋殼內孕育的生命是脆弱的,有了與外界溝通的通道,卻沒有防護,肯定是不行的。
![]()
所以在蛋殼上有一層薄如蟬翼、卻強韌有效的“角質層”。
它是由蛋白質和多糖構成的,可以堵塞蛋殼表面的微小孔洞,形成一道抵抗外界細菌侵襲的屏障。然而,當我們用水流沖刷蛋殼表面,沖走泥土的同時也剝離了這層珍貴的保護層,那層曾緊緊封堵微孔的角質層一旦被水溶解或沖刷流失,蛋殼表面千千萬萬細微通道便赤裸裸地暴露了出來。此時,如果雞蛋表面不幸沾染了沙門氏菌等病原體,或清洗用水本身不夠潔凈,病菌便可能隨著水流,借助毛細作用趁虛而入,滲入內部。
![]()
研究表明,清洗后蛋殼的滲透性顯著增加,細菌入侵的可能性也由此升高。
美國農業部曾指出,不當清洗會使雞蛋更容易被細菌穿透。沙門氏菌廣泛存在于家禽體內,既可藏匿于母雞卵巢或輸卵管,在蛋形成之時便悄然潛入內部;也可在產蛋之后,經由沾染糞便的外殼伺機而動。清洗過程恰恰為后一種入侵方式創造了便利條件——失去角質層的蛋殼,其孔道門戶洞開,表面的細菌可能借助水流的推力和殘存水分的濕潤,輕松滲入蛋內。
![]()
一旦這些細菌在蛋內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安營扎寨、瘋狂繁殖,食用未經充分加熱殺菌的雞蛋,便可能引發發熱、腹痛、嘔吐甚至嚴重脫水的食物中毒癥狀。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清晰顯示,沙門氏菌感染每年在全球造成驚人的疾病負擔,而蛋及蛋制品是重要傳播媒介之一。面對這一矛盾,各國監管機構基于不同考量給出了不同答案。美國與日本等地采取的是“先洗后冷”策略——雞蛋產出后需經嚴格規范的工業化清洗消毒流程,徹底清除表面污物及可能存在的致病菌,隨即立刻冷藏。
![]()
這種工業化清洗絕非我們家中隨意的水洗,它需控制水溫、添加專用清潔劑并輔以烘干環節。
然而,清洗后的雞蛋失去了天然屏障,便必須依靠低溫這一現代科技手段來持續抑制細菌活動。因此這些地區規定,清洗后的雞蛋必須全程冷藏保存。相比之下,歐盟與許多國家則選擇信任自然的智慧,立法禁止銷售前清洗帶殼雞蛋,其核心用意正是保護蛋殼外那層珍貴而脆弱的天然屏障。他們的安全邏輯在于:只要角質層完好無損,配合適當的儲存條件,雞蛋自身便具備足夠的防御能力。
![]()
無論身處何種監管體系之下,消費者手中握有最終確保安全的鑰匙。
若你購買的屬于市售“清潔蛋”,請務必遵守冷儲鐵律,自超市歸家后立即將其放入冰箱,并確保溫度穩定在4℃或以下。最關鍵的,是必須維持“冷藏鏈”的完整無缺:雞蛋一旦開始冷藏,便不可再讓其脫離低溫環境。忽冷忽熱的環境會加速細菌的繁殖,極大增加風險。若雞蛋未經清洗,則建議在烹飪前才進行必要清潔,且動作要輕柔,最好使用干燥潔凈的軟布或紙巾小心擦拭表面污物,避免水流破壞天然屏障。請記住,無論是否清洗,充分加熱永遠是殺滅潛在細菌最可靠的方法。沙門氏菌在70℃以上持續加熱一段時間便會死亡,因此務必將蛋類食品徹底煮熟煮透,讓蛋黃和蛋白都完全凝固,不給危險留一絲縫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