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風尚往往與社會發展條件形成映射關系。比如在五六十年代,還沒有電視、智能手機,宅在家里鮮有更多的娛樂消遣方式可供選擇。若想單純從視覺、聽覺達到休閑身心的目的,恐怕就只能去劇場影院,觀看文娛表演和電影了。為此,在曾經的某個歷史時期,興建俱樂部、影劇院、文化宮等文娛場所,就成為某地文化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
我對吉林市龍潭區的情形不大熟悉,但是大致知道曾位于勞動廣場的龍潭影劇院修建于日偽時期,是江北地區最早的大型公共娛樂場所。后來陸續有了江機文化宮、江北工人文化宮、鐵東文化宮等陸續出現。這其中位于土城子廣場的江北工人文化宮,因身處江北二商店、龍華副食、化工醫院構成的市民活動核心區域,因而相較其他文化場所,更占地利優勢。
據《吉林市建筑志》記載,江北工人文化宮落成于1958年4月30日,因隸屬于吉林化肥廠,又名化肥廠文化宮。然而對于像我這樣居住在偏南城區的居民而言,往往因這座文化宮位于土城子廣場邊,而泛稱其為土城子文化宮。江北工人文化宮坐南朝北,為鋼混結構樓房建筑,門臉呈半圓形,內有前廳、側廳、觀眾廳,座位1200個。文化宮內建有鏡框式舞臺,置有25道自動吊桿,有電容器調光設備,可進行較大規模的舞臺表演。
在吉林市,大多數劇場、文化宮在八十年代的繁華后,大多經歷過三次“市場沖擊”:第一次是小錄像廳的沖擊,有了多種選擇的市民,不再把去影院觀影當作重要的娛樂方式;第二次是互聯網興起的沖擊,不具私密性的傳統影院放映內容無法與之抗衡;第三次則是新世紀城建運動中,許多放映單位沒有熬到數字影音系統的出現,直接被拆掉改建為商住樓宇。
對江北工人文化宮是如何消失的,我不大了解,但是從目前那里已被建成仁信城市廣場的情況看,其并沒有吉鐵文化宮那樣受到上級重視——可以躲過“企業辦社會”事業的徹底落幕;也沒有像江城劇場、吉林劇場那樣“堅毅不拔”——通過小商品、電腦設備的經營,續命到電影事業的逐步復興。一座興旺了半個世紀的文化宮,只是無奈地在時光長河中,步入大多數吉林市文化場所的集體走向。
事實上,在如今的吉林市,由市總工會及大型企業管理的文化宮還有近十處之多,其中絕大多數文化宮已然成為本單位職工和家屬,以及所在區域居民回憶過往的錨點,故而真心希望這些文化宮都能很好地“存續”下去,以免未來許多決定深愛家鄉的人,會生出“歸來池苑不依舊”的悵然。
![]()
![]()
![]()
![]()
![]()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邴赫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