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偉達CEO黃仁勛身著唐裝在鏈博會宣布H20芯片恢復對華銷售時,中國AI芯片產業正迎來歷史性轉折點。這款被業內戲稱為“太監版”的芯片雖僅能達到H100性能的20%,卻引發騰訊、阿里等巨頭48小時內砸下160億美元搶購。
![]()
戲劇性的是,在深圳羅湖區的實驗室里,江原科技工程師們調試的D10芯片已將推理效率提升至H20的130%。這場沒有硝煙的算力戰爭,正在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
禁令窗口期:國產芯片的爆發式增長
2025年上半年的“黃金三個月”成為國產芯片突圍的關鍵節點。美國政府的精準閹割策略(H20算力限制在200TOPS)客觀上為本土企業創造了市場空間。
寒武紀財報顯示,其一季度營收同比暴漲42倍達11.11 億元,凈利潤3.55億元,創下單季度盈利紀錄;海光信息合同負債從去年底的9.04億元激增至32.37億元,增幅258%,預示下半年訂單將迎來井噴。
杭州曦望科技的崛起更具標志性意義。這家從商湯科技分拆的企業完成近10億元A輪融資,其基于7nm工藝的S2芯片在ImageNet圖像識別任務中準確率達94.8%,與英偉達A100持平,而生產成本僅為后者的 60%。
更令業界震動的是,曦望科技宣布S2芯片全面兼容CUDA生態,實測顯示PyTor模型遷移效率達85%,這意味著數百萬開發者的代碼可無縫運行。
![]()
技術破壁: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國產芯片的突破已從單點技術邁向系統能力的全面提升。江原科技推出的D10芯片采用12nm國產工藝,單卡功耗僅72W卻配備128GB LPDDR5顯存,帶寬達6400Mbps。
在深圳舉行的技術發布會上,搭載16張 D10芯片的“品原AI一體機”流暢運行DeepSeek671B大模型,文本生成速度較搭載H20的同類系統快30%,展現出“單機即集群”的算力密度優勢。
算能科技的64核RISC-V處理器SG2044將TPU集成至片內,AI性能較上一代提升200%,在金融風控場景實測中,對500萬用戶樣本的信用評估耗時僅12分鐘,較傳統方案縮短75%。
沐曦曦云C550芯片則在證券交易系統中創造新紀錄,將高頻交易策略的推理延遲壓縮至1.2毫秒,比H20低15%,滿足毫秒級交易決策需求。
這些進展印證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的判斷:“在AI芯片領域,60%的性能配合完善的生態,就能贏得市場主導權。”
華為昇騰910B通過CANN框架已實現80%CUDA API兼容,85%算子自動轉換,性能損耗控制在20%以內。在政務數據中心領域,昇騰910B的市占率已突破35%,在電子政務云項目中連續擊敗英偉達方案。
![]()
生態博弈:破解CUDA壁壘的中國路徑
“英偉達真正的護城河不是芯片性能,而是20年積累的CUDA生態系統。” 某頭部互聯網企業AI架構師坦言。這個包含2000多個優化庫、300多萬開發者的生態體系,曾是國產芯片難以逾越的天塹。
而今,三種創新路徑正在打開缺口:
兼容策略成為市場突破的先鋒。華為昇騰團隊開發的TF32精度轉換工具,可將TensorFlow模型自動適配 CANN框架,某自動駕駛公司實測顯示,其激光雷達點云分割模型遷移僅需3行代碼修改,性能損失控制在 8%以內。
沐曦推出的MXDL深度學習框架則實現ONNX模型100%兼容,在智能安防場景已部署超過2萬臺終端。
開源生態構建長期競爭力。RISC-V國際基金會數據顯示,中國貢獻了全球42%的RISC-V核心專利。平頭哥半導體發布的玄鐵TITAN引擎,其GEMM算力執行率達96.8%,已吸引意法半導體等國際廠商移植CUDA 工具鏈。
在2025RISC-V峰會上,中科大團隊展示的RV128GC架構AI加速核,性能達到A100的70%,而開源授權模式正吸引全球開發者參與生態建設。
垂直整合創造應用場景優勢。聯想與沐曦合作的DeepSeek一體機在武漢協和醫院落地,將病歷分析時間從4小時壓縮至15分鐘,診斷準確率提升至92.3%。這套系統采用“硬件+軟件+服務”的捆綁模式,雖然單芯片性能僅為H20的80%,但整體解決方案TCO(總擁有成本)降低40%,迅速打開醫療AI市場。
![]()
全球戰場:1500 億美元市場的權力重構
德勤最新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AI芯片市場規模將達1500億美元,中國占比將超40%。
這場算力戰爭已演變為標準制定權的爭奪:美國正計劃推出性能再降25%的B30芯片,試圖通過“精準閹割”維持技術霸權;歐盟加速研發RISC-V架構,尋求在中美之間的第三條道路;中國則通過“東數西算”工程構建自主閉環,已帶動12個智算中心落地,總算力達3EFLOPS。
在這場博弈中,時間站在國產芯片這邊。
江原科技計劃9月量產的D20芯片將顯存提升至256GB,可支持千億參數模型推理;曦望科技的S3芯片瞄準“每分鐘一分錢”的推理成本目標,若實現將徹底改寫行業規則。
正如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于燮康所言:“當國產芯片性能達到國際主流產品的80%,生態成熟度突破70%,市場將迎來不可逆的替代拐點。”
![]()
突圍啟示:技術自立的產業邏輯
國產芯片的崛起絕非偶然。
長江存儲突破3D NAND技術、中微公司5nm刻蝕機量產等基礎領域的突破,構建起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核高基”專項持續20年的投入形成技術積累;科創板為半導體企業提供的融資便利(寒武紀上市募資25億元)解決了資金瓶頸。這種“應用牽引-技術突破-生態反哺”的發展路徑,正在AI芯片領域重現中國在5G通信設備領域的成功經驗。
當黃仁勛在鏈博會展示RTX Pro GPU時,展廳角落的品原AI一體機正默默處理著來自東南亞的跨境電商數據。這款售價僅為同類進口設備1/3的國產方案,已在印尼、越南等市場獲得20萬臺訂單。
這場全球算力戰爭的勝負手,或許不在于單一芯片的性能比拼,而在于誰能構建更開放、更具成本效益的算力生態。
站在產業變革的臨界點上,國產芯片的突圍不僅關乎企業興衰,更是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石。當 7nm工藝、RISC-V架構、自主AI框架構成的技術三角逐漸穩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權力天平,正在向東方傾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