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引發大眾對寺廟的關注,網絡上甚至有人聯系到歷史上的滅佛運動,亦有不少人有此呼吁。
但是他們或許忘了,文革時期,我們早就滅過佛了。
歷史上,中國的佛教與道教曾在社會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精神角色,無論是朝廷祭天,還是百姓祈福,都與這些傳統信仰密切相關。
![]()
但是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以“破四舊”為名,全面打擊宗教。寺廟、道觀被關停、拆毀,僧人被迫還俗或改行,宗教活動全面停止。
當時的破壞可謂觸目驚心。如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的廣濟寺,1966年紅衛兵抄寺,佛教協會辦公樓、藏經樓被查封。住寺法師被批斗、佛像遭砸毀,宗教活動全面中止。
上海靜安寺,文革期間被紅衛兵占用,佛像被推倒、焚毀,金身剝離。后來又被改作上海市某區的工會俱樂部,寺內開設舞廳和食堂。
杭州靈隱寺,1966年起,寺院僧眾被遣返原籍,佛像與經書多數被焚毀,大殿改為生產隊會議室。
南京雞鳴寺,文革初期佛像遭砸毀,僧人被批斗或遣散。寺廟變成倉庫,香火中斷10年。
其他如龍華寺、法門寺、國清寺、文殊院等等,上至古寺名剎,下至地方小廟,多數遭到破壞。普遍遭受佛經道藏被焚毀、文物被砸爛、教育中斷的待遇。
![]()
其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呢?
今人往往痛心于文物、典籍的破壞,殊不知精神上的摧毀才是更為沉重。借釋永信之事,今日再看,更為清晰。
直到文革結束,1978年起,國家重新承認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團體才開始被允許重建。改革開放以后,宗教政策逐步寬松,不少宗教場所得以恢復。
但這一恢復,并非完全按照傳統方式進行。
許多寺廟、道觀的復建是由文旅、住建等部門牽頭的,往往以古跡恢復、文化保護或旅游開發名義進行。這種出發點的差異,使得許多著名寺廟的復建被定位為風景名勝而非佛教圣地。也就是說,它們景點的功能強于信仰功能,開發當然會帶有明顯的文化或者旅游導向。
具體表現的,就是今日我們所看到的,不再一一列舉。
![]()
那么,當寺廟不再以佛法為中心,而被納入地方政績和經濟產業體系時,它還能保持純潔嗎?
肯定不能呀,如此一來,只剩經濟利益和權力牽引,當然也就難以獨立于現實利益。當寺廟與企業的差異甚至都不再那么涇渭分明,方丈如同CEO,寺廟成了當地GDP的一部分,腐敗土壤就悄然滋生。
可是,宗教本該是有自我凈化機制的呀。連我這個俗人都知道幾句,出家人講究六根清凈,一入佛門就跳出紅塵,不在五行三界中。
關鍵問題,還是復建以后的寺廟已不是以往的寺廟。失去了信仰約束的僧人,是否出家已無所謂了。比如大和尚釋永信,也不過是身披袈裟的霸總,一樣參與經濟運營、接受貴賓宴請,寺廟成了香火經濟的場所,信眾成了消費者。
受制于七情六欲的僧人,與俗人又有何不同?這樣的方丈,能獨立于現實利益嗎?當然是不可能的。
![]()
然而,文革對佛教的打擊僅限于此嗎?并不是。
眾所周知,西方教會尤其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傳統中,往往承擔了大量社會職能,興辦學校、醫院、孤兒院等。
中國佛教是否有類似職能呢?
答案是肯定的。
寺院本是信仰、文化、教育、慈善的綜合體。正所謂出家人慈悲為懷,兼濟蒼生,此話并不是念念經而已。佛教在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如設粥棚、建義塾、開施藥局、救災賑濟、撫孤養老等等,是真正的傳統慈善機構。
但是進入近代以后,這些功能逐漸式微。科舉制度廢除,導致寺廟的教育職能衰退。民國時期的土地改革,大量寺廟被平,佛教社會職能進一步退化。
縱然如此,高僧們還是主動參與社會救苦。如弘一法師,就倡導僧人救災濟民,參與教育;太虛大師,提倡佛教要積極入世,承擔教育、醫療、救貧等社會責任。不過等到49年后寺產收歸國有,縱然有高僧想行善舉,也已難有作為。
可以看到,把寺廟的社會職能消失全部歸咎于文革是不客觀的。但在文革之前,盡管大多數寺廟的社會職能已經收縮殆盡,但仍有不少仍保留了初心,沒有忘記佛家慈悲救濟的傳統。
比如根據地方資料記載,50年代初,杭州靈隱寺仍有僧人在山門外設簡易粥棚,救濟饑民和流浪兒童。鎮江金山寺在解放初期曾設佛學講堂,教授基礎佛學,兼帶識字教育,招收附近青年。尤其在偏遠地區,有的寺廟內仍設有簡單藥鋪或“僧醫”,為民眾提供望聞問切的傳統服務。
![]()
然而到了文革時期,寺廟僅剩的慈善網絡在“肅清封建殘余”中被徹底摧毀,原來僅存的一些“善堂”、“義塾”都被取締,宣告佛教喪失了持續參與社會事務的空間與能力。
而當今寺廟被納入旅游資源后,重建社會服務體系早已無人提起。
那么回過頭去,再看十年浩劫,其對佛教的打擊,可以說是中國佛教兩千年歷史上最嚴重、最徹底一次摧毀,堪稱一次生態的斷層。其打擊不只在于寺廟被毀,更在于僧團解體、信仰消亡、傳承中斷、職能喪失,佛教在中國社會的地位跌入谷底,傳統生態幾乎被清零,幾乎把佛教從社會生活中徹底抹除。
![]()
它導致中國佛教整體失去了連續性,形成一個近乎荒廢的十年。斷代的后遺癥至今可見,很多傳承在大陸中斷數十年。大量新出家人是斷裂后補建的,沒有系統師承,佛教教義普及與弘法質量遠遜之前。
老信徒沉默退隱,年輕人無從接觸佛法,佛教社會基礎嚴重流失。民眾普遍對佛教缺乏深入認知,燒香拜佛更多變成實用主義祈福。
所以,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佛教復興,很大程度上是重建而非延續。而正因為這場打擊如此徹底,也使得后來的佛教旅游化、方丈企業化現象成為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