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1676字,7圖
閱讀預計:4分鐘
《黑神話:悟空》上線后,國內旅游愛好者有了新發現:原來國內藏有如此精美的寶藏景點,游戲畫面掀起一股 “線下古建探秘熱”。
“潑天流量” 涌向山西各小眾景點,為山西文旅業帶來新機遇。
在山西豐富的古跡文物中,尤以古代壁畫最為突出。其絢麗的色彩、鮮明的審美、嚴謹的構圖、勁健的線條與獨特的風格,堪稱我國古代壁畫藝術的瑰寶。
山西現存古代壁畫種類多、數量大、題材豐富、藝術價值高,內容涵蓋宗教、建筑形制、日月山川、神話傳說,乃至器皿、冠帶服飾、禮器樂器、市井生活,無所不包。
這些 “遺落千年的世界文化明珠” 中,被梁思成譽為 “我國第一國寶” 的建筑也孕育于此。在這些精美藝術品背后,亦可見印度文化元素的印記。
山西開化寺佛教經變
高平開化寺壁畫以說法圖為中心,將佛教經變故事分主題繪制于 90 平米的篇幅內,由畫師郭發于北宋元祐七年至紹圣三年(公元 1092-1096 年)間創作。
![]()
開化寺大殿西山墻上報恩經變第三幅說法圖,描繪《惡友品第六》內容:“爾時世尊大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嘆。爾時如來刣怡微笑,從其面門放大光明,青黃赤白,名曰大悲,遠照十方。上至阿迦膩咤天,下至十八地獄,照提婆達多身,身諸苦痛即得安寧......”
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的堂兄弟,因屢次謀害釋迦牟尼最終墮入地獄。這幅說法圖四周的連環畫,主要描繪釋迦牟尼前身 —— 善友太子與提婆達多前身 —— 惡友太子的故事。
![]()
開化寺大雄寶殿西壁中部《釋迦牟尼說法圖》
《釋迦牟尼說法圖》中釋迦牟尼端坐中央佛壇之上,手作禪宗拈花印,面相莊嚴豐潤,上方裝飾威嚴寶蓋。
文殊、普賢相伴左右,阿難、迦葉二弟子恭手侍立,金剛侍衛兩側。
壇下聽經的菩薩與僧尼或坐或立,雙手合十,虔誠聽經;供養菩薩跪于佛壇前沿,昂首挺胸,莊嚴的等級秩序猶如當時的官場。
五臺山壁畫:“我國第一國寶”
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拱眼壁畫《彌陀說法圖》(局部)
《彌陀說法圖》分三組,中間一組繪釋迦牟尼說法,結跏趺坐于蓮臺之上,身后為三重頭光及背光。
觀音、大勢至等七菩薩脅侍兩端,兩側繪文殊、普賢菩薩。壁之兩端有僧俗供養人像,單膝跪于蓮臺 —— 北列為身披袈裟的僧徒,前列為文官。
壁畫顏色除石綠外,皆呈深沉的鐵青色,各像衣紋姿態流暢,臉部與胡須畫法含漢畫遺風。
![]()
佛光寺
梁思成先生稱,佛光寺 “除殿本身為唐代木構外,殿內尚有唐塑佛菩薩像數十尊,梁下有唐代題名墨跡,栱眼壁有唐代壁畫。此四者一已稱絕,而四藝集于一殿,誠我國第一國寶也。”
![]()
林徽因在佛光寺東大殿唐代佛像中,與梁思成激動相擁
繁峙巖山寺:印度尼連禪河畔的佛本生壁畫
在印度北部菩提伽耶附近,有一條尼連禪河。枯水期時,河水干涸,妙曼蘆葦掩映下露出河床上的白沙;雨季時,尼連禪河則清澈見底。
這里是當年釋迦太子穿過尼連禪河、附近修習苦行的地方,也是佛本生故事中的重要場景。置身印度尼連禪河,可踏足河床白沙,遙想千年前的佛教傳說。
![]()
即便不離開東土,亦可在山西繁峙縣的巖山寺壁畫上感受尼連禪河的傳奇。
巖山寺始建于北宋,其中文殊殿壁畫是我國僅存的完好金代壁畫之一,以佛傳故事和佛本生故事為主要題材。
![]()
山西繁峙縣巖山寺文殊殿東壁中部釋迦說法圖
西壁壁畫主題為 “佛傳故事”(又稱佛本行故事),以宣揚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涅槃的生平事跡為題材;東壁壁畫除佛、菩薩外,均為佛本生經變,“指諸經所說的佛陀前世經歷,特別是作菩薩時的行事”。
文殊殿金代壁畫藝術燦爛輝煌,與永樂宮壁畫并稱我國寺觀壁畫的 “雙璧”。
以上僅是山西壁畫的冰山一角。身臨其境,更能感受我國古代壁畫的浩繁精妙 —— 殿閣建筑、草木山川、市井塵俗、人物活動,無不讓人驚嘆。
其中,源自印度的佛本生與佛傳故事,更折射出中印文化交流的源遠流長,可謂足不出晉,盡覽千載風華。
本文為印度通原創作品,任何自媒體及個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轉載(包括注明出處),免費平臺欲獲得轉載許可必須獲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臺授權。任何將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業推廣或者宣傳的行徑均為嚴重的侵權違法行為,均按侵權處理,追究法律責任。
>> 熱文索引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