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中國新能源車市的競爭,早就從“技術路線之爭”變成了“生存策略之戰”。這一點,在大眾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作為最早深耕中國電動化市場的合資品牌之一,大眾曾靠著ID系列的“德系基因+公認核心電池廠商”組合站穩腳跟。
但是這兩年,風向似乎有所變動。今年上海車展,大眾高調亮出“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車ID.ERA”,直接喊出CLTC綜合續航1000公里、純電續航350公里的參數。而支撐這款增程新車的電池,最終落到了蘇州一家叫正力新能的公司手里——成立沒幾年的新玩家。這事乍一看出乎意料,但深扒下來你會發現,這次的合作,分明是兩個懂行的主兒,湊在一起下了盤大棋。
大眾玩增程
不是妥協是"補位"
圈里人都在說,大眾搞增程是"向市場低頭"。但你細想:一個能把純電ID系列賣成合資標桿的車企,突然下場增程,更像是把產品線織得更密了。
以前大眾靠純電ID系列啃下一塊市場,現在增程SUV ID.ERA的亮相,明擺著是盯著中國家庭"長途不慌、短途省電" 的痛點來的。有接近大眾中國團隊的人透底:"德國總部現在是真放手,讓中國團隊自己說了算。因為他們覺得中國市場的玩法更懂用戶。"你看,從純電到增程,大眾不是退了,是把"為用戶造好車"的盤子鋪得更大了。
![]()
正力新能憑什么?
從適配能力便知端詳
正力新能這家成立6年的企業,雖未躋身行業頭部,卻在今年6月以1.26GWh裝車量位列第六(市場占比2.7%),靠的是對細分場景的精準拿捏。增程車電池向來是塊硬骨頭。既要扛住純電模式下的高頻充放,又得適配燃油發電的協同邏輯,兼容性要求極高。正力新能的方案卻能將這兩項需求融合得恰到好處。
![]()
用大眾采購團隊的話說:“別家要么死守德系標準不敢突破,要么靈活得沒了章法,唯獨正力新能的方案像量身定制。參數達標只是基礎,更關鍵是懂我們和整車匹配的深層邏輯。”這種“品質過硬+懂主機廠所需”的組合,恰如賽場上傳接球的默契隊友,精準踩中了車企對“技術適配性”的核心訴求。
強強聯手的信號
供應鏈正在改寫游戲規則
大眾和正力新能這波牽手,藏著中國新能源車市的新邏輯。不是"名氣大就贏",而是"對的才值錢"。
對大眾來說,增程賽道補上了產品線的一塊拼圖。有ID系列守著純電基本盤,再加上ID.ERA這樣的增程車型,相當于給全球用戶多了個靠譜選項。正力新能的加入,則是找到了能跟德系品質硬碰硬、又能靈活響應中國市場的伙伴。
對正力新能來講,這單生意比拿多少個"競價標"都金貴。能過大眾的質檢關,相當于拿到了行業"品質通行證"。就像武俠小說里的門派認證,往后再跟其他車企談合作,腰桿都能挺得更直。
![]()
當然,考驗才剛開始。大眾的量一旦上來,對產能穩定性、品控一致性的要求只會更嚴。
但正力新能常熟新廠25GWh的產能規劃,已經在那兒明擺著。說到底,這場合作是兩個對"造好車"有執念的玩家,湊在一起想把市場的蛋糕做得更大。而中國新能源車市的供應鏈,也正在這種"懂行的選懂行的"邏輯里,悄悄寫下新的玩法。
好戲,才剛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